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两大博览会从春天到秋天的PK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12-01 14:16:41 | 文章来源: 艺周刊

针尖对麦芒:一新一旧的交替

“多事之秋”常常形容古代的执政者,特别是春秋时期的各路诸侯国君主,在不损民力的情况下,多讲究在秋天发起行动,但是大家都必须谨慎行事。

“却道天凉好个秋”现在北京中艺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艺术北京都选在秋季展开了又一轮艺术展览的角逐。秋高气爽的时候,能够在赏月之时,进行高雅的艺术活动确实是一件极美的事。

今年九月份北京中艺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CAE Media)携手航美传媒(AirMedia)将推出全新艺术项目——GREEN当代艺术展。

GREEN当代艺术展是以展示并不出名甚至没有画廊代理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为主的有些类似于“买得起的艺术”的概念的一次艺术品购销会,但是比“买得起的艺术”更具绘画性和艺术感,为广大苦于买不起高端艺术品的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可以一网打尽的展销平台。

艺术家舒勇也有这样的烦恼,他描述自己参加的艺术博览会,“尽管展览保持了高端、一流水准,制作精良,但还是令我失望,老面孔多,新面孔少,作为一个艺术品销售博览会,展览其实是超级富豪的游戏。”

这次GREEN当代艺术展是一个大众消费的概念,据王一涵估计艺术品最高不会超过 2万美金,最低几百元,只要有价值的艺术品就可以在这次活动中展出。对于此次活动开幕式的安排比较简单,王一涵启动了摇滚音乐会来助兴,“因为艺术品展览会,面向更年轻,更广泛的人群,活泼一点才好”王一涵强调。

负责人王一涵还介绍这是除了CIGE(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之外的公司的又一个新项目,作为一个文化传播公司,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已经做了六届,通过这六年时间磨练,整个团队逐渐成熟起来,“结合公司的特点,我们更喜欢做有原创性和有想法的东西,这个项目早已经孕育两年。”

在近5000平米的国贸展厅,展出国内200多位艺术家的近千件艺术作品,作为一个对画廊博览会操作手法比较熟稔于心的中艺博来说,以前招商工作是针对画廊,现在转向艺术家的招商,就以博览会面向画廊这点,再加上画廊才是对口艺术家的伯乐,那么在对于此次年轻艺术家的寻找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王一涵很轻松地说,“相反,我们找艺术家比找画廊容易,我曾经在画廊工作过,我们负责这个项目的艺术总监也有长期在画廊工作的经验,加上从事于年轻艺术家发现的策展人陆蓉之,她做过很多年轻艺术家的展览,还有我们做画廊的博览会,在挑选画廊的同时更看重画廊代理的艺术家,若一个画廊最多合作8—10个艺术家,一场博览会下来,100家画廊参展我们就能看到上千名艺术家,这其中也说明我们对艺术家的判断的标准。”

而近千幅的艺术作品,不同的媒材,和艺术家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等让着实让王一涵为展场布置苦恼起来。最终,这个重任委任给了一个专门设计展场的专业人员。

时隔GREEN当代艺术展一个半月时间不到,艺术北京·经典北京博览会将于11月份和众多渴望看到和购买经典的人见面。董梦阳带领他的“梦之队”把市场需求的多元元素整合起来,不只是当代,经典艺术的博览会也开始由今年起航。

“展出作品从古到今,在当代艺术博览会里没有呈现的,这次会补充进来。像是Art Bsel展出艺术品从现代到当代全有,而我们国内的还没有一个能够很好地推动经典艺术的博览会,目前我们也没有那么多经典艺术资源,第一届规模不是很大,大概40、50家画廊参展,2/5是海外画廊。”董梦阳很谦虚地告诉记者。

但是,董梦阳的另一个想法是想通过对经典的推动带动各画廊对经典艺术的推广。他还形象地把艺术博览会比喻成一个大型超市,“要能够包容”。

佩斯画廊冷林曾经说过“艺术繁荣需要质量”,这种对经典力量的解读十分到位,而经典更容易被人们接受,源于我们所受的教育。

韩国表画廊策划人金柔林在也表示,中国的收藏家购买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并不多,他们还是关注那些有名的、经典的中国艺术品。

再从今年上半年的春拍来说,经典的艺术品抗跌性显示出它独有的无法用价格衡量的一面,较之当代艺术来说,经典的供不应求带来了无数为之疯狂的人,说明经典的需求人群之大,其稀缺性让无数的人感叹“一物难求”的无奈,既然市场的需求有这么多,董梦阳没有理由拒绝为这个巨大的人群做好服务。

据了解,“经典北京”将呈现以油画、水墨、版画、水彩、素描以及古董艺术品为主的艺术品种,运用国际化的操作模式打造经典艺术交流交易的高端平台。除了画廊展区外,“东方神韵”“水墨展”、“大师素描展”、“经典版画展”等主题以及专题性展览,将进一步提升展会的学术性,呈现更丰富多样的视觉感受。

对于画廊展区之外的的几个专题性展览,董梦阳细心体会到,“这就像一个大的博览会里出现的一个小的博览会一样,有素描、水彩、版画、速写之类的东西,都是大艺术家的小作品,但是里面都蕴含着艺术家大作品的成长痕迹,在这些作品里面我们能够感受到生活的色彩,原始和朴素的美。”

购买经典的作品,最让人担心的就是真假问题。董梦阳整合多元元素的同时,也整合了社会的力量,这些经典有一帮专家团队把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形式,董梦阳十分强调这点。

对于这次展场的布置,董梦阳把对经典的解读全留给了白墙,他认为,主要还是画廊的展示,平铺直叙更好些,这就没有多余的语言影响人们观看作品,最重要的内容是让你去认真观看艺术品,而不是我的布置,只是在某一块展出的局部做一些装饰,这就是用现代的方式去展现这些传统和古典的艺术品,用现代这种大家易于接受的语言传播,有现代人的节奏。

买对的,还是买贵的?

一新一旧两场展览,各有特色,都值得去一探究竟。

中艺博在这次活动中不光是在之前博览会上承担的画廊宣传的角色,这次展览也成为连接专业艺术市场和大众之间的桥梁。

艺术市场存在的三大问题,是GREEN当代艺术举办的目的。

首先,当代艺术市场的迅速蹿红,使得整个中国大陆对艺术的投资概念过重,让真正欣赏和消费的人群减少,而艺术品相对于房产和股市来说,具有欣赏和审美的功能,而不仅仅是投资性的;其次,艺术品一向被认为是小众的游戏,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能够让大众消费得起,也更好地帮助买家成为将来的收藏家;再次,GREEN当代艺术展做的大量广告,是希望广大的消费人群能够慢慢了解艺术,培养他们潜在的收藏心理,对整个艺术行业起到促进的作用,这是北京中艺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初衷和出发点。

对比经典北京的展出作品,中艺博GREEN当代艺术的艺术品总体来说属于中低端的当代艺术品,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购买当代艺术或者收藏当代艺术这里面的趣味性,因为买家和艺术家所处的时代相同,艺术品的存在较古典或经典的东西显得活泼而生动,价格也是买家能够接受的,买家在参与其中并与之互动的时候,如果够眼力和智慧,很难说以后的收藏没有进入美术史的可能性。

经典艺术则是艺术市场结构性调整的避风港,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之下,从2003年开始的价格暴涨的近现代及当代艺术充斥着巨大的泡沫被挤压,经典艺术在这个时候,显示出强大的市场抗跌性。经典艺术的市场特点非常明显,那就是鉴别力的门槛比较高,还有就是市场资源相对有限,将那些惯常以资本操作为目的的短线炒家挡在了圈外。而从历史的角度加以观察,经典艺术对于整体市场而言往往具有“避风港”的重要意义。

2009年艺术品市场对经典艺术的极度关怀,充分反映出在目前众多的不确定之下,市场正在通过自身的结构性调整来积极抵御可能到来的市场风险。除了通过热点转换而积极寻找稳定的市场支点的意义之外,经典艺术的价格涨幅,尤其是指标性记录的出现,一方面将通过防御性的策略重新凝聚市场的信心,而在另一方面则会冲抵当代艺术的市场风险。经典艺术的行情屡屡创出新高,如保利宋徽宗《写生珍禽图》拍出近6000万,匡时八大山人作品也拍出了8400万。这让人们看到这种市场结构性调整的有效性,看到了目前市场机制自身运作的有效性。与此同时,当代艺术“名作”行情的继续延伸,则构成了支撑后市发展的更为积极的一翼。

艺术北京在注重当代艺术趋势的同时,也关注了市场热点的“回头”迹象,再度对众多经典的关注者报以热心服务的态度。

分层经营VS品牌战略

中艺博这次的展览,有一些人这样认为“展销会就是一个大画廊的概念”,或者说中艺博之前做画廊推广,现在又做年轻艺术家的项目,这和中艺博推广画廊的宗旨是不是混淆在一起?

“我们之前是促进画廊展览,但是社会环境在发展变化,6年前我们觉得我们需要促进画廊发展,但是今天我们觉得光做这个是不够的,而做这个事情不是说为了艺术家经营和做推广,但是为了不和画廊的利益发生冲突,我们选择年轻的,没有成名的,甚至没有画廊签约的艺术家,艺术家也不在现场直接交易,不出任何参展费。这样一个新形式的展览,说是大画廊,但只展10天,我们愿意把作品展现给画廊看,也欢迎画廊挑选将来合作的艺术家。”王一涵解释。

这次全凭自有资金的展览,加上预展一共是11天的时间,比以往的画廊博览会足足多出一倍的时间,以往靠收取展位费维持的各项工作的进行,现在需要独自负担,可谓风险很大。王一涵也有些担心。“我们不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长期去做这件事,而且还要在各地巡回展览,即便赚不到钱,也要赔得起,这件事经过了专业团队的评估,应该不会差到哪去。”

董梦阳在经典北京的赞助方为著名汽车品牌梅赛德斯-奔驰。奢侈品牌跟艺术的合作,在国外是有渊源的,一方面有相近的高端客户群,另一方面源于在长期的合作中,对艺术北京团队的能力,调集的客户十分认同。

之前董梦阳也和一些金融机构、奢侈品牌进行合作,再加上北京文化基金会的支持,董梦阳的艺术北京博览会给参展画廊带来了更优惠的参展费用。董梦阳常常说自己已经变成了一个服务商,他不断地在每一件事的点滴上提高服务,减少画廊的压力,还设立了一个专门的团队跟赞助商打交道,帮助大家共同走过这个比较尴尬的初期阶段。

“我们今天之所以努力找到赞助商和合伙人,光凭展览我们不能够生存,坦然讲是国内艺术市场不够成熟和繁荣,参展画廊也不一定有多大收获,大家只是在不断培养客户,教育人群。”董梦阳带着希望努力再经营每一届艺术博览会。

艺术北京一直在强调一个理念,就是在推动艺术过程的时候,也推动一种机制的形成,画廊业的形成。董梦阳认为,未来市场中若不是以画廊业为主体的市场,那么这个市场一定不可能会繁荣和规范,一定要建立这样一个机制。

金融危机下,对经典北京的招商工作也有一定的影响,董梦阳很乐观地说:“做不大就做小,但不要做烂,慢慢来,艺术市场终究是要好起来的,因为它有未来,我们就要坚持。”

王一涵和董梦阳在这次秋季里活动的分层经营角度各不一样,这也分化了同质竞争的弊端,在画廊有限的情况下,换一种思路做另一个项目也不失一种好的选择。而清晰自己的形象和定位,专心于一件事做到底,也是一种成功的法则。

   上一页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