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走过50年征程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10-29 00:21:01 |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 美术周刊

 
文/南晓

古根海姆博物馆是世界闻名的艺术王国。其实,它并不单指一处博物馆,而是一个始创于1937年的博物馆群,在全球共有5处,分别位于纽约、威尼斯、毕尔巴鄂、柏林和阿布扎比。这其中,最值得古根海姆基金会夸耀的,就是纽约和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它们都是将想象力付诸现实的成功范例。

在经历了4年的整修后,10月21日,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终于迎来新馆开馆50周年纪念日。坐落在美国纽约第五大道1071号的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与其他任何建筑物都迥然不同:它的外观像一只茶杯,或像一条巨大的白色弹簧,螺旋线的外部结构犹如“海螺”。

抽象艺术的收藏王国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全称为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前身是早年位于纽约54街24号的非物体绘画博物馆,其馆藏的现代派绘画作品抽象性特点浓郁。1952年,非物体绘画博物馆更名为古根海姆博物馆。1959年10月21日,由美国著名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设计的别具一格的古根海姆博物馆新馆,向期待已久的热情公众敞开了大门。

博物馆的奠基人所罗门·R·古根海姆出身于一个富裕的瑞士家庭,在美国发家。19世纪,开采铜矿的生意给了古根海姆家族第一桶金。随后,这个家族创建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而艺术是他们迄今为止最名利双收的投资。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保存了所罗门·R·古根海姆所拥有的现代艺术收藏品,许多展品由金属杆悬挂着,看起来好像浮在空中。按照传统,博物馆在沿大厅四周的墙上展览艺术作品,但古根海姆打破了传统的惯例。

经过50年的发展,现在的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成为世界著名的现代艺术博物馆,馆藏主要是印象派以后各名家的作品,尤其是抽象艺术的收藏更是居于世界各博物馆之首。

为了庆祝新馆落成50周年,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筹划了整年的庆祝活动,其中包括一部首次放映的记录赖特施工情景的纪录片、展示赖特作品的特别展等。博物馆还和谷歌合作,发起一个名为“设计庇护所”的全球性设计竞赛,邀请公众使用谷歌公司的三维设计工具,设计一个可在世界上任何地点居住和工作的100平方英尺的结构。

而赖特作品展也创下该馆自1922年以来的参观人数纪录。本次展览名为“Frank Lioyd Wright: From Within Outward”,展出作品有绘画和建筑模型,还有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原始模型。据博物馆公关人员称,赖特展从5月15日到8月23日的87天展期里,共吸引了超过37万人次前来观看。

“新掌门继位”

古根海姆开启新航程

自成立之日起,古根海姆收藏基金会就一直在谋求扩张,建造更多的分馆、购买更多的艺术品,连锁经营博物馆的理念至今都没有变。他们在西班牙毕尔巴鄂的成功设馆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由美国加州建筑师弗兰克·盖瑞设计,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在1997年正式落成启用后,就以奇美的造型、特异的结构和崭新的材料博得举世瞩目。博物馆的参观人数不到一年内就达400万人次,直接门票收入即占毕尔巴鄂市岁入的4%,而带动的相关收入则占到20%以上,毕尔巴鄂一夜间成为欧洲家喻户晓之城、一个新的旅游热点。

而在中国,古根海姆的扩张并不顺利。2004年,古根海姆博物馆落户上海的要求被当地政府否决;2005年,其北京展馆的效果图仍然停留在纸面上;古根海姆博物馆同样也没能落户香港和台中。

在经济危机影响下,古根海姆收藏基金会获得的捐赠比以往少了18%,博物馆不得不缩减开支,裁员、减少差旅开支,但绝不会搁置在全世界扩张的雄伟计划。

9月23日,美国20世纪艺术专家和卡内基艺术博物馆前董事理查德·阿姆斯特朗,被任命为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和古根海姆博物馆的新董事。前“掌门人”托马斯·克伦斯于2月20日离开了自1988年就开始执掌的基金会和博物馆,阿姆斯特朗将于近日正式接替克伦斯走后长期空缺的职位。

新“掌门”阿姆斯特朗称,他上任后计划领导建立一个涵盖威尼斯、毕尔巴鄂、柏林的全球性网络博物馆,并将网络博物馆总部设在纽约。他说,他在为古根海姆寻求一种新的经营方式以及多样的艺术形式,以求使博物馆能更好地吸引年轻观众。古根海姆董事会则表示,目前博物馆仍会致力于开拓亚洲与拉丁美洲市场,但似乎并没有“大胃口”保持新增网络业务的运作,而将于2013年在阿布扎比建立一个古根海姆分馆的计划也是一个新挑战。

2013年,古根海姆博物馆将现身阿布扎比博物馆之岛萨迪亚特,与迪拜隔道相望,并仍由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的设计师弗兰克·盖瑞领衔设计。上亿美元的投资,意味着这个巨大的新古根海姆博物馆无比奢华,来自全世界的富豪将在岛上的豪华酒店谈论艺术,并挥杆将高尔夫球打进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围墙内。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