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写意精神的流失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4-25 11:47:29 | 文章来源: 美术报

发端于明,盛行于清代的大写意花鸟画在近代海上画派的振兴中,热闹了一场之后,又归于沉寂,在此之后的大写意花鸟画创作大多取法晚清,陈陈相因,难见精品。且愈来愈粗糙,已经逐渐演变成为纯粹的墨戏,降低了技法难度,更丧失了生活的源泉,于是很多有识之士开始不满足于现状,探本求源,把目光投向工笔。从近几届全国美展以及美术界的其他一些画展反映的情况来看,当代中国画创作尤其是在花鸟画人物画创作领域中工笔画的比例愈来愈多,尤其是年轻一代画家的创作更是如此。这种趋势改变了以往大写意一统天下的局面,也改变了人们对中国画的认识,这无疑是有其积极意义的。然而当代工笔画创作中逐渐凸现出来的缺乏生活基础,趋于概念化表现模式以及过度追求写实而忽视笔墨意趣的制作化的倾向过重,不免使人为之担忧。

一个民族所特有的艺术形式,带有强烈的本民族文化的烙印,离不开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以及特定地域特定时代的影响。中国画中的写意性,自从它一千多年前形成起,就贯穿整个中国画领域。中国传统的意象美学,浸透着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与文艺观念。意象美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审美的最伟大的升华。中国艺术思想是伴随着老庄的道学精神以及禅宗思潮的影响而不断发展与不断演化的,道家哲学所追求的是艺术与人生的和谐统一,追求使自己的精神得以自由解放,使自己的心灵达到无所羁绊的境界。道家认为艺术应该是艺术家精神与心志的表达。因此,中国绘画也应该是超越工笔与写意这些外在表现形式之上的,工笔与写意是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的自然发展与表现形式上的侧重不同,但其内在的艺术思想与审美标准没有本质的不同。好的中国画不论是山水,人物还是花鸟,也不管是工笔还是写意,都能使欣赏者沉浸在绘画作品的精神意境中,从而得到美的享受。这时绘画创作者与欣赏者在精神上得到了统一,即所谓通于道,能够离形去智,脱离世俗的杂念,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正如陈老莲的人物、花鸟,任伯年的神仙仕女从造型到用笔都透出强烈的写意精神内涵。

工笔画虽重形似但却不应该过于追求写实。过多地强调写实,则会削弱画家主体的主观意志的表达。坡公所谓“论画与形似,见于儿童邻”,工笔画精妙而不刻板,写意画抒情而不荒率,方为上品。只有明确了形是借以抒发情感的载体这一前提,那么工笔画创作中对形的刻画方可以服从于情感表达的需要,直接诉诸观众的视觉而唤起心中审美情感的共鸣。工笔画的用笔要追求写意的韵味意趣,笔笔生发,不受客观事物形貌的约束,讲究笔情墨趣,并重视与文学修养相结合,以期对画中意境的表达更加深刻完美。只有如此才能达到自然而自由的最高境界。

画家创作是借外物以表现自我,不是真实地摹写自然,不是照相式地重复自然,而是具有特定审美意蕴地情化自然。这也是一切艺术形式的本质规律。形的抽象、具象、简约、繁密应该根据画家所要表达的精神思想和所要传达的画面意境来决定。中国画中的写意性,就是有与无、虚与实的写照,表现在中国诗画中一幅幅朦胧飘渺,闪烁幻化的画面,在艺术欣赏过程中能够使欣赏者的身心完全融入绘画作品所营造的情境当中,这些都源于中国画的创作中毛笔的书写感以及中国画造型与立意的意象化表现方式。

中国画的创作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都注重对于用笔的强调,墨自笔出,笔因墨现。笔墨交融,心物合一。“夫象物必在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工笔画线条的书写性,是其写意精神的重要方面。书画同源而异流,其中包含着共同的审美内容。作画正通于作书,画家主体情感之“气”经过物化而成为蕴涵于作品中的“气”,随着运笔的轻重、虚实、疾涩的变化而表现出一种力量与节奏——中国的艺术正是凭借着这样一种内在的力量与节奏中所蕴涵的自然生命精神以及融入的艺术家的情感而成为书画艺术美感力量的本源。

书画的用笔不仅互通而且互用。古代大家的工笔画线条大都是一气呵成,中锋用笔为主,侧锋,逆锋为辅,线条游走自如。书写性不是写意画的专利,也不是书法所特有的。工笔与写意不是不可逾越互不相干的两个门类。书法用笔是中国画的根本特征,以笔取气,以墨取韵,把徒手线的美发挥到极致。只是工笔画的线条追求细密精致,变化微妙,而写意画点线面构成更为丰富,对比更为强烈而已。工笔画侧重于形神兼得而不失笔墨意趣,写意画偏向于意趣的追求而形神不失。写意画可以细密精致,可以双钩,渲染。工笔画自然也可以简约凝练。画工笔画时要有意笔意识,笔底要有灵动之气,由一笔而至千万笔,笔笔相连,隔行不断,避免僵滞之迹;画意笔也当有工笔意识,笔笔送到,毫发不懈。

工笔画中的写意性,还在于处理用笔与构图的虚实,画境之妙,在于虚实变化。有虚则活泼生动,有实则主体突出。历代画论言及构图,都是围绕意境着眼,始终贯串着“气韵”的内在核心,而且在形与神,气与象,分与合,奇与正,疏与密,略与精,虚与实的关系上都是辩证的。工笔画与写意画都遵循着这些理论与法则。在构图上极重疏密虚实,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是也。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笪重光语),虚实相生,疏密相用,才能得中国画空灵变化的意境。

从中国画的本质上来看,工笔画与写意画在其内在的画理上是统一的,工笔画是细笔,写意画为粗笔,二者虽有在表现形态上的差异,但在绘画语言,审美趣味,创作观念上殊途同归,都是趋向于写意性的。这是由中国艺术的本质所决定的。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