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
审美或逐利何去何从 |
|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3-23 14:01:47
| 文章来源: 文汇报
|
|
近年来国内中国画市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画家创作积极活跃,海内外藏家蜂拥而至,拍卖场上人声鼎沸,成交价格节节攀升。然而,在中国画市场繁荣的背后,却潜伏着许多有目共睹的隐忧。比如,画家热衷炒作,价格泡沫、收藏者投机盛行,迷信著录,中介机构宣传失真,知假贩假等,诸多不如意的现状的酿成,除了可以归咎于当前艺术市场初级阶段的幼稚之外,笔者认为,更深层的原因是中国画市场的各方,奉行经济利益至上,而忽视了中国画艺术的核心——审美诉求。
审美诉求本是中国画的价值核心
在精神产品中,艺术品处于距物欲最远的、以审美为核心特征的超功利层面。尽管在艺术诞生的初期,审美性与实用性融合在一起,但一个明显的趋势是随着人类物质生产能力的增强和精神需求的丰富,艺术产品会日益摆脱功利因素不断强化其纯粹的审美功能。中国画的发展史是一部从实用功能向审美功能渐渐演变的历史。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绘画形成了三大系统:宫廷绘画、民间绘画和文人画,一般是继承了传统卷轴画形制和传统文人画精神的现代中国画。审美属性使传统中国画的创作和鉴藏,都是基于超乎功利的精神领域,同时,这种超乎功利的创作和鉴藏方式也在不断醇化着中国画的独特文化价值。
逐利的当代中国画市场遭遇尴尬
但是,我们目前的书画市场正处于特殊阶段:一方面,由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步时间不长,很多市场观念、体制尚在完善过程中,沉浸其中的书画市场也必然带有幼稚色彩;另一方面,由于新中国建立后三十余年的计划经济模式、书画创作和收藏完全属于国家垄断状态,在突如其来的经济大潮冲击下,创作者、收藏者和中介者很可能迷失方向从政治功利滑向经济功利。结果,浓厚的逐利色彩,导致出一系列尴尬问题。
画家之本在于画家纯正的创作取向
画家的天职,在于用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把自己的高尚审美理想,倾注于作品之中。每一件中国画精品,都是画家智慧和心力的结晶。优秀的中国画家只有具备了深厚的笔墨功夫、高超的技法和苦心钻研画外功力,作品才可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和历史的推敲。
在西方成熟的市场体制中,画家的成名,必须在经过艰苦创作之后,逐步进入高层次画廊,最终被市场接受和认可。然而在国内,市场频频爆出的高价,使一些画家急功近利,耐不住寂寞,不是把精力用于做学问、用于追来高的艺术境界,而是急着奔向市场。一些画家为了攀比价格、迅速获利,或者大举买版面、出画册自我炫耀。或者投资开研讨会,邀请名人吹捧、恶意包装炒作,期待名气大噪之后,漫天要价、赚得盆满钵满。也有一些画家为眼前利益大量复制自己,生产小品画、行画和套路画。更有唯利是图者,为了牟取暴利而制作赝品,不仅丧失画品,连人品也弃之不顾。画家在艺术面前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找回“废纸三千”的艺术追求,才可能挖掘出作品深度,才可能创造出作品的艺术价值。敷衍潦草地应付市场,无疑会使本来就十分脆弱的中国画市场雪上加霜,在购买者丧失了热情之后,最终受到惩罚将是画家自己。
中国画市场之本在于优秀的画作,优秀的画作之本在于优秀的画家,优秀的画家之本则在于画家纯正的创作取向。
多数买家只关注书画投资的回报率
在健康的艺术消费流程中,书画的最终归宿是收藏者。收藏者的鉴赏、交流、品评,使书画作品实现了固有的艺术价值。但在当前的中国画市场,尤其是中国画拍卖市场中,购买中国画纯粹为观摩学习、装饰家居的不多。多数买家是关注于书画投资的高回报率,希图用购买中国画来获利或保值、增值。
这种购买动机已经逐渐显现出巨大危害:其一,目前中国画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投资者难以对画家和作品艺术质量作全面了解,难以对市场价格作理性比较和分析,很容易被某些表面假象所迷惑而盲目跟风,或偏听偏信某些媒体和经纪人鼓惑,购买低俗的行画、套路画甚至赝品。其二,目前的书画市场,存在着很大的价格泡沫。例如,尚处上升期和风格形成期的当代青年画家,作品价格有的高达几万元一平方尺,已超过一些明清名家和已有定论的去世现代名家,这种现象不论从艺术家的成长规律,还是从书画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分析,都不合情理,违反了正常的收藏规律。其三,投资性市场结构,与当今国内的整体经济水平和消费水平相悖。国民人均年收入水平,是艺术品市场的基础。事实上,目前中国书画市场的火热只是少部分经济高度发达地区的局部性过热。这样,狭小的中国画市场购买圈,既难以使投资者有更多的机会获利,也难以造就广泛普及的大众基础。而投资性购买是中国画市场虚假繁荣的主要原因,同时,虚假的繁荣又为中国画投资热推波助澜,病态的市场很难可持续发展。
|
|
|
|
|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