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中国当代艺术价值判断:市场崩盘后的新体系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1-31 09:36:14 | 文章来源: 理财周报

  圆桌论坛

  理财周报记者曾遇到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世界文化遗产博物馆艺术总监王羽教授来798“淘宝”,他告诉记者:2007年,中国第一次取代法国而名列世界艺术品市场第三,美国第一,次之英国。

  经过了798画廊倒闭潮的反思,宋庄艺术家规模撤退的考验,艺术圈内开始发出,拷问中国当代艺术价值的声音。从当代艺术自身及艺术媒体出发,强调市场崩盘后的发展及其自身价值的建立。本期理财周报记者收集其中有代表性的判断,奉献给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人。

  当代艺术自身价值判断:学派意识缺失,价值判断盲目

  朱其(《艺术地图》主编):眼下所称的中国当代艺术和85新潮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就价值观上来说,85新潮一代更强调要和主流社会保持距离,坚持人文精神,要批判社会,反省文化,保持边缘化独立性。今天的当代艺术,还罩着85新潮的光环,或者在语言上,还有一定的连续性。但是,在精神内容上和85新潮,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

  刘礼宾(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研究所,美术史博士,策展人):在中国,投资当代艺术的人,这些所谓的藏家,炒家,经常是一些短期行为,经常把一个展览,一个艺术家,或者一个杂志变成他操作资本的手段。作为艺术家或者策展人,他们更需要通过自己的展览,向当代艺术提出自己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又是和当代文化相连接的;相反不是当代文化里边有一个问题,来把当代艺术构建在里面。

  鲍栋(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展览部主任):几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主调是市场。然而作为当代艺术自身,实际上是一个小圈子的概念。发展至今,不管是在社会影响力,还是在艺术创作领域,它并没有留下真正的对当代社会产生作用的东西。在我的记忆当中,九十年代以来,它的发展都没能建立一个结构,不管是它的社会结构:从学院到画廊,美术馆;从媒体到艺术家,策展人,基本结构还没有完全建立;还是在它的学术研究内部,也没有形成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学派意识的传统。这一点无论是对当代艺术的内部创作交流,还是外部传播,或者对资本市场的介入也好,都造成了其价值判断的盲目。也就是说它的发展并没有根本。

  我想举个例子,在网络上,去年曾有过很多争论。如关于市场崩盘两派之间的搏杀,实际上这种搏杀没有建设性。因为它没有一个动力系统,没有背后的价值体系和学派意识。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争论就变成一种帮派之争,山头之争,利益之争,甚至是意气之争。在批评界大多也是非捧即杀的简单判断。

  崔峤(歌德学院(中国)文化部主任):在德国,艺术家有联邦政府基金会,各州的基金会的支持,并且有从经纪人,画廊代理到各种博览会的培养机制,然后再面向拍卖会,层次隔得很清楚。它不是一个沸点式的状态,而是慢慢挑选出来的,有一定的积累。所以说他们的艺术家自己也不希望涉及到市场化程度特别深的环节,他们自己有意识的回避那个环节。而目前在中国,有些艺术家很着急,所有画库里的画全部卖光,他没有画廊和博览会的培养,所以在视野,及其它各方面都还是不一样的。

  德国艺术家大都也很自律,把自己放在一个艺术创作的角度上。不会太关心市场或者宣传,这些事情都是由画廊和他的代理人去帮他实现的,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工作,也严格的按照合同去执行自己的权责。这对艺术家的艺术生命无疑是更长期的保护,不会是一个短期的膨胀。

  媒体中的当代艺术价值判断:艺术媒体的价值观,更须凸显专业角度

  鲍栋(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展览部主任):最近几年,随着当代艺术品市场的繁荣,也带来了媒体的繁荣。但是,问题是当市场崩盘的时候,媒体他留下了什么东西?在艺术专业媒体中,曾经有过很多的话题,引发过很多的讨论,不过这些争论都没有留下遗产。也就是说,在当代艺术这样一个实践性的领域中,还无法真正产生有效的导向,甚至说,导向者都不知道如何做出价值判断。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媒体应该作为一种更加包容,更加有活力的平台,供大家发表观点。

  刘礼宾(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研究所,美术史博士,策展人):2005年以来,真正出现亮点的艺术杂志其实是很少的。我希望看到的杂志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发现问题,又把这个问题扩大到一个社会范畴里,或者一个当代文化领域中,只有这样,当代艺术本身的价值才能凸显出来。否则,就不能走出当代艺术,而始终在一个小众化的圈子里。同时,我不希望一本杂志变成一个人价值观的实现,不断张扬自己的立场。

  朱其(《艺术地图》主编):最近有一些年轻的记者采访我,因为年末要出榜单,问我中国最有权力的100个艺术家,收藏家,画廊老板是谁?什么叫权力?你有1000万,你就有权力吗?这不是金钱的问题。现在,媒体中就一些有把艺术和挣钱高度结合起来的情况。所以专业媒体,要考虑价值观的问题,而不是考虑市场,资本,要回归专业本身。

  理财周报见习记者何佳根据“2009中国当代艺术与媒体”论坛及采访整理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