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刘海粟与两代上海美专绘画作品展在沪举办

刘海粟与两代上海美专绘画作品展在沪举办

时间: 2024-12-20 19:57:56 | 来源: 艺术中国
快讯 >

12月14日,由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上海市虹口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虹约申美——刘海粟与两代上海美专绘画作品展”,在上海朱屺瞻艺术馆举办。本次作品展将至2025年1月12日截止。

 作品展览以“两代上海美专发展与海派美术传承”为主题,分为“虹口弄潮”“艺海传承”“再起新航”三个板块,展出了45位艺术家的53幅绘画作品,并首次从虹口角度出发,打量和解读上海美专这个“新兴艺术策源地”。

上海的虹口,被誉为“海派文化发祥地、先进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集地”。虹口流淌着红色血脉,赋予了“先进文化策源地”的精神力量。虹口有85处红色文化旧址遗址纪念设施,41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每一处都可以挖掘出“先进文化”的精神力量。从话剧《浪潮》《前哨》到《千里江山图》的舞台演绎,中共四大纪念馆、左联会址纪念馆、李白烈士故居、陈云1925书局等红色场址改造提升,标志着四川北路红色文化生态示范区的形成。

为传承“文化三地”基因,打响虹口文化品牌,本届“虹约申美”展览着重聚焦于虹口孕育出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美术专门学校——上海美专的历史根脉。展览以“上海美专虹口之根”为起始点,梳理百年来海派美术的演进以及两代上海美专蕴藉牵连着的人文余脉。

据了解, 1912年11月23日,由刘海粟、乌始光等人集资创办于上海虹口乍浦路8号的“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名“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成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开端,构成了上海美专的“虹口之根”。

此次 “虹约申美”展览充分挖掘史料,钩沉了上海美专的“虹口之根”,还打捞式发掘了部分上海美专师生的“虹口之缘”。比如,中国第一代水彩画先驱人物潘思同,曾在虹口北四川路东横浜路45号创办了白鹅绘画研究所;曾求学并任教于上海美专的沈之瑜与同道者在虹口创办了线上画会,请来虹口江湾画室创办人、中国第一代留洋油画家陈抱一担任教学。

抗战时期,上海美专师生投入赈济工作中,创作作品举办多次书画义卖展览。他们走出校门家门,走向抗战前线,以艺术家特有的方式开展美术救国和抗日宣传活动。

1952年,上海美专和苏州美专与山东大学艺术系合并,迁往江苏无锡成立“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后迁往南京,更名为“南京艺术学院”。它所留下的文化与精神遗产,成就了一部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与新兴艺术的启示录。

据介绍,1960年“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重新创办,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第一所正规的高等美术院校。新上海美专也几经易址。直至1983年6月上海大学组建,升格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两代上海美专在时代变革中交织融汇,海派艺术精神内核一脉相承,曾就读、工作于老上海美专的学生、老师,成为了新上海美专的领路人与教育者。

此次展览,是两代上海美专的历史交汇,也是上海乃至中国美术教育史中的一段难忘记忆。 其中包括第一代上海美专的刘海粟、汪亚尘、朱屺瞻、徐咏青、谢之光、李咏森、陈秋草、潘思同、施南池、周碧初、王个簃、赵延年、冉熙、程十发、孟光、吴汉英等。上海美专创始人、“新兴艺术策源地”的重要奠基者刘海粟先生8件代表性作品呈现出他在国画、油画创作上的全面才华。刘海粟先生不同年代分别用油画和国画表现的黄山盛景、1955年创作的《洞庭渔村》4米长卷、1962年油画作品《上海庙会》,是将印象派绘画与中国写跨度近百年的上海美专人被本次展览所记录,一大批深藏于上海美专师生家属后代或实力藏家的上海美专人的作品现身本次展览。其中,包括第一代上海美专的刘海粟、汪亚尘、朱屺瞻、徐咏青、谢之光、李咏森、陈秋草、潘思同、施南池、周碧初、王个簃、赵延年、冉熙、程十发、孟光、吴汉英等,第二代上海美专的哈定、张充仁、俞云阶、江寒汀、唐云、张雪父、胡问遂、俞子才、方增先、陈家泠、杨正新、陈逸飞、方世聪、万福堂、陈古魁、韦太、张培础、王劼音、周根宝、毛国伦、朱刚等,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时代的施大畏、黄阿忠、陆志文、乐震文、王孟奇、牛安、鲍莺等,以及特邀参展艺术家刘蟾。

本次展览中还有部分作品是从上海美专名家的后代家中借出,弥足珍贵;有的作品还是第一次公开展出,如陈秋草、张充仁作品,经多年珍藏从仓库中取出,有打开一部尘封历史的感觉。

陈逸飞创作于1975年的素描《孟小莉肖像》,也为我们讲述了陈逸飞与他上海美专恩师孟光先生的故事。


刘海粟与两代上海美专绘画作品展在沪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