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志荣在北京SIMPLE ONE
11月23日,“惊鸿远客——卢志荣的雕塑”巡展在北京SIMPLE ONE启幕。本次展览汇集了11件雕塑与71张画作,构筑了一个超越时间与地心引力的神秘世界。这些卢志荣心中的理想国度,引领观众进入一个超脱现实的时空,在思想与心灵的维度中,展开一场对文明的全新探索。
开幕式现场
展览中,艺术家卢志荣邀请了多位来自不同领域的青年艺术家,通过声音与舞蹈的形式,为雕塑赋予独特的生命力,启发观众从多重感官感知雕塑的魅力。
小提琴家李炳阳以音乐为桥梁,通过瞬间的情感捕捉,将自身的感受转化为旋律。他从多元文明中汲取音乐灵感,用节奏和旋律回应雕塑的氛围。音乐将雕塑的静态形态赋予动态的生命力,观众不仅能“看到”雕塑,还能“听到”雕塑的隐秘节奏与情感,进入雕塑与音乐交织的独特时空。
独立歌者索南用即兴的声音表演,将声与形巧妙结合。她轻盈的身姿时而如羽毛般飘逸舞动,时而静卧在雕塑旁,轻声呢喃。声音的高低、连音与断音的交替,不同音阶与音色的层次变化,以及起伏的动态节奏,赋予雕塑一种鲜活的灵性。仿佛天使降临,与雕塑展开一场远古与未来的对话。声音和动作为雕塑注入了动态的叙事感,将观众带入了一个与雕塑共鸣的情感场域。
展览作品
青年舞者陈梓豪以身体为桥梁,与作品建立了最直接、最私密的联系。面对这些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的雕塑,他将这既陌生又熟悉的特质转化为探索的动力。身体即空间,可以无限扩展,又可以无限缩小。当他在雕塑间舞动时,身体化为第十二件雕塑,赋予这个系列象征性的圆满与轮回。雕塑的未知与其个人记忆交织在一起,身体穿越时间的界限,在舞动中触碰曾经的片段、回应当下的情感,并延展到未知的未来。
这种全感官的艺术互动赋予了雕塑动态的生命力,将其内在意涵激发出来,从静态的视觉对象转化为可以感知的情感容器。观众不再仅仅是观察者,而成为与作品共同经历这一创作旅程的参与者,从艺术媒介的多维度感知雕塑的灵魂与个性。
开幕导览中,卢志荣以“精准”“时间”“自由”为主题引导观众的想象。他的雕塑以青铜与木材为媒介,将过去、现在与未来融为一体。这些雕塑形态上似植物、动物,甚至人类器物,却超越了具体的实用性,成为一场贯穿历史的动态旅行的隐喻。他强调“一切精准的事物背后必然蕴藏着功能”,这些功能或许只有未来的考古学家才能解读。他以观察者的身份与观众共同感知雕塑的意义,邀请大家在自由状态下追求纯粹的创作,摆脱现实的束缚,表达内心的真诚与高度。
11月24日,“惊鸿远客——卢志荣的小船”论坛汇聚了艺术、设计与媒体领域的多位嘉宾,他们相逢在卢志荣的艺术小船上,围绕“美”的本质,或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在彼此思索的支流间即兴交汇,开启一段不受时空束缚的旅程。
哈克斯的轻盈与自由,依罗的重生与净化,拜东的平衡与克制,在早尔超越时间与死亡,在伊贝拉目睹技术过剩与文明退化,在科欧去连接过往与未来……每一段文明都有一个关于美的寓意。
卢志荣认为,“美”无法单独存在,只有被赋予意义后,才具备承受时间考验的力量。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王见指出,卢志荣的雕塑是经过长期观察与积累的成果,蕴含着跨越时间的精神意志,将瞬间的感性融入永恒的哲学思考。外滩传媒总经理刘振亚则将这些雕塑形容为“微小的沉默之物”,它们内部的丰富空间感像中国传统匣子,材质与精神交融,仿佛赋予青铜水分与柔软度,唤起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联想。论坛主持人张维娜以翁贝托·埃科的《美的历史》作为总结,指出“美”是一个随着时代不断演变的动态概念。
卢志荣的雕塑以其跨越时空的意涵,完美体现了美在精神与形式之间的动态平衡。现场观众也参与了这场关于美的对谈,在思维的碰撞间,引发了更多关于“美”与“意义”的深刻思考。
11月26日
11月26日,北京SIMPLE ONE成功举办了一场以“思想意识的居所”为主题的艺术对话活动。此次活动汇集了艺术策展人、音乐人、艺术家、工艺美术师及珠宝设计师等多领域专家,共同探讨艺术作品的形态、思想表达及创作自由等话题。
活动在青年音乐人的蒙古马头琴声中拉开序幕。策展人欧阳昆仑与艺术家卢志荣就展陈作品的流线型设计、动态美感及时间隐喻进行了深入交流。卢志荣认为,雕塑作品如同时间长河中的石头,虽外表静止,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人文情感,为观众提供精神寄托。他强调,雕塑作品不仅是物质形态的存在,更是人们精神、希望和梦想的居所。
现场观众也积极参与讨论,从观看者的角度,对作品的形态和思想表达提出见解。然而,当观众试图将雕塑作品与具体形象相对应时,卢志荣指出,这些雕塑的含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处于一种不确定的流变之中,指向着无尽的可能性。欧阳昆仑也表示,这些雕塑作品如同包罗万象的宇宙,观众可以从中发现自己的独特视角和感悟。
活动中,卢志荣还分享了自己曾经的自由创作经历。他回忆道,在那段时光里,他每天早起,在书桌上铺好一张白纸,拿起笔便开始自由的创作。这张白纸不仅代表新开始,更意味着创作主导权完全取决于自我。他强调,只有坦诚的构想才能抵挡世俗限制,只有纯粹的创作才能成为思想栖居的乐园。
活动尾声,卢志荣对展览的平面作品进行了导览,引导观众转化视角,以创作者或造物者的身份去思考眼前之物。此次艺术对话活动在悠扬的马头琴声中圆满结束。活动不仅为艺术家和观众提供了交流与展示的平台,更激发了人们对艺术创作与思想自由与安放的深入思考。
11月27日
11月27日,本场活动以“不要当自己是艺术家”为对话主题,旨在引导艺术创作者从主宰身份中抽离,以观察者视角重新审视作品。艺术家卢志荣、灯光设计师富丽及产品设计师周宸宸结合创作经历,与现场观众分享了独到见解。
富丽谈及,作为灯光设计师,她更多是在思考如何运用好光与灯,同时回归对艺术家身份的思考。周宸宸则从艺术生产和鉴赏的角度指出,作品具有流动属性,交付后身份会从艺术生产者转变为观看者。
卢志荣分享了自己如何从艺术家和作品制作者的身份中抽离的经历。他提到,在作品运输和重新打开包装的过程中,自己有机会以新的观察者身份重新认识作品,这种远离、淡忘和再观看的历程为创作带来了新的视角。卢志荣强调,创作过程中,感性的思想与理性形式之间的平衡是不断挣扎和重构的过程,而“不把自己定义为艺术家”的思考方式有助于重新捕捉思想火花,产生新的解答。
活动中,有观众观察到现场作品有内含和扩张两种形式的对抗,对创作者内心世界产生了好奇。艺术家回应称,创意过程有时是矛盾的,因为作品既具有实体性,又不能是非常确切的所指。
表演嘉宾李炳阳带来了音乐表演,并分享了音乐人视角下的展陈现场。他提到,声音的艺术是死亡的艺术,演奏的一瞬间乐声随即消失,但演奏的意识可以延续。这一观点进一步引发了对主观意识性的思考。
在随后的话题讨论中,人工智能的创作与人类创作的本质区别成为焦点。卢志荣指出,AI本身没有创造性,它来自后台数据和人类以往经验的总结。人们借助AI产品提出新的问题,但AI的构架和数据库依赖人的主观意识。因此,人的最终目的不是记住知识,而是穿越知识丛林,回答问题,寻找出口。
活动最后,卢志荣带领观众进行集体观展。现场作品的沉稳基调如同东方世界的品格,具有中和之美。卢志荣鼓励观众怀揣这种品格,带着足够的耐心去探寻和等待,行而不辍,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