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孤儿》, 装置, 2024
艺术不仅是个人表达的工具,更是社会共鸣和改变的催化剂。对于被遗忘或忽视的人而言,艺术可以成为他们的声音,打破隐形的墙,架起理解与共鸣的桥梁,让人们触及彼此深藏的脆弱与伤痕,重建他们的存在。
姚承语,是一位工作生活于伦敦的艺术家。她以独特的方式,将内心的波澜具象化为触动人心的视觉体验。她的装置作品如情感的容器,承载着对人性、孤独与共情的深刻思考,邀请观众在其中发现自我、触摸创伤,在共鸣中获得疗愈与反思。她的创作不仅是个体经验的表达,更是对人类共同情感的诗意解读,引领人们进入一个包容痛楚、滋养心灵的空间。
《爱》, 影像, 2021
姚承语的作品关注边缘群体的创伤与治愈,将自身经历融入对留守儿童的深层思考。早期创作中,她多用数字技术,如《I Just Wanna Make You Something Beautiful》(图2)通过Touch Designer构建动态影像,《爱》(图3)则以拍摄和特效剪辑呈现实验性影像。数字技术带来沉浸感,而在《城市孤儿》中,姚承语转向雕塑,用实体材料带来直接的触感体验。
《I Just Wanna Make You Something Beautiful》, 影像, 2022
在《城市孤儿》中,姚承语收集了留守儿童的真实故事,将那些被时间忽视的记忆重新拾起,通过艺术的再创作赋予它们新的生命。通过叙事性的视觉语言,她引发观者重新审视自我,在面对这些创伤时,感受到个体的孤独与坚韧,并唤起对集体责任的思索。
记忆中的气味与形状,纵使被时间掩埋,触及时仍会如潮水般涌现。姚承语体悟到创伤早已嵌入记忆之中,形成一张潜藏的情感之网。她的创作受到暴露疗法的启发,通过直面恐惧逐渐消融痛苦。她带领观者进入记忆深处,以无声的方式引导他们触碰创伤的核心。她的艺术不仅揭示伤痛,更在凝视中找到重生的路径,帮助观者在正视那些不愿回首的经历时获得新的力量,进而领悟生命的韧性与深度。
《城市孤儿》, 装置, 2024
姚承语的创作聚焦边缘身份的自我建构与群体认同的复杂性。她从青少年的隐秘痛苦中汲取灵感,将被忽视的个体置于作品中心,赋予他们强烈的存在感。在《城市孤儿》中,她通过象征性的铁门、破碎的结构和多层次叙事手法,模糊主体与客体的界限,展现留守儿童的漂泊与不确定性。她的作品不仅是个体经历的再现,更是身份的重塑,引导观众重新审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
作品触及人性中被压抑的韧性与脆弱,在真实与异化交织的空间中营造出一种无声的力量。观者在作品中直面被遗忘的集体记忆,在静默中唤起情感,促使人们在对抗与理解中产生深刻的共鸣,触碰个体与群体共有的隐秘痛感,重新思考人与人之间的连结。
在图4与图5中,不同形态和色彩的铁门犹如一幕幕孤独的片段,呈现留守儿童在城市钢筋水泥中成长的断裂与缺失。有的门紧闭,有的微微开启,半透明的布料随风轻轻摆动,带来一种触不可及的动荡感。这些图像源自真实的故事片段,被重新编织成象征,既表达集体的隐痛,又暗示重生的希望,寓意在创伤中寻求新生的可能。铁架的坚硬冷峻围绕作品,象征这些孩子在城市中成长的压迫性环境,成为童年创伤的外在映射。柔软的布料和冰冷的铁门形成强烈对比,构成叙事空间:铁门的冷漠与布料的轻盈交织出脆弱与坚韧的对话,映射被遗忘孩子的内在情感世界。
《城市孤儿》, 装置, 2024
姚承语的装置作品透过艺术语言穿透情感的屏障,唤起人们对被边缘化个体的关注。她不仅重构了个体性、疗愈与身份的深层含义,也试图打破无形的隔阂,让观众在沉默中直面伤口,感受到个体与集体间的深刻连结。她的表达既是对现实的反思,也是一种温柔的提醒,引导人们走向彼此的理解与抚慰。
展望未来,姚承语希望她的艺术通过充满情感的艺术空间,使观众与那些被忽视的声音产生共鸣。她致力于在当代艺术中创造一个温柔而有力的抗衡空间,用艺术的力量滋养心灵,促使人们以更宽广的视角重新审视人性。
《不予提供》, 网页游戏, 2022
姚承语的创作展现了从数字媒介到实体装置的深刻转变,逐步揭示出边缘身份和创伤的复杂性。在早期作品《不予提供》(图6)中,她通过数字手段构建了一个虚拟校园,带领观众进入情绪浓烈的虚拟环境,以触碰那些深藏的、难以言说的情感。然而,她逐渐意识到,隔着屏幕的情感难以完全传达,这种介质的界限削弱了情绪的真实触感。于是,在《城市孤儿》中,姚承语选择了更具物理性的装置,将情感体验从虚拟转向具象。尽管媒介发生转变,她依然保留了数字元素,通过拼贴将文字中提取的抽象符号融入实体装置,成为“集体记忆的碎片”。在这样的空间中,虚拟情感被具象化,观众不再通过屏幕观看,而是走入其中,直面更直接、更具触感的存在。
在《城市孤儿》中,姚承语的材质选择富有对立感,铁门与布料象征着冷漠与柔软的两极。铁门的坚硬与冰冷制造出一种无形的隔绝感,仿佛将留守儿童困在冷漠框架之中,沉重而压迫。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布料的轻盈、柔软。这些布料随风轻轻摇曳,传达出一种韧性与渴望,暗示这些孩子并非一张“空白的白纸”,而是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和被压抑的情感。布料上模糊的图像如同被忽视的记忆,虽然渐渐褪色,却顽强地存在。铁门的冷硬和布料的柔软在碰撞中交织出复杂的情感张力,展现了这些孩子在严酷环境框架中挣扎的状态,使观众在观看时感受到那种被困的渴望、沉重与自我挣脱的力量。
《城市孤儿》, 装置, 2024
姚承语的作品虽然无法直接改变现实,但通过一种镜像的作用,让观者在作品前重新审视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情感和声音。她的创作并非简单的写实,而是将观者引入一种更深层的反思,打开一个情感的窗口,使他们能够静默中触及那些往常被忽视的存在。她认为,这种觉察可能会悄然发酵,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影响观者的思考和态度,促使人们在社会关系中重新审视那些被忽略的生命,赋予它们新的价值。
东亚的成长背景赋予了姚承语对边缘身份、集体记忆和家庭结构的敏锐感知。在这个迅速城市化的环境中,她目睹了大量留守儿童与边缘个体的挣扎,而这种痛苦与孤独常常在集体意识中被有意或无意地忽视。她的作品不仅是情感的重现,更是对无意识层面的挖掘与反思。姚承语希望她的作品能成为不同背景人群之间的桥梁,使观者在其中找到一种共鸣与理解的渠道。她的创作不仅是艺术表达,更是引导观众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自我、及其中潜藏的无意识力量。艺术是通向真实的道路,她相信它帮助观者反观自我,直面那些被压抑的情感,或许也能从中找到一丝希望,并在这希望中找到继续前行的勇气。(作者:陈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