亘画廊 GEN GALLERY
EXHIBITION TITLE 展览名称
媒介场——孙晓晨个展
ARTIST 艺术家
孙晓晨 Xiaochen Sun
CURATOR 策展人
高远 Yuan Gao
INVITED CRITICS 特邀批评家
石冠哲 Guanzhe Shi
沙鑫 Xin Sha
ARTISTIC DIRECTOR 艺术总监
徐烜 Xuan Xu 李征 Zheng Li
PRODUCER 出品人
柔强 Rouqiang 李若姮 Ruoheng Li
DURATION 展期
2024.10.13 - 2024.11.3
DATES 开幕时间
2024.10.13 16:00
ADDRESS 地址
亘画廊 GEN GALLERY
北京市朝阳区798艺术区A04亘画廊
Gen Gallery, Building A04, 798 Art District, Beijing, China
“媒介场” 开幕现场 亘画廊 2024
2024年10月13日,亘画廊呈现了艺术家孙晓晨的个展《媒介场》。此次展览由高远担任策展人,柔强、李若姮作为出品人,徐烜、李征担任艺术总监,展览聚焦于艺术家孙晓晨的多件装置作品,展现了他对媒介转化与空间关系的深度思考。
孙晓晨以雕塑语言为基础,作品具有强烈的实验性,尤其关注媒介在转化过程中呈现出的多层次意义,通过陶瓷、汉白玉和石材等多种材料作为表达介质,创造了超越日常的感官体验。
汉白玉的水龙头与花洒伪装为日常物品,远离了日常生活的功能性,连接的水管隐喻着个体身份的模糊性和流动性,异质混合媒介,融合着艺术家在材料转化过程中的思辨:物品的功能与其背后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新的艺术空间中被重新定义,变成了与观者对话的艺术符号,挑战了观者对物体功能与意义的认知。
通过老电视机与长城、长江、黄河等符号的结合,艺术家将其与象征中华文化的宏大地理景观相结合,象征着时代记忆的储存与再现,不仅将观众带回了电视机作为主流媒介的过去,还通过这一媒介与文化符号的对话,同时展现了时间、地理和虚拟空间的交互性。
孙晓晨运用媒介的转化,模糊了材料的本质属性,探讨媒介与符号、媒介与场域的复杂关系,考验着观众对物品和场域空间的理解,促使观众在观看中重新审视媒介与场域的关系网。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11月3日。
策展人 高远先生
感谢各位的到场,作为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我非常荣幸。孙晓晨先生的作品,早在十多年前就已为大家所熟知。他的“洞鉴”系列,“咔嚓”系列,包括不锈钢电话装置等作品,早已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和好评。
这次展览的主题是“媒介场”,是基于我和孙晓晨先生的长时间交流,最终决定策划的一个展览。我希望通过媒介的角度,探讨艺术边界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现场展示的作品,包括老旧的电视机、水龙头、花洒以及其他日常工具,都是从生活中提取的元素。孙晓晨先生通过这些日常物件,把观者代入日常,又在媒介上超越日常,反思日常生活的空洞与乏味,以媒介为手段,构建出一个能够激发新思考的空间场域。让我们认识到,媒介不仅仅是信息传达的载体,同时也是信息本身。
孙晓晨的这些装置作品,其实可以看作是媒介异化的产物。这种“异质媒介”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它背后还隐藏着一种物质性的存在,孙晓晨通过这些作品,不仅在思考媒介承载信息的作用,还在探索被媒介信息所遮蔽的物质本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亚媒介空间”。
这次展览搭建了一个媒介互动的场域,邀请大家共同思考展览本身。今天的展览现场,不仅是装置的展示空间,也是艺术家、策展人、机构、画廊以及藏家之间互动的场域。所以,感谢亘画廊的支持,感谢艺术家孙晓晨先生的创作,感谢在场的各位朋友,谢谢大家!
董雷先生 中国国家画院办公室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
我非常高兴能够参加孙晓晨的个展开幕式,并向他表示衷心的祝贺。晓晨不仅是我在艺术道路上的同道,更是我非常亲密的兄弟。我们的缘分可以追溯到十年前,那时我们同为首批“青年拔尖人才”,一起前往江西宜春研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艺术创作上有了深入的交流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多年来,晓晨是中国国家画院最年轻的签约艺术家,他发挥了极高的学术价值。我一直非常钦佩晓晨,首先是超越他年龄的成熟和稳重,这或许源自于他深厚的家学背景,以及他在中央美术学院等顶尖学府所积累的学术修养。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晓晨的作品总是让人眼前一亮。正如策展人所提到的,今天展出的作品取材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如老旧的电视机、花洒、软管等,他在材料探索上总能出其不意。例如,现场的一些工具形象是通过陶瓷烧制而成,材料与形象的对比让作品充满了新意。我对晓晨的作品有两个深刻的感受:首先,他的每件作品都蕴含深刻的思考和观念,这在青年艺术家中非常难得,也十分宝贵。其次,他对材料的探索与创新拓展了材料的边界,让普通的日常物件在他手中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
我还记得我们在国家画院策划过一系列主题创作。在为庆祝冬奥会举办的全国美术名家作品展上,晓晨用陶瓷制作了一组以冬奥运动员为主题的小型雕塑,虽然体量不大,但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方阵。当时于再清副主席、卢映川副部长对那件作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那件作品也被国家画院收藏。
晓晨无疑是当代优秀的青年艺术家代表,尤其在雕塑、装置、公共艺术和观念艺术等领域是具有引领性的。我衷心祝贺此次展览圆满成功,也希望未来有更多机会相互切磋、交流,大家一起呈现更好的艺术作品!
特邀批评家沙鑫先生 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
大家好!感谢艺术家孙晓晨老师,策展人高远老师和主办方亘画廊的邀请。来到展览现场,我感到非常惊喜。我对孙晓晨老师的作品比较熟悉,以往经常看到,但今天看到了许多新作。高远老师的布展很出色,现场感极佳。
孙晓晨老师的作品大多取材于日常物品,但其中又蕴含着一种历史性的质感,仿佛存在于某些历史记忆中。但这种记忆并非个体对自我情感经历的简单召回,更像是一种经过训练或者对记忆的编撰与重构,或者说是一种“记忆术”的展现。
通过这种“记忆术”,无论是花洒、屏幕研究,还是洞鉴系列作品,都让我们在观看时有深入现场的感觉。而这种历史编撰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孙晓晨老师的艺术创作或许在以积极的方式教我们处理与历史的关系以及如何回应当下现场的物象;从另一方面看,也提示着当下我们身处媒介社会,现实仿佛是一种被训练的技术,被编辑和设计,我们的记忆可能是通过抖音或自媒体等生成的虚假记忆,这对我们个体的自然性、注意力等可能形成压制。在这个层面上,孙晓晨老师今天展览所涉及的当下问题值得非常充分讨论。谢谢大家!
特邀批评家石冠哲先生 上海赛麟艺术空间总监
首先祝贺晓晨兄的隆重个展,我很荣幸能以理论工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展览中。我有着双重身份,既做理论研究,也是画廊主,今天的展览让我感触颇多。
晓晨兄这些年给我最明显的感受就是“流动性”。他从美院毕业后,在北京和江西两地来回奔波,这种创作地域和工作地域的流动,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不同场域、城市及创作环境的滋养。同时,他在身份上也具有流动性。从早期在今日美术馆举办大规模个展,多年来在国家画院、美协体系里,以及当代艺术雕塑创作路径上,都走得扎实稳健。今年上半年在坪山美术馆参与崔灿灿策划的群展,这都反证了他这种流动状态,在画院美学体系和当代艺术体系中都能持续创作。
作为画廊工作者来到亘画廊的展场,我对现场布展和展览呈现效果有一些感受。展览精致紧凑,营造出近似美术馆级别的实验性场所,严谨地呈现出艺术家对艺术的理解以及对材料的把控和认知。
在当代艺术领域,雕塑作品又重新在艺术市场引起关注。亘画廊将有代表性的80后艺术家晓晨兄推出来,从画廊定位和展览定位来说,能很好地嵌入当代艺术市场脉络以及这一批雕塑家的发展脉络中,我想这可能就是当下市场的一个关注趋势。再次祝贺亘画廊和晓晨兄。
艺术家孙晓晨先生 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江西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国家一级美术师
今天我收到了许多祝贺与祝福,在此向大家表示感谢,尤其是那些多年未见的老友、常相伴的朋友以及新朋友们,感谢你们来到线下现场。
关于艺术作品,在今天下午展览开幕前,和一些陆续到来的好友单独交流过。在此,我想接着策展人的话补充一点对关于亚媒介空间的感知。当我们提及亚媒介空间时,很多人很难去感知体悟。格罗伊斯曾探讨过究竟什么是亚媒介空间。在我们的场地中,充斥着空间及媒介关系的疑惑,这也是我这几年来一直思考的方向。这是因为亚媒介空间里的事物是我们肉眼不能直面关照的,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确实存在。我们虽不能直接看到它,但能揣测到它的存在。补充这一点或许更便于大家看懂我的作品,并欢迎大家与我和策展人一起交流。再次感谢亘画廊的李若姮老师、柔总、策展人高远教授、董雷老师、李馆长、特邀批评家冠哲、沙鑫以及到场的所有朋友。
策展人李若姮女士 画廊创始人、独立策展人、青年艺术家
祝贺艺术家孙老师,感谢大家相聚。这次展览十分特别,是亘画廊首次举办的观念艺术作品展。高老师和孙老师是多年好友,所写的展词极具国际性与当代性,阐述了孙老师多年来对极简主义和场域的理解。
今天观看作品时,我感到十分震撼的原因之一是孙老师将严肃性与幽默性在展馆中完美融合。艺术家选用与生活相关的物品进作为创作元素,让日常场景与艺术场景以画廊作为载体,语境发生了变化,重提了观众的身份,创作者的身份以及作品定义的转化。
作品中强调不同材料结合产生的意义。大理石作为一种常见的西方雕塑材料,在创作中设计为电视机形象。而其屏幕上的画作又有红蓝色裸眼 3D 效果,能形成虚幻影像。这让我们思考在具体作品里,孰是真,孰是假,孰是被记录、被篡改,孰是该被重视、深刻之余带有幽默色彩。艺术家孙老师的作品是一种新的当代艺术语境下的极简主义定义,给观众带来疏离感的同时,让观众依据各自的个人历史和生活背景去理解作品。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有孙老师充满创意且深思熟虑的决定。
从布展角度看,策展人高远老师将场馆与作品融合,构建出一个更庞大的艺术作品,而非孤立的个体,进一步扩大了孙老师的艺术思想,形成更公开开放的对话空间和主题。在当下的当代艺术市场中,我们很难得的体验到如此纯粹的观念艺术作品,再次祝贺孙晓晨老师和高远老师。
亘画廊出品人柔强女士 北京兰斯麦芒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非常感谢大家在这色彩斑斓的秋日来到亘画廊。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在这个美好的时节,孙老师的个展隆重开幕,再次向孙老师表示祝贺,也感谢各位的到来。
亘画廊如主持人介绍的那样,代表着延绵不断、永恒。它创立的初衷是为艺术家提供一个展示场地,为艺术家服务。今天的展览十分震撼,就像我的女儿若姮说的,游历过世界各国,画廊面积不在于大小,而在于创新、内容和穿透力。
在中国、日本、英国、美国等国家,雕塑展很能代表一个国家的艺术水平,处于艺术的制高点。这次举办的装置展和雕塑展是首次,在挑选艺术家时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推荐。孙老师是我们一直关注的艺术家,高远教授也一直关注着亘画廊。今天展览的专业性各位老师已讲得很透彻。
亘画廊希望带领艺术家走向国际,下一步计划在英国、美国、日本以及国内设立新的美术馆。我们希望把孙老师的作品带向国际,也热切邀请大家一起把中国艺术和中国艺术家在国内外介绍给更多艺术收藏者,因为最终艺术家的成果需要有收藏家收藏,作为画廊,我们的使命是让艺术家作品呈现出更大价值。在这方面,亘画廊会不断推出对艺术家的介绍,希望大家关注。谢谢大家。
主持人盛婉婉女士
开幕现场
“媒介场” 开幕现场 亘画廊 2024
众多艺术界与相关领域的杰出人士纷纷到场,为这场艺术盛宴增添熠熠光彩。法国国家功勋奖章骑士 艺术与文学骑士 法国海外顾问 中国北方、蒙古、朝鲜领事委员会主席 驻中国的法国援助基金会主席 芳芳·奥尼隆(Francoise Onillon),中国国家画院办公室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董雷,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常务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郅敏,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品牌运营部负责人吕东,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数字艺术部主任张宜春,北京服装学院原雕塑系主任、教授刘玉庭,北京大学教授、书法家白锐,北京工业大学绘画系主任教授王煜,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刘颖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付斌,乌拉圭艺术中心总监张思永,北京小堡文化交流中心总经理姬海涛,今典集团红树林文旅总裁助理陈年初,湖南油画学会副主席何汶玦,北京名泰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副总裁、青年艺术100创始人成员宋继瑞,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主持人刘欣,北京颂雅风原总经理、正高级编审刘铮,四川美术学院批评家沙鑫,上海赛麟艺术空间创始人、总监石冠哲,李可染画院副秘书长樊磊、李仕明,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杨平,南昌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骆承珷,北京城市学院副教授陈玉,中文传媒艺术品公司展览部总监李杰,南昌和基业公司总经理朱治国,知名导演童川以及其他远道而来的艺术家及业内好友王成普、冀川、朱玉杰、晓陆、谢璇、余学民、陈金庆、钞子艺、密波、方建喜、祝云业、夏俭宁、毕晓龙、潘夕、吴笠安、刘智凯、袁小雨、宋妍、王志刚、李裕君、苏菲等共同见证了这一艺术盛事。
艺术家
ARTISTS
孙晓晨 Xiaochen Sun
孙晓晨,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西省政府特约教育督导员、江西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一级美术师、南昌大学硕导、九三学社社员,2021、2022年受聘于中国国家画院,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入选中共中央组织部牵头,联合教育部、科技部、中科院联合实施的“西部之光”访问学者;2014年度江西省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四个一批”人才;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获奖提名(陶艺)、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入选(雕塑)、第十四届全国美展(陶艺)、荣获第十一届佛罗伦萨双年展银奖(洛伦佐大奖);入选文化部2017年青年拔尖人才国情研修班。入选江西省直文化和旅游系统高层次人才荣誉册。出版专著《范振华雕塑》和《咔嚓与超空间》《洞鉴 孙晓晨雕塑作品》作品集,发表《量子艺术——一个亟待研究的领域》(刊于《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学术论文。代表作:《咔嚓》系列、《洞鉴》系列。
策展人
CURATOR
高远 Yuan Gao
高远是一位研究者和策展人,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在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获得艺术史博士学位,并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理论博士后流动站从事过研究工作。他获得 Getty Foundation 资助赴哈佛大学意大利文艺复兴研究中心(Villal Tatti,2014)及巴黎德国艺术史研究中心(DFK Paris,2017)访问研究;获得“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资助赴佛罗伦萨艺术史研究所(KHl,2018)访问研究;他是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 “墨缘:艺术史研究与写作资助计划”首届获奖学者。他在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过 学术论文和艺术评论60余篇,曾是《艺术当代》、燃点等媒体的特约撰稿人。在国内外独立艺术机构、美术馆等主持策划学术展览40余场次,近年来主要有“前卫的怀乡”、叠层时空——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KCCA)开馆展”、“仪式动力”、“项目协商——关于后艺术的讨论”、“世间风土”、“合成演进——新媒体艺术展”等;译著有《论绘画:阿尔伯蒂绘画三书》(北京大学出版社)、《无墙的学院》(辽宁美术出版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