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宏采访刘巨德教授视频
与会嘉宾合影
2024年9月28日,由同济大学主办,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承办的“中国城市艺术设计研讨会——城市艺术设计赋能美丽中国”在上海成功召开。本次研讨会是在2023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的“中国城市艺术设计研讨会”的基础上,响应“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以“城市艺术设计赋能美丽中国”作为学术对话主题,聚焦“美作为城乡建设新功能”“艺术设计赋能美丽中国城乡建设”“城市艺术设计的学科探索”三项议题。本次研讨会以问题为导向,并持续地将城市艺术设计作为艺术设计与城乡规划交叉学科创新探索作为目标,凝聚共识,积极推动中国城市艺术设计的发展。
与会嘉宾合影
“城市艺术设计”是将城市作为艺术设计对象的一门城市与艺术设计交叉新兴学科,城市艺术设计不仅是将城市作为造型艺术的一个重要范畴,它还是实现建筑八字方针中“美观”价值体现的重要载体,也是增强城市吸引力与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城市艺术设计作为一个体系,它包括城市艺术规划、设计与创作三大系统,它还涉及城市艺术设计历史、现状与未来的三个时态的探索,其独特魅力还体现在城市的宏观、中观以及微观尺度多层次之中。建设美丽中国亟待建立艺术与城乡交叉的城市艺术设计学科支持,“城乡之美”作为城市建设目标与功能之一,它将为高质量发展和提升人居空间品质发挥独特作用。本次论坛更体现了“城乡-艺术-设计-美育-媒介-传播”等的多元交织。
研讨会开幕式由同济大学李麟学教授主持,学术研讨会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郑宏副教授主持。
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吴广明致辞
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吴广明教授致辞表示,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同济大学艺术设计学科的支持、关心和帮助。此次研讨会意义重大,从整个社会发展层面和从人的生活的水准层面来看,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文化和艺术是分不开的。现在我们需要提供高质量的城市公共空间文化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怎样让老百姓感觉到有温度、有高度、有享受和精神愉悦,需要城市、设计、艺术、传播等学科交叉融合。学校邀请国内知名高校专家及相关学者围绕“城市艺术设计赋能美丽中国”主题,研讨中国城市艺术设计相关问题,一定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城市艺术设计领域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简短而隆重的开幕式后,专家们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探讨。
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刘巨德
刘巨德教授以视频形式发言,他的发言主题是《向美而行——美也是城市功能》。他认为同济大学今年主办“中国城市艺术设计——城市艺术设计赋能美丽中国研讨会”,这是对国家的一份责任,也是设计家的历史担当。现在我们城市设计里对美的问题的强调,在实用方面功能偏多,而在城市精神和美的功能方面仍有缺位。我们应该加强城市设计审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鼓励创造。以故宫为例,故宫的美是永恒的,是超越时代的。这种美是中华民族的灵魂、精神和境界的象征。我们的城市也应该是这样。
吴冠中先生特别说“美术立国之本在于美”,我想城市设计也需要美。这种美不是表面形式,而是通向真理的另一条路。美如自然之道,它是有生命法则的。它是对自然宇宙和生命的一种体验和感悟,能够运用于城市设计并体现出来。现在看故宫,可能从实用功能的角度讲已经过时了,但是它的审美功能,那种民族的、博大的、深厚的美是可以影响整个世界的,一看就是中国文化!
美,是永恒的,永远没有过时。一个城市设计要永不过时,关键在于它美不美。当然审美也是在变,但是能够进入永恒,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问题如果能够从行政管理方面高度重视,我们民族的文化才能够真正的继承和发扬,才能够真正的发挥这些设计家的智慧。如果把这一方面的政策能够给予他们创作自由,给让他们发挥到最大的程度上,那么我们中国将是美丽的祖国、城市和人民。
如何使城市成为一个艺术品,让每个人都生活在艺术中?这是一种无形的精神的辐射力量,它会影响我们所有人的生活情趣、境界和品质。比如扎哈做的北京大兴机场设计,它的里边有道,有天、地,非常符合中国人的混沌的、没有分别的这一种设计方式,你看它的天花板、廊柱和地面融为一体,所有空间都是融为一体,没边界的。
我一直在研究中国的混沌美学,中国人的设计应该更好,因为我们的美学本身,先人已经早就给我们做了非常好的铺垫。我们只有落实到“道”,达到理想的境界去,它才能够进入永恒。紫禁城是一个伟大的设计,它是法天象地,我们今天的城市设计是为人民服务,虽然服务对象不一样,但对中国传统美学的继承是一样的。祝贺同济大学主办“城市艺术设计赋能美丽中国——中国城市艺术设计研讨会”圆满成功!
同济大学发展规划部部长、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特聘教授李翔宁
同济大学发展规划部部长、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特聘教授李翔宁教授以“城市艺术策展”为题进行了主题演讲。他以南京红山动物园为例,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建筑需要关注自然友好和生物友好。
他指出:在我们从启蒙时代以来,大家就对于自然是有一种既想亲近又恐怖的这样的一种感受。大家能感受到自然既是神秘的,而又想去接触,但同时它又是危险的,其实这就是人的居住为什么需要建筑能够提供一个安全的庇护场所,让我们远离自然的危险,同时也希望建筑的环境能够向自然开放,让我们能够非常好地领会自然。
实际上我们后来意识到,它还提供了另外一个场景,其实是一种生态和对动物友好的教育。由于我们做了这个工作,红山动物园作为案例入选了世界生物多样性大会,同时达沃斯经济论坛也授予红山动物园为新自然经济的示范区。现在城市的动物园如果能够提供让动物更加舒适的环境,减少对动物包括动物表演的这种伤害,又能够通过把动物园变成一个和自然、生物友好的多样性的科教中心、科普基地,能够更好地让我们的孩子从小树立与动物、自然建立更友好关系的理念。
上海城市更新研究院院长俞斯佳
上海城市更新研究院院长俞斯佳教授以“文化兴市、艺术建城”为题进行主题演讲。他认为目前城市存在着千篇一律、千城一面的问题。我们需要秉承“文化兴市、艺术建城”理念,对城市记忆进行调查梳理,这包括了城市的物质遗产,还有大量的非物质遗产。城市承载着生活和文化两大部分记忆,需要依次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品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他介绍了大量的上海城市更新与艺术设计实践的案例,尤其在做第一届城市空间艺术季的时候,提出了一个城市空间艺术计划,其理念是文化信息艺术建设,通过几年跨界融合的实践,积累了不少经验,发现艺术设计赋能对城市更新的意义非常大。
他介绍到:我们结合上海城市更新的创新探索提出:1、公园塑新;2、社区营新;3、功能迭新;4、文艺赋新;5、历史溯新;6、住房焕新;7、未来更新的新途径。同时创造性地提出通过换一种语言:一、换种声音;二、换种影像;三、换种互动;四、换种活动;五、换种作品;六、换种读物来实现城市更新的高质量发展目标。他强调:城市是属于人民的,需要全体市民共同参与诗意化的打造。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郑宏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郑宏副教授以“城市艺术设计的意义与创新”为题进行了主题演讲。他表示,2023年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的“中国城市艺术设计研讨会”成功召开,汇集了国内城市规划、设计、美学、艺术设计等权威专家共同探讨城市艺术设计,为中国城市艺术设计研究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与石楠常务理事长兼秘书长共同主持了这次研讨会。
他结合曾经主持完成的2004年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委托的《北京城市2004-2020总体规划修编》的《北京城市艺术设计发展战略》研究课题以及主持完成的2018年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委托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艺术研究》课题等项目实践基础上,思考城市艺术设计学理论与方法的价值。
郑宏教授指出,城市艺术设计学是将城市作为艺术设计对象的一门研究城市及其环境的学科,它旨在总结人类城市艺术活动的经验,以指导城市规划、设计、创作,建构城市体系环境等,城市艺术设计是艺术与技术交叉的新兴学科。 中国城市设计著名学者、清华大学教授朱自煊先生曾提出建议应将城市纳入造型艺术范畴。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刘巨德先生在2023年“中国城市艺术设计研讨会”上提出美也是城市功能的这些具有深远而深刻论述,值得我们关注与研究。
他认为,我们建构的城市艺术设计概念是涵盖规划、设计、创作的三位一体;我们的城市规划“多”、设计“多”,创作“少”。我们城市规划设计控制“多”而塑造“少”;城市艺术设计应覆盖历史、现状和未来三种时态;建构城市艺术设计学就是实现今日之规划未来之遗产目标。应将城市作为艺术品或艺术综合体,如紫禁城、华盛顿、巴西利亚等城市规划设计创作经典作品。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教授金江波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金江波教授以“城市更新时代的公共艺术”为题进行了主题演讲。他说刚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刘巨德教授发言提出美是通向真理的另一条路,美是永恒的,我非常赞同。他围绕城市更新时代的公共艺术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理念中,公共艺术是我们新时代城市发展治理的一个核心价值。
他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理念中的公共艺术、公共艺术的价值:提升城市更新新品质、地方重塑:公共艺术价值的实践途径、社会美育:艺术无界等角度全面阐述了城市更新时代的公共艺术问题。
他强调“无界之城”是艺术之城,亦是创造力之城。“人人都是艺术家”,也意味着人人都能够走进全天候的、无疆、无界、无域的美育圣地,以“实现人的终身创造力培养”为目标,引领人民走向全新生活方式。“艺术无界之城”是想你未想,见你未见,做你未作的美好生活之城。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长聘教授李麟学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长聘教授李麟学教授围绕“美丽城乡跨媒介创新设计”作了主题发言。他指出,当今时代,万物皆媒介!强调“知识、媒介、场景”三大系统重要性和“能说、能写、能做、能演”能力要求!他表示,“跨媒介”很重要,有望建立城市艺术设计的学理支撑。同时,应当关注如何把艺术引入到空间,把全媒体、大艺术和跨媒介融入城乡规划、融入到城市艺术设计之中,并立足人工智能时代展望了虚实相生、艺术与城乡结合的丰富场景。围绕跨媒介创新,从“空间-生态-社会”三个方面,结合根植新城、城市更新区、乡村等场景的丰富实践,展现了城乡艺术设计创新的广阔前景。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原院长夏海山教授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原院长夏海山教授以“AI技术赋能城市新的艺术气质”为题,表示城市艺术反对千篇一律,每个城市应该有其气质,应加强城市艺术气质的表达媒介研究。需要借鉴国际经验,重视我国城市艺术规划保障的研究,发挥AI技术赋能城市的优势,AI与城市空间艺术结合具有巨大价值创造空间。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副主任、副教授戴锏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副主任戴锏副教授分享了“城市设计中历史、文化与艺术的协同发展”方面的思考和研究。她指出探讨城市设计中历史、文化、艺术协同发展,首先是想讨论一下新时代城市的变与不变和城市设计的变与不变,其次要研讨城市设计中历史、文化,还有艺术如何协同的问题。因为现在这个时代其实是知识与信息文明生态的时代,城市的本质是实现美好人居。它在一个存量发展的时期,对于城市设计来说其实有更高的发展要求。
她认为城市设计的艺术美有场景美-品质、印象美-创意、视觉美-美观三种类型。艺术源于生活、艺术高于生活,艺术融于生活才是协同发展。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朱渊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朱渊教授讲述了“乡村营建中的艺术设计思维与实践”。他认为,做城市与建筑设计过程中,艺术的意识、艺术无处不在。乡村营建中艺术设计的思维意识十分重要,在乡村营建过程中,当代性生活的融入,可能是一种审美视角的一种培育。以乡愁为依据,强调长效设计,这种长效设计不仅仅是空间改造更新,它更强调的是持续多年产业提升,在产业提升过程中,让人的活动形成一种动态的美学。在传承千年的人们辛勤劳作记忆过程中,这种工作生活场景就会成为一种对于艺术的创造!乡村艺术设计是无处不在的,它是传统活力的延续!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王世福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王世福教授分享了“都市主义与设计赋能”相关思考,强调设计赋能,实现城市空间理想的价值判断和审美选择。他说我们应当关注中国城镇化外源、内源动力的制度响应和空间结果,城市中国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观、空间治理、乡村振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相关概念。他提出应该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与都市主义,探讨什么是好的城市。通过秩序、乡愁和场所精神来设计赋能,期待中国城镇化中的本土都市主义,思考融合中国设计与城市设计是实现城市空间理想的价值判断和审美选择。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副主任、副教授王英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副主任王英副教授讲述了“艺术设计赋能城市更新”,她通过成都玉林社区更新案例研究,以历史变迁载体、文化艺术概念、更新模式、多元主体介入、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共生、文化艺术土壤、社交网络、主理人社群和批判性思考的九个部分构成研究文本,探索城市社区更新新途径。
她认为我们应关注城市发展动力中的文化艺术,关注中国传统人居环境演进中的核心价值,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实践演进,加强城市更新与城市艺术之间关系的研究,加强艺术城市化和城市艺术化的概念研究,将艺术事件、艺术季节和艺术活动等纳入城市艺术研究内容。她强调我们应该关注向美而行、以人为本以及美学功能化问题。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郑靖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副院长郑靖教授以“从造型美学到空间诗学”为题进行了分享。他指出我们真正介入到城市或者是乡村的公共空间的艺术行动的时候,我们是否要局限在所谓的美学里面?他认为艺术介入到公共空间的时候,必须要考虑的就人的介入,要关注人,而不仅仅是去美化一个空间!目前的社会对美本本身的认识越来越狭隘,越来越偏于视觉化,其实艺术进入到公共空间,进入城市或是乡村,它更多考虑的应该是是否带有了美育的特点,而这个美育应该具有一个引领的!
他强调公共艺术进入到城市的空间的时候,绝不是做城市的软装,更多的是引领。无论如何面对公共空间,面对我们的城市和美,都不要忘了那份情怀。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艺术学院原副院长龙红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艺术学院原副院长龙红以“人文精神——中国城市艺术之魂”为题发言,他指出,城市艺术应重视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通过城市与建筑艺术创新和发展增强城市感染力,提升城市文化品格。努力建构城市人文精神,并不断地追求中国城市艺术之魂,这是我们每一位城市文化建设者肩上的责任。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天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陈天教授,分享了“以城市影像为媒介的艺术素养培育型设计教学”,强调加强城市影像与美育培养、推广存量规划设计与城市影像策展,发展设计愿景的视觉表达-想象画。以人的视角与高度为着眼点进行可见、可观、可参与的城市艺术设计,将自然之美与艺术设计相结合。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传播系副主任、长聘副教授李凌燕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传播系副主任、长聘副教授李凌燕从城乡文化与艺术传播角度分享了相关研究。她提出,以逻辑与实践路径,探索新兴空间媒介影响下的城市建筑实践图景与场域生态特征。她着重强调三个方面:一是切入视角,重视新兴媒介的技术特质与作用逻辑;二是空间感知,关注内涵重塑与特征变化;三是运作机制,发挥媒介作为独特的“制度性要素”作用。
经过深入研讨交流,学术主持人郑宏教授表示,这次研讨会围绕“城市艺术设计赋能美丽中国”主题,汇聚大量共识,包括:美也是城市功能;积极推进城市艺术设计学科交叉与融合;强调城市艺术设计的规划、设计和创作三位一体的学科系统建构;城市艺术设计赋能城市特色塑造;城市艺术设计应覆盖历史和现状以及未来三种时态;倡导城市人文精神、都市乡愁;推动文化兴市、艺术建城理念;城市艺术设计赋能城市更新;AI技术赋能城市;多媒介跨界融合赋能城乡;诗意与无边界公共艺术;艺术设计思维;历史文化艺术协同发展;城市艺术策展、城市影像美育等。最后郑宏教授希望加强各位专家合作与联系,促进城市艺术设计发展,为提升城市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