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深入探讨爱、距离与时间的艺术:对曹碧莹艺术作品的评论

深入探讨爱、距离与时间的艺术:对曹碧莹艺术作品的评论

时间: 2024-09-18 10:32:14 | 来源: 艺术中国
快讯 >

文/贾方舟

曹碧莹(Biying Cao)的作品跨越多种媒介和主题,涵盖了数字艺术、水彩画、装置艺术与丙烯画等多样表达形式。她以象征性叙事方式,探讨了如爱、距离和时间等复杂的情感和哲学主题,将个人经验融入到更广泛的文化与历史背景中。通过这些作品,她引导观众在个体与集体、当下与永恒之间建立对话。

 早期作品中的文化符号:隐藏与记忆 

在她的数字艺术作品《秘密的爱》(Secret Love,2022)中,曹碧莹以中国文化为背景,探讨了爱情的隐秘语言。作品运用数字符号,如“1314”象征“一生一世”,这是中国文化中常见的表达爱情的密码。曹碧莹通过将这些数字化的情话巧妙地隐藏在恋人背后,质问分手后的记忆是否仍能承载这些密码的意义。这种多层次的叙事不仅使观众重新思考爱情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达方式,还带来了关于记忆与遗忘的深刻反思。

这一作品奠定了她艺术探索的基调——对个体情感与文化符号的反思,并为她之后的创作提供了概念上的延续。在她的下一系列作品中,曹碧莹开始更深入地探索人际关系的距离感,进一步拓展了对爱与人类联结的思考。

 进一步探索人际关系的距离:诗与视觉的结合 

紧接着,在水彩画《最远的距离》(The Farthest Distance,2024)中,曹碧莹从物理和情感层面深化了对距离的探讨。该作品受唐代诗人李冶《八至》诗的启发,通过“至东至西,至亲至疏”的对比,表现出人际关系中的巨大差异与亲密感。诗中的极端对比为她的视觉表达奠定了基础,作品色彩精妙,捕捉了距离与亲近之间的微妙张力。

这幅作品不仅通过视觉语言向中国传统文学致敬,也使观众得以反思在日常关系中感知的距离感。她将文学、视觉和行为艺术结合,营造了一个跨媒介的体验空间,引导观众从感官和情感两个层面重新审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动态关系。这种对距离与联系的关注,也为她对时间和知识主题的探索做好了铺垫。

 时间与知识的交互:装置艺术的思考 

随着时间的推移,曹碧莹的创作从探讨个人情感,转向更宏大的哲学思考。在她2024年的装置艺术作品《转动的轮页》(Turning Pages of the Wheel)中,时间和知识的交互成为核心主题。作品中的悬挂轮子与排列成S形的书页象征时间的循环与知识的积累,强调了时间与学习过程的延续性。这件作品通过时间的动态流逝与静态的书页之间的对比,引导观众思考人类对知识的不断追求。

与她之前的作品相比,这一装置艺术表现了更为抽象的主题,展示了她在艺术创作道路上的成熟与深化。通过结合象征性物件与文化符号,曹碧莹以独特的方式探讨了时间与知识的相互作用,并暗示学习与知识传承的连续性。这种对时间和知识的深思,也延展了她之前对人类关系与距离感的探讨,将她的艺术主题推向了更广泛的文化和哲学层面。

 混乱与秩序中的爱情:丙烯画的哲学象征 

曹碧莹在2021年创作的丙烯画作《混沌中的相爱》(Love in the Chaos)则以一种更具象征性的方式探讨了爱情在混乱中的力量。该作品背景为交织的水管,象征道教哲学中的混沌与无序,画面中的恋人通过互助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寻找前行的道路。爱情作为稳定的力量,在画作中不仅成为彼此支持的象征,也展现出人类面对混乱时的坚韧与希望。

通过这一作品,曹碧莹延续了她对人类情感的探讨,将爱与哲学中的混沌理论结合,表达了爱情在不确定性中的坚韧。这一探索与她之前对距离、时间的反思相呼应,形成了对爱情本质的多维度理解。

 结语 

曹碧莹的艺术创作不仅是一系列独立的作品,更是一个充满连贯性的哲学与情感探索过程。从对个人情感的隐秘表达,到对人际关系中距离的探讨,再到对时间与知识的哲学思考,她的作品呈现出从个体到集体、从具象到抽象的演进。通过多样的媒介和象征性的叙事,她架起了传统文化符号与当代艺术之间的桥梁,引导观众在情感和哲学层面上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曹碧莹的创作道路,不仅是对艺术形式的实验,也是对人类经验与世界本质的持续探寻。



深入探讨爱、距离与时间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