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艺术家张子晨:深入探寻个体与社会生活的交汇

艺术家张子晨:深入探寻个体与社会生活的交汇

时间: 2024-07-04 11:10:21 | 来源: 艺术中国
快讯 >

张子晨是一位出生于上海,现居伦敦的视觉艺术家。他的艺术旅程深入探索身份认同,以及酷儿和华人散居的经历,涵盖摄影、装置艺术和动态影像等多种媒介。他的作品深入挖掘个人与社会叙事,将个人经历交织于更广泛的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背景中进行对话。张子晨的艺术创作不仅仅反映了他自己的生命经验,更像是在他内心世界与外部现实之间搭建的一场对话。最近,他刚结束了在Exeter的一场展览和伦敦的两场艺术书展。

在一个传统观念较为强烈的环境中长大,张子晨在年幼时因为自己的性别特质与主流价值观不尽相符,曾经遭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对待和误解。这些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之后的艺术表达。早期他对摄影的探索纯粹是出于捕捉和表达那些被自己压抑的情感和情绪,是对自己的遭遇和孤立的回应。张子晨回忆说,“在旁人看来,最初的那些摄影照片看上去只是对周遭生活的随机捕捉,缺乏更深的意图,尽管是怀揣着无法言语的情感重量。”在成为一名艺术家之前,他攻读艺术摄影,有意识地探索视觉艺术的理论和实践层面,比如,蓝晒法和光绘等另类摄影技术,这些技术无需使用相机和镜头,直接在感光材料上放置物体来创造图像,使之超越了传统摄影,同时也打破了图像表现的界限。

在从事艺术创作的这3,4年里,他所有作品都是对身份的持续探索。其中装置作品Becoming a BODY反映了他在性别问题上的挣扎,而Where is my face going则源自他从上海搬到伦敦生活后的经历。这些作品都展示了张子晨在充分利用多种媒介去创作身份议题时的创造力,所选材料与概念的有机结合,表达身份的建构性和易碎性,例如使用皮革线金属印花、泡沫板和丙烯材料等。通过将这些元素融入摄影,他挑战了摄影图像的固定和静态,创造了图像与现实之间的动态互动。他的艺术实践同时也揭示了如何通过多种媒介的融合有效传达身份的复杂性。

2021, Photographic installation Becoming a BODY

Working in progress

在我们的对话中,他提到自己跨学科人类学背景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他的艺术实践。这些工具使得张子晨能够继续深入探讨身份的复杂性,研究各种社会和文化因素如何塑造个人生命经验。众多这些话题的讨论也影响了他的艺术创作,创作出既有个人意义又具有社会参与性的作品。尤其是在他最新的影像作品In the place where we left and arrived中,这部作品已入选2023年英国本地艺术机构New Contemporaries。通过不同时间和地理切换的非线性排列,结合画外音、家庭档案、摄影和网页等,构成了一幅结合他个人影像和文化叙事的图景。

2022, moving image In the place where we left and arrived

张子晨的最新艺术项目Metamorphosis, a retrieval of love,是一本探索酷儿身份和亲密关系的艺术书。“书”这个媒介的叙事是通过翻页形式,而页面之间的对话也映照了亲密关系这一主题。身份的母题一直贯穿于他的艺术实践中,目前他正在进行2个新项目,一个是亲情与酷儿身份冲突的摄影装置,结合散文诗和图像拼贴。另一个是关于葬礼与亲情的动态影像作品 (moving image)。这些项目可持续性地深入探索个人身份的标签在不断叠加和交叉的过程中,呈现当代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动态关系,微妙的,冲突的,互惠的,抑或矛盾的。

2024, artbook Metamorphosis, a retrieval of love

通过视觉艺术,张子晨旨在挑战传统思维,拥抱流动性和不确定性。他的作品证明了个人叙事在揭示更广泛社会真相中的力量,以及多种媒介的创新运用在他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连贯的叙事主线。通过捕捉个人身份、文化和政治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张子晨的艺术作品提供了对人类状况的深刻且发人深省的反思。从保守的成长环境到成长为一名游离酷儿和华人身份的艺术家,他的艺术旅程是一段关于坚韧、创造力和自我发现的强大叙事。

(作者:王丽静,现为雅昌艺术网主笔,资深媒体人,自2011年起主要从事当代艺术评论及媒体报道、策划等相关工作。


张子晨:深入探寻个体与社会生活的交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