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新展|景迈山:速写、深描与想象

新展|景迈山:速写、深描与想象

时间: 2024-06-25 15:24:22 | 来源: 艺术中国
快讯 >

前言

2023年9月17日,我国申报项目“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正式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个茶文化世界遗产,我国第57项世界遗产。

景迈山,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惠民镇,自古以出产普洱茶而闻名遐迩。它拥有五片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林。千百年来,傣族、布朗族、哈尼族、佤族与汉族世居于此,以茶为生,共同造就了极具特色的古茶林文化景观。

2012年11月,景迈山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作为申遗项目的分支,我们受普洱市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委托,自2016年起开启了对景迈山在地文化的考掘和整理,并于2021年在山上完成了四个以“乡土教材”为定位的常设展览。它们以文化梳理为基础,以内容生产为核心,以服务当地为目的,主要以村民为受众,也面向外来游客。

在乡土文化的发掘和展陈工作中,“影像”作为一种打开地方的路径,一种参与地方知识的生产与巩固的手段,功能与作用日益凸显。在本次展览挑选的大量影像作品中,既有“深描式”的影像民族志,对文化对象有着深入且细密的观察与捕捉,亦有较为“速写式”的视频短片,以期在在地展览中用通俗易懂的视听语言,实现乡土教育的功能。复数的视角和文体,通过多元化的视觉经验和情感体验,在呈现出影像与地方之间忽近忽远、错综复杂的关系的同时,互为注脚,共同构建着更为立体、饱满的关于景迈山的地方性知识。

随着景迈山申遗成功,越来越多外来者们正自发地介入到对景迈山的研究、表述和传播之中,其中不乏艺术家、设计师、生态学家、食物研究者等各领域人士。我们也曾数次邀请艺术工作者上山创作——投射着“他者目光”的“艺术作品”与“乡土教材”形成一种微妙的对照,在表达外来者的感知与评判的同时,提供了一种凝视景迈山的全新角度,一种关于地方的大胆想象。

景迈山如同一棵古茶树,既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又在当下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我们难以分辨这座山的“自我”与“他者”,唯有融入其中并随之生长。

左靖 王彦之

参展作品

《什么养成了我们》 李朝晖 摄影 2021年

“食物链”是一个生物学专业用语,指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而形成的一种联系。作者李朝晖拍摄了景迈山人用于食用的200多个物种的肖像,并拍摄了傣族、布朗族、哈尼族和佤族的男、女性各一人的全身站姿肖像。随后,他请被拍摄的每个人分别挑选出他们常吃的和喜欢吃的食物,最后用他们选出的这些食物的肖像,加上生物学标签,拼出他们各自的“食物物种图”和人物拼像。

《景迈山上的人们》 刘庆元 木刻 2021年

为社会而给诸众木刻,是刘庆元木刻行动的出发点。乡村是木刻天然的发生场域。2021年初,刘庆元来到景迈山,为共居于此的五个民族——傣族、布朗族、佤族、哈尼族和汉族人造像。设计与艺术的结合,使这些造像由黑白而被赋予色彩。拼接与重叠,还可使它们由个体而群像,传达出民族团结的意蕴和一股与广袤茶山互相关照的蓬勃力量。

《景迈》 骆丹 摄影 2018年

景迈山,位于中国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距缅甸不过两小时车程,是中国版图中的“极边之地”。千百年来,景迈山的先人在原始森林中留下了上万亩的古茶林,古茶树与原始森林混生,拥有独特的兰花香和山野气韵。生活在此的布朗族、傣族、哈尼族、佤族、汉族世代以茶为生,在时间的长河中,他们的信仰、建筑、饮食、手艺都形成了一整套与自然共生共处的智慧,并看似漫不经心地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景迈》系列作品拍摄于景迈山的各个村寨,景迈山人特有的文化和精神世界,在湿版火棉胶摄影术中得以视觉化呈现。

《景迈山素描》 摄制:张鑫 / 监制:左靖  16分钟 2021年

地处边陲之境的景迈山不仅呈现出“森林—茶林—村落”的特色景观,而且塑造了“林—茶—人”三位一体的生态关系。茶是寨⺠的日常,也是他们的信仰。他们用欢乐的姿态祭茶神树、摆百家宴,祈求来年安康,⻛调雨顺。对自然万物的崇拜、对先祖神灵的虔诚在跳舞中、滴水中、诵经中体现......

《景迈山素描》呈现了景迈山宽阔奇美的边陲风光、虔诚温和的宗教信仰、鲜艳欢快的生产生活景象,这些共同构成了人与茶林和谐共生的美好生活。

《翁基素描》 摄制:张鑫 / 监制:左靖  11分钟 2017年

《翁基素描》再现了布朗族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历史与现状。全片由采茶、制茶、节日与日常四个篇章构成,最后又让镜头回到茶林与茶人身上。这一个轮回,是影片叙事的循环,更是布朗族历史与现状、传统与当下的交融。

《糯干素描》 摄制:张红 / 监制:左靖  15分钟 2018年

影片从老人家手持饭钵去往佛寺赕饭,蜡条香点亮古寨第一点光开始,徐徐展开糯干人的一天。男女老少各有其事,各有其乐。生产和生活皆围绕茶,一家赕佛,举寨同忙,歌舞、诵经与祈福。祈福茶叶好生长,日子常吉祥。

《波叶落家歌游古茶园》 摄制:张红 / 监制:左靖  25分钟 2018年

位于景迈大寨南部的大平掌古茶林,面积约200公顷,是景迈山上唯一一个位于山顶盆地的古茶林。这里有傣族祭祀的茶神树,还有十余棵古老的茱萸树。每棵茱萸树高度均在30米以上,树龄600年左右。

通过宗教仪式选定的小茶神一般是傣族村⺠自家茶园中较为高大年⻓的古茶树。茶神一经选定就永久地固定下来,不可随意改变。

《波叶落家歌游古茶园》记录了糯干波叶落家赕佛的第一日,主人携带亲友前往大平掌古茶园,游玩自家茶林,祭茶树、唱山歌、跳刀舞的过程。

《糯干39号傣族民居修缮记录》 摄制:张红 / 监制:左靖  17分钟 2019年

由于气候潮湿,干栏式建筑一般30年左右即需更新置换,现存于景迈山遗产区的大多建于20世纪90年代,传统⺠居的⻛貌依旧保存完好。

糯干村寨内老建筑的主要问题有梁柱倾斜、木构件糟朽、瓦件酥裂残破等,部分建筑存在安全隐患。《糯干39号傣族⺠居修缮记录》记录了位于老寨北部、佛寺⻄侧的一座F1类传统⺠居(编号NG39)为期18天的修缮过程,展现了傣族传统干栏式建筑的空间结构、建造工艺和⺠俗习惯。

《傣家新婚》 摄制:张红 / 监制:左靖  21分钟 2018年

该影片记录了在糯干老寨举行的新娘月保和新郎李春德的婚礼。婚礼前夕,亲友守夜,男女分桌而坐,对唱山歌。新婚仪式上则有“新婚祝福”“抛粑粑”“老人分⻝⻝物”“顶鸡肉和糯米饭”“拴白线”“鸡⻣卦”等环节。

《傣族泼水节:景迈的新年》 摄制:徐菡 84分钟 拍摄年份:2015年 完成时间:2018年

泼水节是傣族最重要的节日(新年),也是布朗族、佤族的共同节日。它来自于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浴佛节(佛诞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节日期间大家要相互泼水,把身上的邪气、晦气洗掉,还要到佛寺用茶叶等祭祀已故亲人,分享人间的太平和快乐。泼水节的演变和发展,充分展现傣族人民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蕴含着傣族古老的宗教崇拜和祖先崇拜,表达了傣族人民对平安幸福的期望,对家人和朋友的祝福。

《傣族泼水节:景迈的新年》呈现并展示了由南传佛教和民间宗教信仰双重影响下泼水节的多层文化面貌及其丰富内涵。影片拍摄于著名普洱茶茶山景迈山景迈村,是文化部中国节日影像志项目之一,以现任安章康朗空为线索,呈现傣族新年节的全过程。傣族的泼水节共有三天,第一天叫“送比告”,即“送旧年”,第二天叫“梅脑”,即“空日子”,第三天叫“哈比迈”,即“迎新年”。整个节日由村中寨老有序组织,由安章具体安排。在老波章近四十年的带领下,每年的泼水节均是有条不紊、按部就搬地重复操作着相同的过程和细节。所以,景迈村傣族的泼水节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傣族傣历新年的传统民族文化内容。

《景迈山物语:布朗族山康节》 摄制:张海 14分钟 2021年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影视人类学实验室张海主任带领摄制团队于2021年4月至景迈芒景村记录布朗族山康节。影片基于人类学/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运用影视人类学创作手段,通过记录景迈山茶林生态环境、对世居布朗族日常生活的捕捉、文化事项的记录与信仰体系的刻画,整体性地反映景迈山的文化生境。

布朗族和傣族是景迈山世居的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民族,两个民族都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通过记录芒景村的山康节与景迈大寨的泼水节,可以在节日里看到两个民族在文化上的趋同与不同。

对布朗族学者苏国文的拍摄可以体现老人对茶山茶叶的深刻情感、对布朗族传统文化式微的忧虑、对芒景村未来发展的期许。同时通过拍摄布朗族护茶、供茶的各个环节,也能体现出布朗族人们对茶叶的深厚情感与生活依赖。

《景迈山物语:密林祭竜》 摄制:张海 9分46秒 2021年

在山康节期间有祭祀茶魂、召唤茶魂的独特仪式,它与南传上座部佛教一样,共同构筑了景迈布朗族的信仰体系。除了群众性的载歌载舞和在寺庙的祈福赕佛外,还有在古茶林里的原始祭祀活动,精彩纷呈。2021年的山康节尽管受疫情影响仪式与活动都简化不少,但是仍然在镜头里能捕捉到村民的信仰力量,纪录片试图从解读布朗族精神世界里对茶叶、茶魂的敬畏,对自然的尊重和对茶文化的守护传承。

《摩雅的世界》 4分20秒 艺术家:Jean-Charles Penot / 数字艺术:陈湛 RK / 本地调研:岩砍 研究团队:翁洼雨林探索 / 制作团队:Hybrid Studio 2021年

傣医药作为一门民族医学学科,是傣族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傣族人民在和疾病的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收集了上千种草药,积累了丰富的民间药方。傣族称行为高尚的人为“雅”,故称医生为“摩雅(MOYA)”。

傣族医学拥有长达2500年的悠久历史,被列为“四大民族医药”之一。它是一个以生态群落、自然和信仰为基础的美丽学科。其传统理论认为风、火、水、土是构成自然界物质的四种基本元素,即四塔;而人体生命的构成与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摩雅的世界》试图探索这一精神疗法及其根本理念:照顾周围,即为照顾自己的开始。

《最后的Ka Nan Xian》 3分40秒 艺术家:Jean-Charles Penot / 数字艺术:陈湛 RK / 本地调研:岩砍 研究团队:翁洼雨林探索 / 制作团队:Hybrid Studio 2021年

达曼即布朗族的祭司,布朗语音译为Ka Nan Xian。他们学习研究傣文经典,是布朗族较大的宗教活动的组织者。

影像里的达曼作为景迈山地区布朗族最后的一位,年幼时就进入佛寺学习十余载,经过层层考验与选拔,最终正式成为一名达曼。他几乎熟悉布朗族人神对话的所有仪式,通晓布朗医药疗理,颇受布朗族人敬重。

目前景迈山的布朗族达曼相继过世。该作品希望借助影像等媒介感知布朗族人眼中的现实(世俗)领域和神圣领域。

《雨林演替—腊茗》 食物设计远见计划 + 良食—食物系统中国行动平台 综合材料、影像、实物、书籍 2023年

《雨林演替—腊茗》是一个长期项目,旨在通过保护传统茶文化和少数民族食材,促进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布朗族文化的传承。以景迈山古茶林和布朗族传统食材为研究对象,本作品包括对传统食材的设计研究、参与性艺术晚宴、纪录片和生态食谱设计。通过“食宴”“食币”和“食忆”三部分展现布朗族人与古茶林的和谐共存以及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其中,“食宴”邀请三代布朗族人进行代际对话;“食币”设计以茶为中心的生态食谱和工具包,连接城乡,帮助理解景迈山的生态和生物多样性;“食忆”通过书籍记录项目的诞生和过程,构建景迈山的生态民族志档案。该项目获得良食—食物系统中国行动平台、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食材收集计划以及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和生态远见计划的支持。

相关书籍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 主编:左靖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24年2月出版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位于我国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境内,不仅拥有世界上年代最久、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林,而且有着独具特色的古村落建筑、风俗、手工艺等民族文化。

自2016年起,策展人、安徽大学副教授左靖受普洱市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的委托,作为申遗项目的一个子项目,开始带领团队为景迈山及其范围内多个传统村落,进行乡土文化梳理和展陈利用等工作。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记录了这个从一个古村落延续到整个文化遗产区域的持续七年的项目,回顾了该项目得以开展的契机,及其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并为项目数年来开展的在地工作以及产出的文化内容留下了一份详实的记录。

书中以跨学科的视角,对景迈山上的传统村落进行了具体的调研和文化梳理,用田野考察的方式,对该地区的人文与自然生态、村落布局和居住空间、节庆风俗和日常生活,以及当地的经济生产等进行深入调研,回溯了一系列的地方营造工作。

该书还包含建筑师、艺术家、导演、摄影师、插画师、设计师、人类学和经济学专家、生态保护工作者、茶文化和茶产业工作者等,各行各业数十位专家参与文化遗产地方营造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从各个角度展现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中的人类文明形态。

展览现场

展览信息

展期

2024.06.20 – 2024.07.08

开放时间

工作日 13:00-19:00

周末 11:00-19:00

(每周二闭馆)

免费向公众开放

地点

思南时区画廊

上海市复兴中路523弄1号1楼

策展人

左靖、王彦之

参展人及机构

李朝晖、刘庆元、骆丹、翁洼雨林探索、徐菡、张海、张红、张鑫、食物设计远见计划+良食—食物系统中国行动平台

视觉设计

朱凌志

主办

左靖工作室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思南时区画廊

*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

*安徽大学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院支持项目



新展|景迈山:速写、深描与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