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以摄影为时间轴,回顾20世纪光景(二):现代主义虹光

以摄影为时间轴,回顾20世纪光景(二):现代主义虹光

时间: 2024-05-08 15:31:33 | 来源: 艺术中国

撰文_李莞潸

【1920s】现代主义虹光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于1918年末,整个世界花了两年多时间,终于在1921年夏天爬出了战争所造成的经济衰退的泥沼。纽约成为蓬勃发展的金融中心,伦敦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上流阶层,巴黎仍是无可争议的艺术之都,源源不断的艺术家争相戏梦巴黎。海明威将旅居巴黎的经历写成《流动的盛宴》,菲茨杰拉德称这是“爵士乐时代”,而流连于爵士俱乐部、剧院和派对的三城精英构成了康泰纳仕旗下刊物的核心读者群。

1920年代的康泰纳仕集团已正式成为全球领先的国际杂志出版商,《Vogue》于1916年推出英国版,四年后推出法语版,加上风生水起的《名利场》,康泰纳仕这两大王牌杂志一时风头无量。杂志销量水涨船高与封面设计水平直接挂钩,《Vogue》深度合作了一批杰出的插画艺术家,比如西班牙时尚插画家、画家爱德华多·加西亚·贝尼托,这位12岁就开启职业画家生涯的天才型选手连续15年为《Vogue》绘制封面。法国时装设计师、造型艺术家、插画家乔治·勒帕普的风格在1920、30年代极具开创性,同样是《Vogue》最杰出的灵魂画手。

左图:乔治·勒帕普(Georges Lepape,1887-1971),1920;中图:乔治·勒帕普,1921;右图:爱德华多·加西亚·贝尼托(Eduardo García Benito,1891-1981),1926

得益于城市化、现代化的推进以及电力的飞速发展,1920年代成为电影业的决定性时期,尤其对于美国来说,这些利好因素为有声电影的起势及现代影院的普及铺平了道路。好莱坞拉开造星大幕,奠定了现代喜剧电影基础的英国演员、导演查理·卓别林成为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电影明星。

《查理·卓别林》(Charlie Chaplin,1889-1977),摄 / Strauss-Peyton Studio,1921

卓别林最著名的电影《淘金记》、《摩登时代》等均由大名鼎鼎的联美制片(United Artists)发行,这家对抗好莱坞体制的电影公司成立于1919年,卓别林正是四位联合创始人之一。下图中的夫妇同为联美创始人,男主是曾主持第一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的美国演员、导演、剧作家道格拉斯·范朋克,他也是首位在电影中扮演佐罗的演员。女主玛丽·毕克馥是1920年代的“美国甜心”,她既是最早勇闯好莱坞的加拿大演员之一,也是“伟大的电影先行者”,在第二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就拿到了最佳女主角奖,后来还获得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范朋克在默片时代被称为“好莱坞之王”,在他离世后,这一称号的“继承者”是克拉克·盖博。

玛丽·毕克馥(Mary Pickford,1892-1979)与道格拉斯·范朋克(Douglas Fairbanks,1883-1939)肖像,摄 /尼古拉斯·穆雷(Nickolas Muray,1892-1965),1922

为玛丽•毕克馥和范朋克拍摄双人肖像的是匈牙利犹太裔美籍摄影师尼古拉斯·穆雷,他是1920年代《Vogue》、《名利场》的御用肖像摄影师之一,还曾代表美国国家队参加过1928年和1932年夏季奥运会的击剑比赛。墨西哥艺术家弗里达最著名的肖像几乎全部出自穆雷之手,二人于1930年代弗里达旅居美国期间断断续续保持了近十年的情人关系,后来分手了也不散交情,直至1954年弗里达去世,他们一直是很好的朋友。

《弗里达》*(Frida Kahlo,1907-1954),摄 /尼古拉斯·穆雷(Nickolas Muray,1892-1965),1939  © Nickolas Muray Photo Archives

无声电影时代的“默片女皇”称号则属于美国女演员葛洛丽亚·斯旺森,她被认为是1920年代最赚钱的巨星。时尚品位极佳的斯旺森很有性格,如日中天时,派拉蒙影业曾给斯旺森开出百万美金年薪的超级合同,但她拒绝了这份报价并于1925年加入联美,成为女性电影制片人的先驱之一。在经历几近破产的财务困境和事业下滑后,斯旺森于1930年代末退出影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旺森曾极力帮助逃离纳粹德国的科学家群体,1950年则凭借比利·怀尔德名作《日落大道》的女主一角杀回影坛,夺得当年金球奖最佳女主角。晚年的斯旺森转投百老汇赛道,在戏剧舞台上依旧大获成功。

《葛洛丽亚·斯旺森》(Gloria Swanson,1899-1983),摄 /莫里斯·戈德堡(Maurice Goldberg,1881-1949,俄裔美籍肖像摄影师、画家),1925

1920年代的摄影师中也涌现出了不少“女明星”,比如维也纳首批时尚摄影师、人称“多拉夫人”的多拉·卡尔姆斯。在当时,女性想接受正规摄影培训并非易事,多拉夫人却成为1920年代大量同行的榜样。从克里姆特到毕加索,以肖像见长的多拉夫人拍摄过众多艺术家。

斯特菲•布兰德尔则是1920年代柏林最为知名的肖像摄影师之一,作为魏玛共和国时期的首都,当时的柏林拥有众多在商业上非常成功的摄影工作室,其中很多都是由女性经营。经济的发展、自由主义价值观的蔓延、以及艺术领域上对实验性和创造性的追求,让1920年代的德国拥有了一个专属名词:黄金二十年代(Goldene Zwanziger)。斯特菲•布兰德尔的摄影作品遍及「黄金二十年代」的各种杂志及画册,许多艺术家及社会名流都前往她的摄影工作室拍摄个人肖像。德国雕塑家芮妮·辛特尼斯的著名肖像便由斯特菲•布兰德尔掌镜,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杯即脱胎于芮妮·辛特尼斯的雕塑作品。


《芮妮·辛特尼斯》(Renée Sintenis,1888-1965),摄 /斯特菲•布兰德尔(Steffi Brandl,1897–1966年),1929 

焦点转向美国,同样有优秀的女性摄影师大放异彩,比如以纽约街头摄影而闻名的美国摄影师贝伦尼斯·阿博特,在接下来的1930年代,她即将成为联结巴黎和纽约摄影圈的重要桥梁。在当时的环境下,阿博特公开承认自己的女同性恋身份,并留下过一句名言:“这个世界不喜欢独立女性,为什么?我不知道,但我不在乎。”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爱尔兰作家、诗人),摄 /贝伦尼斯·阿博特(Berenice Abbott,1898-1991),1926

生于纽约的李·米勒一生更为传奇,“叛逆”的李·米勒在整个青春期几乎被就读的每一所学校开除。19岁时,李·米勒被康泰纳仕发掘成为模特,她正是《Vogue》梦寐以求寻找的“现代女孩”的代言人。李·米勒很快成为纽约最当红的模特之一,也很快“厌倦”这一角色。22岁时,李·米勒前往巴黎,师从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曼·雷学习摄影。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身处伦敦的李·米勒拒绝了家人朋友劝她返回美国的请求,举起相机为《Vogue》担任战地摄影师。1942年末,李·米勒被美国陆军正式任命为康泰纳仕出版集团的战地记者,先后记录下伦敦空袭、巴黎解放、恐怖的达豪纳粹集中营等历史场景。李·米勒是第一批进入希特勒在慕尼黑住处的人,并留有一组标志性浴室照。2024年即将上映一部全新的传记电影《李》,李·米勒由凯特·温丝莱特饰演,《Vogue》在对凯特·温丝莱特的专访中特意致敬了这张浴室照。

上图*:《李•米勒在希特勒的浴室》(Lee Miller,1907-1977),摄 /大卫•谢尔曼(David Scherman,1916-1997,美国摄影记者、编辑), © Lee Miller Archives;下图*:《Vogue》2023年10月刊,摄 / Annie Leibovitz

战后的李·米勒被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及严重的抑郁症困扰,在1940、50年代还因涉嫌苏联间谍而受到安全部门的调查。酗酒后的李·米勒几乎不再拍照,而是更甘愿研究厨艺,她在英国南部的庄园别墅成为毕加索、曼•雷、亨利·摩尔、马克斯·恩斯特等艺术家的聚会圣地。李·米勒70岁时因癌症病逝,骨灰就撒在自家庄园的草药园中。纵观她硬核的一生,似乎可以理解她为何“厌恶”在纽约成为当红模特的那两年——只是面对镜头展示漂亮的衣着,这对李·米勒来说,实在太过容易了。

为李•米勒拍下这张肖像的是出生于卢森堡的美籍摄影大师爱德华•斯泰肯,1920年代已名满天下的斯泰肯长期担任康泰纳仕集团的首席摄影。斯泰肯于二战后开始担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摄影部主任一职,1955年策划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海一家》(The Family of Man)。这个“史上最伟大影展”由来自68个不同国家的273名艺术家的503幅摄影作品组成,李•米勒的作品亦被纳入其中。

《李·米勒》(Lee Miller,1907-1977),摄 /爱德华·斯泰肯(Edward Steichen,1879-1973),1928

乔治·霍伊宁根-休内是1920年代另一位对《Vogue》至关重要的摄影师,生于圣彼得堡的霍伊宁根-休内在25岁时就成为《Vogue》法国版的首席摄影。

《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1882-1971,俄裔作曲家、钢琴家及指挥),摄 /乔治·霍伊宁根-休内(George Hoyningen-Huene,1900-1968),1927

“黑珍珠”约瑟芬·贝克的著名肖像是乔治•霍伊宁根-休内的代表作,这位出生于美国的非裔法籍舞蹈家、歌手、演员是首位主演长片电影的黑人女性。二战期间,约瑟芬·贝克曾暗中支援法国抵抗组织,因而获得法国军方授予的十字勋章。二战之后,她也因对美国民权运动的贡献而闻名。2021年,约瑟芬·贝克入选巴黎先贤祠,成为首位获得法国最高荣誉之一的黑人女性。

《约瑟芬·贝克》(Josephine Baker,1906-1975),摄 /乔治·霍伊宁根-休内(George Hoyningen-Huene,1900-1968),1927

约瑟芬•贝克早年在滑稽剧中经典的现代主义造型成为爵士乐时代的标志性象征,在现代主义逐渐占领欧美艺术高地的1920年代,康泰纳仕集团的杂志从视觉上也开始紧跟这一流行趋势,着戏服的美国舞蹈家格鲁克·桑多尔和费利西亚·索雷尔会让人联想起包豪斯的先锋舞蹈剧「三人芭蕾」(Triadic Ballet)。

着戏服的格鲁克·桑多尔(Senia Gluck,1899-1978,美国舞蹈家、导演、制片人、演员)和费利西亚·索雷尔(Felicia Sorel,1903-1972,美国舞蹈家、编舞家、舞蹈教育家),摄 /莫里斯•戈德堡(Maurice Goldberg,1881-1949,俄裔美籍肖像摄影师、画家),约1926

而在展现建筑时,更能明显看到新艺术风格的曲线已然让位于装饰艺术别致的几何风以及简洁现代的包豪斯风。

马特尔兄弟(Jan and Joël Martel,法国雕塑家、设计师)巴黎联排别墅住所外的现代主义建筑景观,摄 /罗伯特·马莱·史蒂文斯(Robert Mallet-Stevens,1886-1945,法国建筑师、设计师),1929 

以拍摄建筑见长的美国摄影师加布里埃尔·莫林拍摄了邓普顿·克罗克位于旧金山的现代公寓,《Vogue》在1929年的杂志上称赞道:“(这)也许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公寓。”

艺术赞助人、慈善家、帆船运动员邓普顿·克罗克的祖父是美国四大铁路巨头之一,这位继承巨额遗产的富三代可不是只会花钱的主儿,多才多艺的邓普顿还是个剧作家,他所写的长篇歌剧是音乐史上首部由美国人创作、在欧洲演出的歌剧。在1925年的巴黎博览会上,邓普顿着迷于装饰艺术的几何图案。几年后,邓普顿聘请法国装饰艺术运动最重要的设计大师约翰·杜南(John Dunand,1877-1942)设计他在旧金山的公寓,这是这位法国大师在美国最重要的委托,也是美国最早的现代主义风格的豪华公寓范本,邓普顿亦因此成为将法国装饰艺术运动引入美国的重要引路人。

邓普顿·克罗克(Templeton Crocker,1884-1948)位于旧金山的现代公寓,摄 /加布里埃尔·莫林(Gabriel Moulin,1872-1945),1929

邓普顿公寓称得上是1920年代现代主义虹光的绝佳体现,现代主义对于摄影的影响也逐渐显露。保罗·斯特兰德与“现代摄影之父”斯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1864-1946)、f/64创始人之一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1886-1958)同为美国现代主义摄影师的代表,他也是将摄影变为公认的艺术形式的有力推动者,其早期作品视觉语言中抽象化的孤寂感影响过爱德华·霍珀(Edward Hopper,1882-1967)等艺术大师。

《毛蕊花》(Mullen Plant),摄 /保罗·斯特兰德(Paul Strand,1890-1976),1927

除了摄影,保罗•斯特兰德还做电影,美国艺术家查尔斯·席勒邀请保罗•斯特兰德合作拍摄了美国第一部前卫电影《曼哈顿》(Manhatta)。这部约十分钟的电影于1921年上映,片名取自美国诗人惠特曼(1819-1892)的诗,是献给纽约的“城市交响曲”。查尔斯·席勒被认为是美国现代主义的早期艺术家代表,他原本想成为一名现代主义画家,但在26岁游历巴黎、看过毕加索等立体派艺术家的作品后决定更换赛道,开始从事商业摄影。

阿道司·赫胥黎(Aldous Huxley,1894-1963),摄 /查尔斯·席勒(Charles Sheeler,1883-1965),1926

上图是查尔斯•席勒所拍摄的英国作家赫胥黎的肖像,1920年代,赫胥黎在世界近代史上著名的化工企业卜内门(Brunner Mond)的工厂工作过一段时间,这段经历成为文学史上反乌托邦名作《美丽新世界》的创作来源。1920年代行至尾声,即将迈入幻想中的美丽新世界时,法西斯主义的乌云开始在欧洲大陆蔓延。同期,华尔街股灾席卷全球,最终导致工业化世界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大萧条。繁盛的泡沫就此破灭,以享乐主义闻名的「黄金二十年代」戛然而止。

(本文配图除*星标注释外,其余均为展览现场作品)

以摄影为时间轴,回顾20世纪光景(二):现代主义虹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