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韩春阳:美术馆照明中的“展览化妆师”

韩春阳:美术馆照明中的“展览化妆师”

时间: 2023-12-11 21:38:06 | 来源: 艺术中国
快讯 >

韩春阳

韩春阳

跨界艺术家,策展人,美术馆照明专家

与春阳自相识以来,碰面也不过5次。每次他都以不同的身份,带着不同的光环,像魔术师一样给人惊喜和讶异。不管是媒体人、策展人,艺术家,文创设计师,还是照明专家,他始终围绕着艺术这条主线,尝试将骨髓里的艺术基因转化为更多的可能性。春阳生长在内蒙古,小时候险些沦为狼的晚餐。或许正因为这段经历造就了他像狼一般的特质——没有猎物就去寻找猎物,发现猎物就去追逐猎物。寻找、发现、追求、获得——如此这般猎奇、坚毅又耐心。

多重身份给他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成功体验,但他却时刻提醒自己要及时从成功的满足感中抽离出来,迅速切换到另一个身份,承担另一份责任。本期专栏,春阳分享了他在照明领域所承担的“展览化妆师”的责任,以及艺术与灯光的故事。          

谢晓波

2023.12.08

春阳自述:

01.艺术之于自身

我的父亲毕生都投身于艺术,版画、摄影、油画、雕塑,各种各样的形式都尝试过,他对具象的表达欲是很强烈的。我刚满月的时候,父亲就抱着我画画,所以从小深受父亲影响,艺术是我根深蒂固、植入到血液里的一部分。

今天的艺术,它不是传统的“画得越来越像”就能体现的,而是一个学习感知和独立思考过程。艺术最终考验的是独立思考,个性的表达,对于历史的了解,对于审美的培养。它是潜移默化的,就像血液里面的酶,它会分解很多东西,但你看不到,它存在于微观的神经元里面。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的出生就决定了你未来所面向的方向,但是具体到每一个真正需要做选择的节点时,你得跟从内心的选择。我想我会长期立足在艺术领域,随着项目累积的越来越多,希望能在艺术的不同的门类里更好地服务大家。

02.艺术家之于我

我尝试过进入职业艺术家的轨迹。但是因性格原因,我接受不了从固定的视角去看一个问题,会感觉像被绑住。我是一个特别猎奇的人,总想创造一种可能性,从不同的角度,哪怕这个事情,不能给我带来那么多经济上的回报,但是我愿意把它作为一个有意思的尝试,去体验它。

我父亲身体力行地创作,用一辈子的时间表达对艺术的热爱。他60岁之前在不停的创作,但从来没有做过自己的个展,也没有参加太多的展览。他有机会办个展却拒绝的原因是他认为自己还没有画好。我觉得每一代人对艺术的追求是不一样的。对于父亲,只有达到他内心的完美,他才愿意呈现。但像我们这一代人愿意呈现阶段性的东西,甚至每一分钟的东西都想要分享

我结交了不少艺术家朋友,在和他们长时间的探讨时,如果我的问题足够的触动他们,能和他们产生共鸣,他们会乐于向我敞开心扉,分享更多的思想。

韩春阳作品

03.艺术之于大众

艺术之于大众是一种独立思考的打开方式,也是一个审美形成的过程。艺术家与大众最本质的区别是艺术家在表达自己,而大众从这个表达者身上获取一种他们想要欣赏的方式。

如今美术馆越来越多,公众走进艺术的机会很多,而且艺术受众呈现年轻化趋势,小朋友也能有很多机会体验艺术空间和内容。策展会越来越专业,考虑的角度和方向,针对体验的感受这方面的服务也会做得越来越好。艺术下一个阶段的形态发展可能会分化得更厉害,会越来越摆脱传统的形式,在载体、材质和媒介上会越来越新。现在也有灯光做的艺术装置。关于技术的尝试永远都不缺,哪怕他们没有那么成功还是要做。因为今天的艺术越来越倾向于小众群体,每个人的解读或者是认知都是不一样的。艺术不一定要被多数人接受,有的展览可能就不是为了让大多数人舒服而呈现,因为作品呈现的可能是艺术家自身知识结构里的认知和反馈,希望让所有来参与的人独立思考,哪怕他不喜欢。

我经常和一些与艺术相关的从业者在探讨艺术的结合,我们都相信会有新的东西出来。因为人们的需求越来越丰富,但时间又是非常有限的。如果剧院、画廊、美术馆能在相对集中区域里面,让人短时间内既可以体验戏剧,又能体验艺术,这种融合的公共教育,不仅节省时间,但同时能获得丰富的体验感。如果目的地都是非常分散的,路程远,有的时候你可能选择一天只能去那么一两个地方,路途中会消耗掉你的很多时间精力,体验感可能也会下降。艺术走进大众的视野需要一个过程,但早晚都会到来,而且时间应该会越来越快

04.关于儿童艺术教育

对于儿童的教育,国内大量的家长太想要一个结果。交学费给孩子报个美术班,就想要在一、两个月以后看到具体且优秀的“消费呈现”。但儿童艺术的培养不会有一个很快的结果。我们不可能完全掌握或者了解另一个人,即便是非常熟悉的情况下,包括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能够带他们去体验,领他们去感受,也许他们得到的东西或分享的东西会更丰富。艺术领域总体偏向于视觉的,孩子们可能去剧场了解到的内容更多一些。剧场相比纯绘画或纯视觉的展览更多元,会让大众的感知体验更丰富,对小朋友也会有正向影响。剧场能刺激他们去表达,去组织一个更多元的舞台,对语言表达的维度会更丰富一些。他们需要不断的观察,他们的感受很重要,对于媒介和材料的体验也很重要。如果把小朋友的艺术世界打开,他自己创作的视角和反馈可能会和我们很不一样

05.进入照明行业之路

我是学绘画出身,也有原创作品,是一个创作者;后来做了媒体,采访艺术家、美术馆长等,是一个媒体人;也做过策展和公关相关工作,是一个策展人;再后来转到灯光领域,为各大艺术场域提供照明服务。我先后为国内几百家艺术场馆提供照明服务,包括博物馆、美术馆、私人馆、规划馆、书店、拍卖场馆,甚至藏家的家里。我和这么多场馆能产生关联是因为早期在媒体行业,我很有幸与很多机构相识,相互信任,并被大家认可,建立了一定的信任度。到后面进入照明领域,又用另一种身份和工作形式和这些机构产生关联。这种关联省掉了很多沟通的成本,为双方都带来了便利,也让后期工作推进起来非常的顺利。 

照明行业有时会面临不同的挑战。一部分挑战来自于公众能否接受我们做的光效。不同的场景对灯光需求的关键点不同。博物馆和美术馆可能考虑的是保护产品。符合展陈的最基本的要求之外,还需要遵守国家对于照度的限制规定。比如呈现上百年的作品时,首先要考虑光是否会损伤作品。这是最重要的环节,保护作品是第一位的。从一开始做灯光设计的时候,我们会和场馆进行大量的沟通,共同探讨如何在特殊材质上避免偏色、如何在色温和照度上更好地诠释展品,又如何兼顾整场的展品氛围以达到平衡。对于丝织品、纸本的材质,需要控制在相对暗的光泽度下。如今的LED灯具已经过滤掉部分红外线或紫外线,避免了一部分因照明产生的损伤。尽管如此,大量的曝光对作品依然是有影响的,所以为了保护这些作品,我们把现场的光线调得较暗。普通大众对于灯光最起码的诉求,是希望到展厅里能看得非常清晰。所以有些观众,特别是上了年龄的观众会觉得观感不舒服,就会投诉说看不清楚。这时就需要场馆方顶住压力向公众解释缘由。

展厅里灯光除了作品的保护功能,还有对色彩的还原度以及对作品的诠释和理解的功能。照明要考虑在不同的场景如何去实现一个很棒的展览或诠释好一个艺术家的作品。画廊考虑的是销售,照明要求既要专业,还要能够辅助画廊实现销售。需要考虑观众和藏家的体验。为藏家家里做光效的时候,我可以提出对于光的专业建议,但要和他一起探讨、商量,要平衡考虑居家氛围和藏家个性化需求。每一件作品都会用专门的测光表测量,给出相应的数据,是一个非常具体的工作。虽然我不是艺术家本人,但作为一个光效的负责人或参与者,如何诠释这些作品对我也同样重要。我觉得关键在于和艺术家产生联动,要去帮他们在最靓丽、最重要的时刻,跟他一起出现。就像一件雕塑品的呈现,是选择从不同的角度都能打量,还是选择一部分的区域做出明暗层次感,最后呈现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油画或者是国画的材质的灯光要求相对来说比较暗的,并没有公众所看到的那么亮的效果。同一展览里,纸本要求暗一些,油画比纸本要亮一些。如何去做一个丰富的、多元的呈现,或做一些重点照明是一个需要专业讨论的过程。当照明变成作品的一部分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帮助艺术家去实现它特殊的语言。好的照明能在明暗基础上,呈现一个空间的秩序,达到统一、和谐的效果,会让作品更脱颖而出、稳定持续地呈现。

灯光与艺术的关系中最关键的依然是艺术,灯光是来服务艺术空间和作品的,需要匹配专业的要求。考验一个艺术场馆最核心的是专业度,即展览最终呈现给观众的效果。如果一个展览,优秀的策展人、艺术家会对作品有一个基础的要求,对灯光提具体的需求,我们反而是放心的。代表他们知道我们要如何工作,应该怎样给观众做专业的呈现、怎样保护到这些作品、怎样更符合展陈设计师的想法。有时候人一旦觉得自己专业,就不愿意去听别人的建议,这很可怕。所以我提醒自己要和展陈设计师、策展人深度的交流,互相提意见。比如布展团队的进场时间、搭建时间、装置安装形式,想要实现的氛围等,都需要和相关部门去充分沟通和配合,这样才更有助于让展览更多元、更有趣,呈现更好的效果。

我有时觉得自己像一个化妆师,每一个展览都像是面对一个新娘。我要让她在最隆重的时刻去呈现最好的自己。作为幕后工作者,我把最专业的一面呈现出来了,大家看了这个展览觉得非常的舒适,我其实是有成就感的。但我告诫自己必须马上从这种成就感里抽离出来,完全放下这个项目成就对我的影响。艺术在不停的发展,不能把所有的精力全集中在成就上,而是要转向怎么样去做更好、更专业的服务。当公众走进展览的空间,我们会给他们从一个怎样的视角打开艺术这扇门,让他们看到更精彩的内容。观众来体验这件事比较重要,我作为一个艺术行业从业者,体现责任的同时,做内容要谨慎,回答问题也要谨慎。

韩春阳作品

06.关于身份的解读

身份对我来说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我所有的身份都是围绕着艺术相关的事情,不同的身份让我在艺术领域更加兼容,对艺术家也产生更多的思考。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我希望了解被大家所尊敬的艺术家是如何呈现作品并获得大众认可的。做媒体时,我想将采访的艺术家和他的创作之间的关系,分享给大众。我做策展时,可能更倾向于对于空间的认识,以及如何调动资源并把它们嫁接在一起,产生一种联动,以达到某种反应和效果。我进入到照明领域后,更多考虑应如何呈现作品,才更符合我对艺术家和他的展览的认知。

可能目前对我来说最喜欢的身份是策展。做策展人实际是考验调动资源和思考问题的一个过程。曾经有一些优秀艺术家和一些新生代艺术家在我的展览上联合呈现,生成一个新的排列组合方式。艺术家愿意参与,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鼓励。策展时面对不同的艺术家,他们的内容完全不同,在组合的时候就像在写一本书,内容不受预想的设计所控制的。我喜欢通过阅读形式为展览做更好的诠释或者理解,阅读没有对话那么生动,所以和艺术家的对话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补充。我把自己的身份更定义为怎么样去服务大家,而不只是呈现学术的思考。艺术家的成就是他们的表达,我更多想听大家的表达,会做大量的采访来挖掘他们背后的想法,把这些内容放在展览里去。我还想要更多的策展机会,还想试着去做讲解和导览,向来参观的观众去表达。 

韩春阳作品

绘画这件事对我来说可能一直扔不下。书籍、画册,影像充斥着我的生活,我摸索着家里的各种绘画工具开始学习绘画。我大学开始学习油画,在此之前学的画画更倾向于应试,大学进到更专业的环境里,专业的练习也更多了。纸本是我常用的一种方式。最喜欢的是布面的,布面的油画,或者是丙烯。那时学艺术其实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要去练习基本功,去考试,考上专业的院校后又要走一遍高校的评价体系。毕业后最终呈现出来的并不是我一开始选择领域时的畅想。保送读研后依然选择了油画,而接触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多,曾经学的条条框框的约束让我感觉到不适应。我以为这就是我未来的路,没有想到会在自己这个领域里有更多的选择。我想要重新打开思路,所以接触了大量的艺术家,然后再去创作。原来学习具象的绘画偏多,后来自己创作的时候就想摆脱这些具象对自己的影响。所以在我的作品里大部分都是偏抽象的内容,也不是刻意而为之,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生成的反应,随心而作。画画让我能感受到自由,让我得到一种从工作中的抽离和放松。有时可能没有具体想要表达的东西,就像一段散文,像一篇诗歌,甚至像一种声音一样,在你的指尖蔓延开来,去探索自身向外延展的边界,是一种快乐。我会感觉自身是一个点,在湖泊里,在海边,或是在太空里,整个绘画的过程是在向四周辐射。在一个艺术环境的家里,不只是要考虑到现实生活,还有关于孩子教育各种各样的事情,规划这件事情非常重要。我每天要切分的事情特别多,把生活和工作这条线理清楚其实已经很不容易了。我还想去拍一部记录片,但我已经有这么多身份了,需要更好的规划。有时候自己会陷入到身份这个边界里,要考虑很多的事情,但我总能从创作的角度让自己化解。创作实际上是对自己思路的一个整理,建立一个自己的体系,实现自己的语言表达,最后知行合一。(文章转自阿特加Art Plus)



韩春阳:美术馆照明中的“展览化妆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