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草间弥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回顾展 | 专访M+副总监及总策展人郑道炼

“草间弥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回顾展 | 专访M+副总监及总策展人郑道炼

时间: 2023-01-12 10:15:06 | 来源: 艺术中国

M+副总监及联合策展人郑道炼 摄影:Winnie Yeung @ Visual Voices  图片由 M+提供

采访&撰文_孟媛

“草间弥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回顾展正在位于中国香港西九文化区的M+博物馆展出,以庆祝博物馆开幕一周年,这是艺术家草间弥生在日本以外的亚洲地区举行的最大型回顾展。展览由M+副总监及总策展人郑道炼及独立策展人吉竹美香共同策划。为方便观众进一步了解本次回顾展以及艺术家草间弥生,艺术中国就本次展览专访了M+副总监及总策展人郑道炼。

艺术中国:作为M+的周年大展,为什么选择草间弥生,本次回顾展策划的契机是什么,经历了多久的筹备时间?

郑道炼:展览筹备了四年,在2018年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决定要筹办草间弥生的回顾展。但因为疫情,展览开展时间比预期要晚一些。原本展览预计在2021年11月开展,我们一直都在准备草间弥生的展览,但在疫情期间一切都在改变,不仅是对我们,可以说是对所有人都是如此。因此我们面临了很多的挑战,一直在寻找重新开放博物馆和草间弥生回顾展开展的最佳时机。我们想要以一位当今最重要的在世艺术家之一的特展来庆祝M+开馆一周年,尤其关注的是亚洲的女性艺术家。为什么选择来举办草间弥生的展览呢?经过十年的准备后,M+博物馆终于在去年开馆,我们是一家全球视觉艺术博物馆,选址在中国香港,想要将中国香港、祖国大陆以及世界联系在一起。我们觉得草间弥生能代表亚洲艺术家,又取得了世界级的艺术成就,她在几十年间一直都有着这样的艺术地位。我们想要呈现的展览和草间弥生本人以及她所代表的亚洲艺术非常的契合。

“草间弥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览现场,2022 年 摄影:郑乐天 M+,香港

艺术中国:本次回顾展为何选择1945年作为时间节点以及展览主题的一部分?能诠释一下展览的主题“草间弥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吗?

 郑道炼:1945年是一个非常好的,也非常便捷的时间节点。回顾二十世纪,在1945年有很多历史性的突破,并发生了很多历史转折事件。显而易见的是,1945年是二战的结束,标志着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结束,以及后殖民主义的开始。在这一年草间弥生还生活在日本。日本作为战败国也在这一年深受二战结束的影响,从一个军事帝国变为了另外一种政体,日本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草间弥生本人也受到了二战的影响,她出生于1929年,在青少年时期经历了战争带来的挑战与压迫。在十几岁的时候,草间弥生曾应征在工厂工作,缝制鞋子,这些经历对于她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生体验。1945年,草间弥生16岁,依然处于青少年时期,本次回顾展中她最早期的作品正是来自于这一年。她画了很多花草植物的绘画作品,已经展现出了她的艺术才华,也展现出了她对于大自然的观察力,也表现出了她对于生死的着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选择1945年作为回顾展的时间节点。

“草间弥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览现场,2022 年 摄影:郑乐天 M+,香港

回顾展的时间线从1945年一直延续到2022年的今天,也正如展览主题“草间弥生:一九四五年至今”。我们想要举办一场综合性的回顾展,在做策展时并不想按照时间脉络进行主题的划分,因为以往草间弥生的多次回顾展都是按照时间线的顺序进行组织的,其实很多艺术家的展览都是如此。草间弥生的多次回顾展都侧重于她在纽约的创作岁月,即1958年到1973年,而很少关注她早期的创作生涯,也许因为这些回顾展大多都是由西方艺术机构策划。而作为一个亚洲艺术机构,我们想要在展览中涵盖草间弥生在亚洲日本的艺术创作生涯,即她在1985年去纽约之前,以及在1973年回到亚洲之后的艺术生涯。本次回顾展也关注草间弥生艺术作品中的理论与哲学思考,从六个不同的分主题来看,草间弥生的作品有着不同层次的内涵。

《无限的网(OQABT)》(2007)于“草间弥 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览现场,2022 年 摄影:郑乐天 M+,香港

 艺术中国:本次回顾展以“无限、积累、全面连结、生物宇宙、死亡、生命的力量”这六大主题来梳理草间弥生的艺术生涯与作品,这六大主题在展览策划中怎样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郑道炼:我们将这六个主题分为了三组,每组有两个成对的主题。第一对主题是“无限”与“积累”,这两个主题正是草间弥生艺术中的两个突破点。“无限”指的是草间弥生从1958年开始创作的系列画作。草间弥生总是会回顾自己的艺术突破,并且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将其延展开来。例如“无限”系列一直延续到1963年,后来也有画廊收藏了草间弥生根据“无限”系列发展出的其它创作,这些作品有80年代以及90年代创作的,也有的甚至创作于2000以及2011年。“积累”系列作品也是如此。

《自我消融》(1966–1974)于“草间弥生:一 九四五年至今”展览现场,2022 年 摄影:郑乐天 M+,香港

第二对主题是“全面连结”与“生物宇宙”,这两个主题也是本次回顾展的核心,因为它们诠释着草间弥生独特的哲学思想。我总是说,如果草间弥生只是一个用可爱的波点去涂绘南瓜的艺术家,她的艺术魅力无法持续这么久。她的艺术作品之所以能有如此恒久的魅力,就在于她的艺术语言所具有的无一物二的哲思,非常的深刻也充满了人性化的力量。草间弥生除了艺术创作之外还热衷于文学创作,她书写着自己的观点,认为人类需要清空自己,需要消融自我,然后人们就能重新在艺术作品以及无限中互相连接。草间弥生在60年代就已经开始探讨这些概念,在互联网、社交媒体以及全球化出现的几十年前,草间弥生已经以重要的哲学方式开始思考“全面连结”的概念。在草间弥生的世界观中,“生物宇宙”是指在微观世界中的细胞和分子与宇宙中的星球和星系很相似。在草间弥生的画作中,很多元素都像是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正在分裂的细胞,画作本身就像是一个培养皿,也像是遥远的星系。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在草间弥生看来是一致的,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红色的花》(1980)和《温柔是通往天堂的阶 梯》(1990)于“草间弥生:一九四五年至今” 展览现场,2022 年 摄影:郑乐天 M+,香港

最后的一对主题是“死亡”与“生命的力量”。在“死亡”主题中,草间弥生在作品中表现出了自己对于“死亡”的迷恋,从她很早期的作品中已经开始探讨对于死亡的思考,但是呈现出的不是一种黑暗的或者绝望的氛围。她并不避讳去谈论自己的精神疾病以及精神状态,在20岁左右的青年时期草间弥生就已经开始遭受精神疾病的困扰。在当时的消费社会中,作为一个年轻的女性,公开谈论自己的状态在各种意义上来说都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她的做法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草间弥生非常的勇敢,她谈论自己的脆弱之处,谈论自己所面临的问题。草间弥生在谈论死亡和疾病时,说到自己其实并不惧怕死亡,而是更害怕疾病。因此去谈论死亡能够缓解她所遭受的精神疾病的痛苦,她在绘画中也描绘过偶然会有的自杀想法。草间弥生就像是一台永动机,一直让自己有生存下去的意志从而能够存活下去,艺术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治愈作用。这样也就引出了最后一个主题“生命的力量”,这一主题经常出现在草间弥生近二十年的作品中。时至今日,草间弥生依然每天都坚持画画。让我们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她很多在老年时的画作尺寸都非常大,充满着生命力,充满着色彩,充满着新的造型,除了作品的巨大体量之外,这些也都是她作品中非常不同寻常之处。

《神经的死亡》(1976)于“草间弥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览现场,2022 年 摄影:郑乐天 M+,香港

 艺术中国:此次M+回顾展中草间弥生创作的三件新作,《神经的死亡》《圆点执念──渴望天堂的爱》《南瓜》在延续其以往作品风格的基础上有着怎样的突破?又是怎样与M+的建筑环境与美术馆理念相协调融合的?

 郑道炼:M+有着非常巨大与宏伟的建筑,由瑞士建筑师事务所赫尔佐格和德·梅隆(Herzog&de Meuron)率领泰福华建筑设计咨询(TFP Farrells)和奥雅纳工程顾问(Arup Group Limited)共同设计而成。其中的建筑空间非常棒,但因为建筑空间的巨大、空间内部的角度等,并不是很容易在这些空间中去进行策展,对于策展人和艺术家来说在此举办展览非常具有挑战性。本次展览共展出了草间弥生的203件艺术作品,可以在现场看到草间弥生的作品怎样接受了建筑空间的挑战。

《神经的死亡》(2022)于“草间弥生:一九四 五年至今”展览现场,2022 年 摄影:郑乐天 M+,香港

为回顾展新创作的三件作品中的第一件名为《神经的死亡》,这一装置作品中有很多软雕塑,像是延伸出来了很多手臂或是树枝,有红色、蓝色、黄色、紫色等多种颜色,全部由波点覆盖。这件作品连通博物馆大楼地面与地下三层楼深即20米左右的光庭,从上方垂挂至博物馆地下的“潜空间”(B2层)。草间弥生的这件作品匠心独运,充斥着建筑空间,就像是垂下的光束,也像是在建筑空间中所创作的绘画与雕塑作品,可以从建筑内的多个角度进行观赏。这件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其1976年的作品《神经的死亡》,这件早期作品也展出在了本次回顾展中。这件早期作品创作的灵感来源于70年代草间弥生正在遭受的精神抑郁,她在1977年回到日本自愿在精神疗养院接受治疗。因此在45年之后,草间弥生为M+新创作的这件作品显得更加得与众不同,这件作品有着更加巨大的体量,也有着更加丰富的色彩,并且洋溢着欢乐的氛围。走在这件作品周围,看到这些悬挂着的巨大的软雕塑,能够感受到作品带来的具有魔力般的体验,就像行走在童话森林中,也像是面前出现的非常友善的巨大怪兽。

《圆点执念──渴望天堂的爱》(2022)“草间弥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览现场,2022 年 摄影:郑乐天 M+,香港

草间弥生为M+回顾展特别创作的第二件新作为《圆点执念──渴望天堂的爱》,在博物馆B2层的展演空间中,这件装置作品有九米高的天花板,她在中间创作了一个新的无限镜屋,在周围创作了“圆点执念”空间,以黑白的波点覆盖着地板、墙壁以及在无限镜屋中间的部分。无限镜屋周围的空间与其中的空间相互呼应,内部与外部也相互呼应。将两者结合这也是草间弥生第一次进行这样的尝试,我们也非常高兴并且决定让草间弥生在我们博物馆的建筑空间中进行这样第一次的尝试。最后一件新作是《南瓜》,确切的说是两个南瓜,很多人都想看到草间弥生这一系列的作品,所以我们也展出了这一系列的两件新作。我们将这两个南瓜放在了公众最容易也最方便看到的地方,那就是博物馆的地下大堂中。这样一来任何人都能在走进博物馆后欣赏到《南瓜》作品,也能看到从地上垂落到地下的《神经的死亡》。

《南瓜》(2022)于“草间弥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览现场,2022 年 摄影:郑乐天 M+,香港

 艺术中国:围绕草间弥生的回顾展,M+将开展哪些活动来帮助公众体验以及理解草间弥生的作品和艺术生涯?

 郑道炼:我们目前策划了一系列对话以及公众活动,11月12日开展第一天我们就推出了我和策展同事吉竹美香的对话活动,我们在对话中谈到了怎样进行展览策划和组织,并且还有对话揭示展览的策划步骤,也邀请了很多嘉宾来就草间弥生的展览以及作品进行对话,也有组织公众活动比如从草间弥生的画作中截取部分图案作为一次性纹身等。这些活动都能帮助公众从不同的角度了解草间弥生的作品以及她的艺术生涯。在展览现场我们也制作了展签让观众可以扫码听取作品更加详细的信息,也可以另外听取三四十幅其它作品的介绍,这些作品介绍和往常一样用了中文、粤语以及英文三种语言。我们也在博物馆的官网上以及M+杂志上发布了艺术家的艺术生涯以及展览的相关信息。我们想要通过可以运用的一切方法去丰富和加深人们对于草间弥生的印象。

草间弥生风格纹身 图片由陈俊轩提供

家庭日随玩现场:草间弥生的幻想游乐园 图片由 M+提供

 艺术中国:您觉得在当前后疫情的背景下,本次草间弥生的展览对于观众会有怎样的影响和启发?

 郑道炼:我觉得没有任何一位艺术家的作品能像草间弥生的艺术那样能够带来如此治愈人心的力量,因为这是草间弥生终其一生都在追寻的,她需要艺术实践来保护自己减轻精神疾病的痛苦。并且她非常想要和公众分享自己的艺术,因为她有着坚定的信念,认为自己的艺术和哲思对于公众和全人类来说是独一无二的,是极具价值的。她不仅坚信自己能取得专业领域内的成功,她还坚信艺术具有连结人心,治愈人心的力量。草间弥生作品中传达出的这些理念在后疫情时代非常重要,我们都已经非常累了,需要一些鼓励和激励。我们需要艺术来进行疗愈。

家庭日艺术工作坊:草间弥生的奇境感官派对 图片由 M+提供

家庭日艺术工作坊:草间弥生的宇宙肖像 图片由M+提供

艺术中国:M+在未来有哪些发展和规划?

郑道炼:我们永不止步,一往无前。M+博物馆用了十年的时间进行准备才对外开放。其实十年的时间并不长,因为需要搭建博物馆的建筑,需要找寻博物馆的整个团队人员,需要整理博物馆的藏品,需要公众逐渐认识我们,因此我们用了十年。我们对于目前已经完成的工作非常自豪,但有些遗憾的是中国香港之前因为疫情封闭了一段时间,不过好在现在一切都在慢慢复苏了,但很多观众还是无法前来现场参观。因此,我们非常期待很快来自各地的观众都能前来M+博物馆。我们举办草间弥生的回顾展是为了中国香港的观众,为了中国大陆的观众,也为了亚洲的观众乃至世界的观众,希望展览在五月中旬结束之前,能够有更多的观众前来参观。

“草间弥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览现场,2022 年 摄影:郑乐天 M+,香港

我们开设博物馆不可能只做一场展览,而是要一直为公众带来更多层次更丰富的内容。作为一家新的博物馆,我们需要丰富博物馆自身的理念。目前除了草间弥生的回顾展之外,也在展出美国数码艺术家Beeple的作品《人类一号》,这是他目前为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二十一世纪非常典型的艺术作品。作为一家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我们展出了当代经典艺术大师草间弥生的作品,也展出了有未来感的新的数码艺术作品。下一场展览将是今年6月香港艺术家“徐世琪:悬浮,香港在威尼斯”的回应展,每次威尼斯双年展之后参展艺术家将回到香港举办展览。此外,“希克奖2023”也将于9月举办。每过一段时间M+都会有一些新的作品纳入馆藏,我们也将会基于新的馆藏陆续推出馆藏作品展。

”草间弥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览现场 摄影:Winnie Yeung @ Visual Voices 图片由 M+提供

“草间弥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回顾展 | 专访M+副总监及总策展人郑道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