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寻龙记:寻找“珠三角的龙”

寻龙记:寻找“珠三角的龙”

时间: 2022-07-26 23:51:31 | 来源: 艺术中国
快讯 >

广州黄埔张伟潮工作室展示的龙头

本次寻龙田野调查由深圳大乾艺术发起,也是对付梓出版的《形在江海:珠三角龙舟制造与存续调研笔记》的补充与佐证。“珠三角的龙”包含了一套以理学宗族文化和弥散性民俗宗教为核心的文化体系,本文从田野调查出发,以地域文化的视野来探寻“珠三角的龙”。

《寻龙记:寻找“珠三角的龙”》

作者丨杨东鹏

我漫步在顺德勒流的龙眼古村,这是一座千年的古村,据说可追溯至汉代之前,大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龙眼,是指龙舟龙头眼睛的开光的神化仪式,跟那种叫龙眼的水果没有一点儿关系。河涌边有些榕树,还有枇杷和柚子树,一座镇北桥,古韵犹存。这里不仅是岭南水乡的古村,更是保留了南粤地区特有的“龙眼点睛”的民俗文化。

龙眼村的卧龙

这个习俗已经流传了600多年了,每到农历五月初三,龙船在每年下水行驶前都必须经过“点睛”,意思是让“龙”早点苏醒,不点睛的龙船为“盲龙”。我问涌边坐着的一位阿伯,如果龙舟不点睛会怎样?他不可思议地看着我,撇了我一眼说:“插沙”。想来应该是不点睛龙船就会翻,插到沙子里的意思吧!龙头点睛的仪式非常庄严肃穆,一般由村中辈分最高的长者担任,并奉请当地供奉的主神(观音或者关公),人们也敬献鲜花、水果以示恭敬祈求保佑。祭祀完主神后,杀鸡取血,鲜红的鸡血给龙舟点睛,霎时鞭炮四起,锣鼓齐鸣,龙便有了神。

黄连是勒流的一个古村,沿着河涌边的石栏行走,手摸着石柱上得祥云,涌里的水是浅浅的大地色中泛着一点点的黄绿色,说不清是树的倒影还是水本来的颜色。听说这个村子里最老的一艘龙舟有超过150年的历史,至今仍沉在古庙公园前的河涌里。一个二十来岁年轻的小伙子说:“起龙仪式的时候,就会敲锣打鼓放鞭炮,有人唱‘古韵黄连,潜龙腾渊……’沉睡了一年的龙舟便开始苏醒了“。他说这话的时候眼睛里闪着光芒,我能感受到有一种什么东西在流动,似乎是一种既深沉而又兴奋的情感,一闪就过了。

龙眼村村民在河道中起出淤泥中封存了一年的龙舟

顺德河涌众多,水网交织。西江干流、平洲水道、眉焦河都从此过,更有北江干流东西向贯穿,这里的人自古善水,扒龙舟也就成了最隆重的民俗活动。粤语中“扒”与“划”同音,“扒龙舟”比起“划龙舟”来仅一字之差,却分明鲜活了起来。

在顺德的容桂,端午不仅要扒龙舟,还要食用龙船饭和扒夜龙。在扒夜龙之前,要先吃个龙舟饭。一村人聚在一起,男女老幼围桌而坐,尤其是有钱人家会多请几桌招待亲友。传统的龙舟宴有九道菜肴,以示最高等级的盛宴,即所谓的“九大簋“。在鱼米之乡的宴席里,鱼是一定要有的,节瓜虾米粉丝煲也是此时的时令,节瓜的甜,虾米的鲜完美的融合在一起,顺应当地”不时不食“的传统。腊肠、冬菇、虾米、菜心一块切粒与糯米一块炒制,既美味又饱腹,也是龙舟健儿保持体力的奥秘。吃饱吃好之后,就要去河涌边抢占头位观看扒夜龙了。

夜龙并不是赛龙,而是游龙,也叫斯文龙,比的不是速度,而是谁把船摇晃得厉害。龙舟上除了鼓,还有铜铃、唢呐,人们举着长幡,罗伞,气势浩荡。鞭炮声一响,夜龙就正式开始了,此时鼓声、唢呐声、鞭炮声、呐喊欢呼声交织在一起,艇上的健儿们甚至用共有的节奏蹲跳,整条涌都泛起了浪花,以此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赛龙则与游龙不同,其背后更是一整套圣化的礼仪。龙船在顺德被尊为神圣的龙的化生,从起龙到将“神”请到龙舟的神斗位,再到用活鸡血进行点睛仪式、采青,最后才下到河涌游龙和竞渡,整个过程庄重而又肃穆,前后将历时一个多月,人们郑重其事,生怕有任何纰漏,不仅要挑吉时,船上的装饰和配色都有严格的规定,就连参与各个环节的人身份都有讲究,比如要求父母双全、家庭和睦等等,以此祈求能够顺风顺水,大吉大利。这是一系列完整而传统的圣化仪式。

黄连龙源社

廖小姐是我的一位旧识,我试图向她打探“女性能不能上龙舟”这个略敏感的热点话题。“这究竟是不是歧视女性?”我直白地问道。“这些传统本身并没有歧视女性的意思”,廖小姐是顺德土生土长的现代女性,她既接受了当地传统和习俗的熏染,同时也受到了良好的现代教育,又是女性,“女性不上(传统)龙舟,确实是我们的传统。‘五月祈福’的传统的习俗在这片土地上沿袭了几千年。“她解释说。

“五月祈福”是顺德的传统习俗,在这个月没有什么事情比祈福来得更重要了。顺德话中“五”与“恶”音相近,古代称五月为“恶月”,因此,五月背负着诸多不吉祥,便也积累下许多有趣而无从考证的民间忌讳。如“五月盖屋令人头秃”、“五月不迁居,不糊窗鬲”的说法。五月初五,还有阴阳转化的意象,这一天也被认为是“纯阳之日”,端午这一天就成了五月祈福中最重要的一天。这一天人们遵时崇节,与天地同欢以此达到“合一”。

“女人在端午的时候要祭拜,尤其是家中年长的阿婆。还要做龙舟饭,大家热热闹闹的在祠堂欢聚庆祝。吃龙舟饭也都是跟男人一块吃,并不像其他地方那样女性不能上桌。”不过情况也会有一些变化,比如疫情,在祠堂大摆聚集的情况变少了,“比如我以后也不会去拜神,到我们这一代很多习俗都会变化。”廖小姐说。

我听了之后静默了一会,仍然不死心地问道:“难道你们(女孩子)从小从来都没想过要上龙舟?哪怕一次也没有?“ 廖小姐解释说:“龙舟背后承载的是祈福,祈求风调雨顺,顺利平安,没有人会去要破坏这样的传统。”其实这也不难理解,这样的传统背后有一种传承下来的祝福和祈愿的深意在其中,在记忆和传承中积淀和流传下来的习俗,成为了不能改弦更张的传统。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有变化,过去岸边观战的女子,如今也登上凤艇掌桡,与男子一争高下。

顺德河道纵横,有十多条水道流贯全境。这里的先民在生产生活中“陆事少而水事众”「1」河网密布的环境使舟成为重要的工具。龙舟以一种奔放而多彩的形式,承载着珠三角各地共同的情感交流。对“龙”图腾的崇拜和对水神的祈福,使人们在祈福的节日里用“龙”的形象装饰来敬奉神明。

顺德龙舟有着悠久的历史。明代,顺德的龙舟竞渡活动便已开展。《广东新语》一书中,详细地记载了清初顺德龙舟竞渡的情况和比赛规则:“顺德龙江,岁五六月斗龙船……斗得全胜还埠,则广召亲朋宴饮,其埠必年丰人乐、贸易以绕云。”此时便已将龙舟竞渡与该地年景丰饶与否紧密联系起来,暗含强烈的祈福、求彩头的心理。因此,人们郑重其事,把龙舟竞渡看成一项神圣、庄严、隆重的活动。竞渡的第一步,是得有龙舟。

仅从龙舟的制造步骤上,我们便能轻易找到“龙”图腾崇拜的痕迹。在三水显学村,李保安龙船厂是当地较大的龙船厂。在彩钢的龙船厂房里,有整整一面墙挂满了锦旗,锦旗多得层层叠叠的,供桌上供奉着观音,观音前摆满了贡品,很是热闹,也在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光辉岁月。

首先是船底的制作。第一步是起底骨,也被称作“选龙骨”。第二步是起底,即安装脚旁,这是最考验龙舟制造技术的,也是最耗费时间与工力的一道工序。接着要上大旁,这道工序是整个龙船制造中最困难的,仅一条五人龙舟,就需要花费两天时间去安装大旁。接着要装“龙肠”、龙头和龙尾。龙头雕刻则是对细节的把握,全靠手工完成,甚至没有图纸,因此雕刻师傅的手艺十分关键。“制作龙船和龙头需要花很多心神,每一条龙舟都不同!“小阿昌师傅是龙江坦东龙船厂的龙舟制造师傅,手艺非常好。

龙头是最传神的部分,它是作为“龙神”而被赋予的象征意义,样式也分“鸡公头”和“大狗头”。这些看似一样的龙舟,背后讲述的是不同的民俗故事和传统。“鸡公头”造型干练,远看像公鸡,多分布于西江水系。“大狗头”则硕大,高高跷起,多分布于东江流域。雕刻出来的龙头一般是张着嘴的,眼睛朝天,威风凛凛。就连龙头上的胡须也大有讲究:信奉观音的,无需龙须;信奉关公的用黑须,其他则用白须。「2」

龙舟厂内不同胡须的龙头代表不同信仰

“龙舟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性的产物,是全村人的心气。但是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愿意(从事)龙舟制作了”小阿昌师傅说,“龙舟制造的手艺很难找到适合的继承人”。他没说出来的话是年轻人也耐不住性子做这种传统的工艺。据不完全统计,珠三角从事龙舟制造和龙头雕刻的人不超过百人。

疫情之下,龙舟赛每年能不能坚持举办都成问题。龙舟厂里大多数时候充斥的不是锯木声和刨木声,也看不见刨花翻飞的海洋。龙舟制造师傅更多的像是传统的守护人,偶尔在略暗旧的厂房里静静地看上一看光线的变化和灰尘的飞舞,谁也不知道这时候的他们在想什么。这也许是凝神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手的雕刻最后外化成“龙”的神。也或许是神中所蕴涵的精神与情感流动才使得地方文化得以维系,人们便也更期待下一年“龙“再现时的辉煌。

「 1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八  中华书局出版社 1985

「 2 」陈东,形在江海:珠三角龙舟制造与存续调研笔记  2022


寻龙记:寻找“珠三角的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