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敦煌成就了常沙娜艺术生涯

敦煌成就了常沙娜艺术生涯

时间: 2022-03-28 08:56:24 | 来源: 艺术中国

图1《今日画报》1948年第4期封面

文/常嘉皋

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先生在其《变法通议·幼学论》一文中提出:“人生百年,立于幼学。”人生至理,并非虚言,幼学之重,不言而喻。大姐常沙娜的艺术生涯,亦始于幼学。生于法国,长于敦煌,从青衿之志,履践致远,历尽艰辛,矢志不渝。到知古识今,中西并蓄,学有所成,业有所获。是敦煌成就了大姐的人生追求。

大姐常沙娜在《尘封不住的回忆——重读父亲的画作》一文中谈到:“作为常书鸿的女儿,我早期也曾随父亲在敦煌经历了难忘的少年时代,与敦煌结下了深厚的情结,是敦煌的风土培育了我做人应有的淳厚,是敦煌的艺术给予了我学习传统艺术的功底。”(《常沙娜文集》P59)

常沙娜年表(摘录)

1931年3月26日,出生于法国里昂,名字来自于当地河流“SAONE”,后译成中文“沙娜”。

1937年随母亲陈芝秀回国。

1943年11月随母亲和弟弟嘉陵抵达敦煌莫高窟。赴酒泉河西中学,敦煌县中学上学,每逢寒暑假回家在莫高窟随研究所前辈学习绘画、临摹壁画。

1946年—1948年在敦煌莫高窟正式随父亲学习临摹敦煌历代壁画,常书鸿亲自讲解历代壁画的历史背景及历代风格,同时安排文化课自习,包括法语、中外古典文学等,并由董希文、苏莹辉先生辅导西方美术史、中国美术史等。随研究所的画家在石窟临摹历代各类壁画,进行没有学历的学业。

1946年因国民政府要停办敦煌艺术研究所,常书鸿回重庆述职,宣传敦煌石窟保护、研究的重要性。途经兰州市,在兰州举办“常书鸿与常沙娜父女画展”,展出常书鸿关于少数民族的二三十幅油画、速写以及常沙娜在敦煌临摹的三四十幅历代壁画摹本。画展取得巨大成功,外界对常沙娜的艺术天赋给予高度评评价。在国际友人路易·艾黎创办的山丹培黎学校任教的加拿大籍美国老妇人叶丽华(中文名)当即表示,愿意在适当的时候资助常沙娜到美国深造。两年后成行。

1948年,赴美国波士顿,就读于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美术学校(Boston Museum School-A Department of The Museum of Fine Arts),接受西方正规的绘画造型训练,并在博物馆内直接看到东西方古代艺术的珍品实物。

(《常沙娜文集》P315-316页)

从这份年表可以看到,大姐自幼随父亲开始接触敦煌艺术,年少之时就开始了对敦煌艺术的系统学习与实践,在众多前辈艺术大家们的悉心教晦下,悟性很高的她,少时便能独自临摹大量的历代敦煌壁画,并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实属不易。这身童子功也为她的艺术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

图2 抗战时期,在兰州皋兰门城楼开设了兰州市物产馆,展览甘肃地方土特产和工业产品,1946年初在这里举办了“常书鸿父女画展”。(图片来自网络)

前不久,文化研究学者袁鹏先生得知我正在收集整理家中的历史资料,他工作之余在图书馆和相关文献机构检索发现很多散落民国报刊杂志登载的我父母及大姐的资料,全部提供于我,尤其是1946年,在举办画展的兰州皋兰门城楼上,挂有“常书鸿父女画展”条幅。

图3 甘肃民国日报》1945年12月30第3版。

一、《甘肃民国日报》1945年12月30日第3版刊登新闻

释文:画家常书鸿将举行画展

【中央社】名画家常书鸿及其女公子沙娜画展,连日积极筹备,已大致就绪,本省当局为优待此负有国际声誉之画□□□□,特允许未开放之兰州物产馆大楼,陈列展览!预料参加人数必将拥挤,为略表限制起见,一律购票入场(学生减半),现已决定三十一日下午三时举行预展,邀请各机关首长及新闻界,元月一日至五日止,每日上午九时至下午四时公开展览云。

图4 《甘肃民国日报》1946年01月02第3版。

二、《甘肃民国日报 》1946年01月02第3版刊登新闻

释文:常书鸿画展开幕

【中央社】常书鸿画展,在兰市新年庆祝声中正式开幕,自上午九时起至下午四时止,观众络绎不绝,兰开画展,从未有过之盛况,一般观众,对于常氏作品,极力推崇,纷纷要求常氏出让,明日起至五日止,仍在物产馆大楼照常展览云。

图5 《甘肃民国日报》1946年01月04第3版。

三、甘肃民国日报》1946年01月04第3版刊登新闻

释文:常书鸿画展最后二日

【中央社】昨日为常书鸿父女画展之第三日,观众仍极踊跃,今日参观群众中泰半为前昨两日曾经来参观者,常氏作品启人之深,由此可见,连日预订出让佳作者甚多,其中尤以第十四号第十七号二幅已有数起不知名之观众竞争,常氏对于一切爱护其作品之观众,均甚感激,允为考虑,今明两日为闭幕之最后二日,预料观众必甚拥挤。

图6《新疆日报》1948年07月21第1版。

四、《新疆日报 》1948年07月21第1版刊登新闻

释文:常书鸿赴京敦煌研究成绩一部带京展览

【中央社南京廿日电】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数年来努力研究所得之一部份工作成绩,亦即敦煌艺术之精华,顷由晋京述职之该所所长常书鸿携带来京,颇为当局称赞,教育部对拟将之在京、沪、杭、平诸地举行展览,俾内地人士对于僻处边寨之先贤圣迹文化宝藏有所了解。

图7  解放前期刊文章:《东方艺术的宝库敦煌莫高窟散记》。

五、摘自解放前报刊文章:《东方艺术的宝库 敦煌莫高窟散记》 

上左图:常沙娜小姐,年仅十七岁,为临摹敦煌壁画之最成功者。

Miss Chang Sha-la, 17, China's most skillful artist in copying the Tun Huang masterpieces.

上右图:敦煌艺术展览会场之一角。

Tun Huang Art Exhibition held at the Sun Company, Shanghai.

下右图:中唐时所作经变特写。

A typical specimen of one of the reproduced pictures of middle Tang dynasty artist,

释文:

东方艺术的宝库敦煌莫高窟散记

The Art Treasures of the Tun Huang Caves

汉国萃撰文·中央社摄影

敦煌莫高窟发现经过及其概观,前年本刊一八一期已有介绍,现敦煌艺术在京举行敦煌艺术展览后,并在沪于九月中旬展出,本刊特约汉国萃君撰写此文,以作参考。此次敦煌艺展作品,除照片外,余均系该所同人在敦煌临摹之第四至第十四世纪历经魏、隋、唐、五代及宋之各种艺术品。[编者]

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 (佛教和)民间综合艺术的伟大果实,(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我国,与本土文化深度融合。莫高窟的历代佛教故事壁画叙述中),自始是民间精细生活的寄托所在。一千多年以前,那里是通往西域的必经大道,每一个前往西域的人,面对着茫茫黄沙,不知道以后会有怎样的命运,在这华夏衣胄的最后边缘,他们跪在佛的前面,祈祷神衹的保佑,应允着如果可以平安如意的归来,一定凿洞立佛。终身供养不懈;许多归来的人还了这个誓愿,在这一片砾崖削壁上,造了栉比相连畳如蜂房的洞窟(壁画和彩塑)。

因为它是 (通过民间艺人和僧人艺术的绘制形式形成的)民间艺术,是民间精神活动的产物,(从不留下绘制作品的艺术人名称,从)不见于文字记载,因为中国的文化由西而东,政治、经济重心的东移,使它本身也由富丽堂皇而趋于贫乏无力。更可悲的,是这样一座堂皇的艺术历史之宫,竟被埋没了一千多年,无声无息,若不是斯坦因、伯希和的盗窃和揭发,也许到现在世人还不知有这样一个所在呢!就在外人大事宣扬以后,我们也没有给以适当的保管和注意,直到民国三十年(1941年)于院长右任巡视西北以后,才建议中央于卅二年( 1943年)设立了敦煌艺术研究所,从事保管和研究。现在初步的修理和整顿已大致,完成的整修(还需进行周到的举办。)至于研究方面,目前只作到了壁画的临摹,到最近为止,一共已有三千多篇,其中代表性的作品已被介绍到国内外的艺坛,但临摹就比原作更完整富丽,而常书鸿为了忠实于(应对历代壁画风格的学习,研究)从事临摹,无论如何,要使敦煌研究所成为一个真正的敦煌学术研究机构,还须延聘历史、佛经、人类学、风俗学、民族学等方面的(各专业)人材,作共同比较的研究,才能谈到敦煌(莫高窟近千年延续发展变化)的认识和了解。

在嘉峪关外玉门系的砾崖中,当初凿窟的风气非常兴盛,除了莫高窟以外,还有敦煌以西的西千佛洞和安西榆林窟(万佛峡),西千佛洞有几十个洞窟,全部(壁画、彩塑)可以概括于莫高窟(壁画作品的脉胳。)榆林窟有三十多个洞窟,而且有莫高窟所(未见)的(风格),艺术研究所准备在今年秋天全部迁去,在那里工作一个时期,然后再回敦煌。

莫高窟的洞窟数目估计约有六百多个,除为沙土掩埋以外,现经清理整顿而有壁画和塑像的,总计427个,其中有极大极深有如一座大礼堂的,也有低矮狭小如像土地庙一样使人无法进入内部的。壁画和塑像有的还很完整,但大部分则已残缺不全;洞窟四壁和洞顶全都是壁画,四壁是故事画、佛像(的)经变画,洞顶则全(以顶壁结构形成的装饰)图案,那种精致和复杂多端,即在现在的画坛也是极难见到的。今天在敦煌临摹壁画的画家们,对于当时的作者那种认真工作的严肃,那种艰苦费力,积年不缀的精神,以及许多地方技巧的精细,(特色)都感到惊奇赞佩。尤其是窟顶的画,一个人仰起了头,手在头上工作,那样深大的洞窟,已经是一种太艰巨的工程,已经足以和国际间盛赞的(各地区文物古迹相)媲美,而在那里边(千年留下)细巧的画,不更是一种奇迹吗?

看过莫高窟的壁画,我再也不想看现代画家的画展,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的:我们不 (仅要)向前走,而是(要充分应用历史的文脉、文创延续发展下去,向千年的古人学习、研究、再创新,也)要从工作态度上,从生活的执着上向古人学习啊!

注:本文是解放前报刊的特约记者汉国萃先生撰写的稿件,这次整理重新转发时,大姐常沙娜做了适当修订,修订内容用括号()标注。

图8 摘自解放前报刊:(四)释尊本生故事图录

六、摘自解放前报刊:(四)释尊本生故事图录

上图 宋初画:五欲嬉乐·七五窟·李承仙 (Early Sung Dynasty)

下图 宋初画:出游四门·七五窟·李承仙 (Early Sung Dynasty)

释文:

(四)释尊本生故事图录

「说明」是集为自五代宋初曹廷禄窟百余幅释尊故事中所采集自乘象入胎至均分舍利共计三十幅均按照现状二分之一缩临而成其中人物之穿插故事之叙述以及构图布景种种可为中国绘画回归于人物典范。

这篇报道,介绍了母亲李承仙,按照敦煌莫高窟壁画的尺寸缩小了二分之一的两幅临摹品,并参加了当年的“敦煌艺展”。

图9  解放前报刊:古代艺术之保管情形。

七、摘自解放前报刊:《记常沙娜

上右图:为限止游内起见,特修建长达九百六十公尺之围墙外,并于最近修建二门,图为北门。门楣上有“石渠宝藏”四字。

上左图:右图为南首二门,上有“西域胜跡”四字。

中右图:上图为三危山前王道士修筑之千柏塔碣。

中左图:研究所为陈列比较壁画艺术材料起见,特修建陈列室一所,所内包括图书馆及画室,为冬季同人研究工作之中心。 (刻石文字:中华民国三十七年三月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修建陈列馆奠基石常书鸿志

下右图:常书鸿作沙娜七岁画像。

下左图: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常书鸿及其女公子常沙娜小姐。

释文:

记常沙娜

黄芙英

要是你曾经一度参观过“敦煌艺展”,那么除了敦煌艺术的辉煌伟大给你一个深刻的印象外,并且你一定更深刻地记住一位很年轻的小姑娘的名字,就是常沙娜。

的确,常沙娜将在中国艺坛上开拓出新的一面,和她不久必将占领了中国艺坛中最重要的地位,这是无可否认的,也是大家所期望着的。就以敦煌艺展来说,全部出品七百四十幅中,常小姐倒占了一百十八幅,她雄厚的魄力,和她娴秀丽的笔法,使她十足地认清敦煌壁画的精髓,也传来了敦煌艺术的神韵。

记者第一次会见常小姐,是在父亲常书鸿所长的会场办公厅里,梳着两条长长的辫子,大大的眼睛,很活泼且又很和谒。今年龄十七岁,完全法国派头,因为她生在法国,而又长在法国,所以法国话讲得很好。记者第四次会见她的时候,她刚要见一位中央社的记者,这位记者是广东人,不会国语,仅能英文,由常所长替她翻译,她说:“我受记者的访问总感到很不习惯。”但她分析敦煌艺术却是头头是道,她说:“这里有很多技巧,可做现代艺术的出发点,更可做现代艺术的借镜,譬如绘画,我们每每感到今人的作品不切合实际,浅薄且又空虚,而敦煌艺术处处具着敦厚华丽,雄健而旷达,这是中国的现代艺术所不能及的,所以我们在敦煌石窟里,对每一幅画都百看不厌,且越看越觉得其中深藏许多奥妙。”

以后我们常见面,为了找寻关于敦煌的资料,有一次记者在常所长的宿舍里抄各家石窟编号,常小姐在忙着作画,她突然对记者说:“你抄写得好快。”因为是法国话,记者不懂,常所长马上替她译出来,我们都笑了。

“敦煌艺展”在上海闭幕后,她就到美国去了,拟入菲尔达飞亚美术院深造,临别时记者请她为本报写通讯稿,她答应了,并且常所长更说她的中文可以写得很轻松秀丽,因为她每天在记日记,把她的日常生活,以及作画心得,都有很详细的记载,我们希望她能将旅美的日记分期寄给我们,读者们,等着瞧吧!

图10 1948年10月赴美临行前爸爸常书鸿在沙娜的小皮箱上写 S.D 缩写 图片由常沙娜提供

图11 摘自解放前报刊:我爱千佛洞·常沙娜。

八、摘自解放前报刊:《我爱千佛洞

上左图:常书鸿夫妇与男女公子在敦煌留影。

上右图:敦煌艺术研究所全体同人留影。

文中右角为作者近影。

下左图:四三一窟初唐图马原作摄影。

下右图:三六0窟初唐图经变特写原作摄影

罗寄梅摄。

释文:

我爱千佛洞

常沙娜

——敦煌生活回忆

一个负重致远的骆驼,为了不消失在无际的沙漠中人们替牠在头颈上挂了一只破旧的铜铃,让回荡的声音来掩死一般的寂寞,欺骗牠踏过漫长的荒漠!

这是我初出塞外,在沙漠中见了驼队时的印象。真的,那一段走不尽的单调无味的沙漠旅行,使我逐渐减少对于敦煌的幻想,这种幻想到了近千佛洞还有一里路时就差不多已经破灭了。

“除非是海市蜃楼,空中的幻影,离我们一里路不就是那个寸草不生的山峡,与可怕的风沙!”我对着来接我们的爸爸几乎失望的哭了出来!

“就是海中蜃楼,那自然中的奇迹!你等着看下坡处的另一番景象!”爸爸笑着指点在大车南面的缺口,一样的沙山岩石。

照理我应该相信爸爸,因为他从来没有骗过我,但那时候,我只有在失望的情绪中,默然地看着疲乏了的驴马的瘦长的影子。

“看!孩子!”爸爸站在车上指点山谷下坡处的树林和村舍,神秘的千佛洞就是如此奇突地展示在我们的眼帘!

“那是树林呀!哦!还有溪流!开在溪边的不就是马兰花吗?那高楼庙宇,...…”爸爸你没有骗我!你没有骗我,是的,我爱这个地方,我们都爱这个地方。

从到的时候起我就爱千佛洞,我爱千佛洞的恬静,我爱千佛洞的纯洁,我更爱千佛洞无穷无尽的艺术宝藏。

五年了!我在那里工作生活,这是我幼小时从法国回中国后最恬静的一段宝贵的回忆。我从开始唐宋时的线描,一直到六朝的粗笔刷色;从爸爸妈咪和其他所中的先生小姐们的指导;从破垣残壁中那些无名图圣的启示;我如今是沉醉在远古的六朝艺术制作之中。牠们那种无邪的真率的笔触,最使我感动而倣效。我爱唐图流畅的线描,但我更爱魏隋粗野古朴的笔触,有力的金刚夜叉的形状,以及早期的飞天观音,那种朴质无华的线条与色彩,大幅构图的节奏,使我醉心,使我忘记了一切!

一年之间,从春到秋是研究所同人仁工作紧张的时期早晨大家穿著工作服一个两个地进到他们所要去的洞子——从前有些洞子是要冒险爬上去的,现在已完全修好了,在恬静的晚春之晨,梨花怒放,黄鸭,沙鸡,成群结队地在寻觅巢穴的时际,一两声小鸟的啁啾,接着的就是安居于洞窟中正在工作的所中同仁们的歌曲,有时是互相应和着合唱,有时又是毫不相关的南腔北调,直到下午吃饭的钟声在林木间荡漾,大家收拾着颜色工具,在古汉桥边灵隐路上相逢着回归膳室。出来时又是一场乒乓或羽毛球战;晚风春色中大家就各自在沙山,河滩的边角游散一会;于是回到自己房子里做一点自己的工作。黄昏没有到全所已寂静得如深夜。有时候犬声中夹着一二声阴森而情切的怪叫。那是一只还没有被所警打死的孤独的老狼饥饿的悲呜!在哪些时候,我总是惊恐着幻想着小时候在法国所听到的 Petite chaperon Rouge的故事,于是我总要神精质地叫爸爸妈咪,弟弟,直至听到他们每一个人的回音后我才能安然入睡。

因为我小时的习惯,爸爸对于我和弟弟在圣诞节时总要举行一次热闹的晚会;准备了各种礼物 (但可怜的是在那里买不到什么东西做礼物。于是半开玩笑的有人用洋火或草纸包成一大包来做交换礼物的恶作剧。)还有糖果及娱乐的节目;去年因为妈咪兴致好,大家特别的快乐,我和妈咪准备好了自己编的歌曲;所中诸先生小姐们也准备了会唱的歌诗,我记得在月光中,所中乐队唱着赞美诗走进我们布置好的圣诞树圣诞马糟的房屋时,妈咪和爸爸狂欢的唱着千佛洞Will Shaing to-nigt的歌曲时,我几乎快乐的流泪了!那时候幸亏弟弟到是正正经经地为客人敬酒祝福,过了一会开始各人作各人的表演。最后是吃手抓羊肉,抽取交掉礼物,于是大家在有说有笑的“再会”中分散,那是一个不夜的千佛洞一个塞外沙漠中难得有的盛会!

此外还有在大泉河床上绵亘三四公里的大滑冰场,我们从上寺到下寺,从下寺到上寺,往返的滑游,弟弟,狗,羊,牛马大大串在冰上行动的行列嘻嘻哈哈跌跌跳跳的情形才真令人好笑呢!还有云朝,风夜,……五年来那些留在我脑中的印像……。

如今我远了千佛洞,在十几天后就要走到陌生的国家去,我是如何怅惘地来追忆那些千佛洞的情景!希望不久之后我仍旧要回到那边去找寻我离别时偷偷在神龛积沙上印着的橡皮鞋的印踪——我在别离时留恋地所做的暗号!

我大姐在《我爱千佛洞》一文中,记述了1943年初到敦煌莫高窟,从一位不谙世事的少女,着迷般地进入敦煌艺术世界,至1948年即将赴美前夕,5年间在莫高窟学习和工作及生活的真实情景,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对生活却充满着热情与浪漫,这5年她收获了她一生最引以为傲的精神财富。

孙儒僩先生,在他写的回忆录中,也有这一段描述:"一九四七年圣诞节前的平安夜,我和霍熙亮等众人来到你们(皇庆寺)家,在门口唱起:平安夜(Silent Night)圣诞节歌曲,你们家的人很热情把我们让进了房间里,大家愉快地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平安夜。"

图12 初到敦煌时,常沙娜在酒泉河西中学上学,1945年母亲陈芝秀出走后转学到了敦煌县立初级中学,这是当年毕业证。图片由常嘉皋提供

图13 1948年常书鸿给常沙娜颁发的“证明书”。图片由常嘉皋提供

图14 1948年夏,李承仙•常沙娜拍摄于敦煌莫高窟(时间为李承仙标记)  图片由常嘉皋提供

图15《今日画报》1948年第4期。

九、《今日画报 》1948年第4期:封面说明

释文:《今日画报 》1948年第4期:封面说明

常沙娜小姐,为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常书鸿氏之女公子,( 1931年生于法国里昂,1936年父亲受法国人伯希和出版的《敦煌石窟图录录》的影响,就决心放弃巴黎的前途,毅然回国,被聘为北平国立艺专学校任教,1937年常沙娜随母亲回国。正逢“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北平沦陷就随父亲的北平艺专迁校至西南,随父母转经贵阳、昆明至重庆。1943年-1945年又随父母和弟弟举家离开重庆迁往甘肃敦煌。还赴酒泉河西中学,敦煌县中上学,每逢寒暑假回莫高窟随研究所前辈学习绘画,临摹壁画,练出了“童子功”。)均能充分表达其原作之精神。(曾在甘肃山丹由国际友人路易·艾黎创办的“山丹培黎学校”任教的加拿大籍美国老妇人叶丽华,通过在兰州看到举办的“常书鸿与常沙娜的父女画展”,当即表示将资助常沙娜去美国留学,1948年成行)经叶丽华[Reva Esser]夫人之助,业已同机飞美。本报对面为常小姐在其“敦煌艺展”出品中最精心之杰作前留影。左图为叶丽华[Reva Esser]夫人[右],及常小姐[中],常所长[左]

注:这是解放前报刊的记者撰写的稿件,这次整理重新转发时,为了完整再现当年场景,大姐常沙娜对原文进行了补充修订,修订内容用括号()标注。

图16 《贵州商报》1949年2月24日第三版。

十、《贵州商报》1949年2月24日第三版刊登新闻

释文:我画家常沙娜在纽约开画展

【纽约二十三日中央社合众电】十七岁之中国画家常沙娜女士,顷于亚洲协会举行展览会,展览之作品为敦煌石窟壁画,古佛像之临摹,本展览会期定为一月,按常女士为常书鸿之女,生于法国。

图17 常沙娜从美国寄给国内亲人的照片及背面的留言。图片由常嘉皋提供

十一、常沙娜从美国寄给国内亲人的照片及留言

常沙娜从美国寄给国内亲人的照片背面的留言:"这又是一幅傻笑、怪勉强的,是同一天照的、不过衣服没换,那件绸子衣服都是叶夫人带来的,他们外国人把当成宝贝所以带来带去献宝似地,只可惜我不大穿得惯:您们看了这两张照片一定会高兴吧!只可惜这么久了才寄给您们"

大姐身处异国他乡,仍不忘与亲人间的情感交流,打诨调皮,跃然纸上,浓浓的亲情。

“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在留美进步学生的影响下,毅然放弃在美国未完成的学业于年底提前回国。抵达北京后,适逢父亲常书鸿来北京筹备解放后首次举办的“敦煌艺术展”,(按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提出要把敦煌艺术专程送到北京来举办‘敦煌艺术展’,我到达北京后)立即随父亲和敦煌艺术研究所的人员参加筹展工作。1951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参观在故宫午门城楼上举办的‘敦煌艺术展’后,决定不拘一格聘任常沙娜为清华大学营建系工艺美术教研组助教。” (《常沙娜文集》年表,P316页)  

注:文中括号()里的内容是大姐常沙娜修订的。

图18 敦煌文物研究所留京工作同志摄影于北京文化宫1951年8月26日,前排:右1.孙儒僩,右2.常沙娜,右3.黄文馥,右4.常嘉陵,右7.欧阳琳,后排:右3.常书鸿(被抱者:常嘉煌),右4.李承仙,右5.史苇湘。图片由孙儒僩提供

从1951年开始,七十余年来,大姐始终把敦煌艺术融合于工艺美术设计的创作和教学中,不断推陈出新,为弘扬传承敦煌艺术默默地工作着,成绩显著,多次获得国家奖励。

父亲当年曾讲:“时光在流逝,莫高窟的檐角铁马叮当永远在我心头呜响。它给我一种紧迫感,仿佛在启示我:生命不息,跋涉不止。”  (《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常书鸿自传》)。这是父亲的自勉,如今也是我的自勉,激励着我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整理发掘敦煌史料,延续敦煌艺术传承中去。

图19 2019年12月7日,在大姐家,右起:常嘉皋,常仁仁堂姐,常沙娜,刘渊。图片由常嘉皋提供

今天是大姐常沙娜91岁生日,一路走来,初心依旧,遥祝大姐生日快乐,平安康健。愿大姐沿“我有我的程序”继续前行;愿大姐平淡中总有不凡,“C'est La vie——这就是生活。”大姐是我心中永远的大姐……

2022年3月26日于日本

(作者注:文中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自网络和影印件。资料由袁鹏先生协助整理并请大姐亲自校核,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敦煌成就了常沙娜艺术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