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马头琴的传承

马头琴的传承

时间: 2022-01-12 11:23:29 | 来源: 艺术中国
艺讯 >

范晶/文

摘要:马头琴这一距今2500年的弦乐祖先,历经沧桑,如今正焕发着勃勃生机,应该说,这是一种文化与艺术的传承。马头琴究竟在传承什么?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学院在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下,走出来一条弘扬国家和民族文化自尊的办学道路,其教育方针、办学理念、教育体系、教育方法以及教育案例可以回答有关传承的问题。有幸结识马头琴的人会发现,马头琴弦上跳跃的音符会给人以生命的力量。

关键词:马头琴 齐·宝力高 传承 教育

一、教育方针

马头琴学院的教育方针是“培养适应当今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具备扎实的马头琴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掌握较高的表演、教学实践能力,能够从事马头琴表演、马头琴教学和马头琴研究等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1]通过马头琴学院的培养和学习,使学生成长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头琴艺术工作者。这一教育方针充分体现了齐·宝力高大师的“国家自尊和民族自尊”的办学理念和家国情怀,与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相辅相成。

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学院注重学生的艺术天赋和综合素质以及品德培养,鼓励学生们团结、创新、勤勉、奉献。齐·宝力高还特别把那些家庭条件不好,有艺术天分的牧民孩子招到学校,鼓励他们自立自强,学习马头琴艺术,走好人生的道路,服务于国家和人民。

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学校(照片由齐·宝力高本人提供)

二、文化传承

(一)马头琴是蒙古人从心底流淌出的民族之声

马头琴艺术的本质是植根于草原大地,是来自民间,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没有蒙古人的生活和经历,没有骑过马,放过羊,是写不出蒙古族的音乐的。马头琴的两根弦上跳跃着蒙古人的魂灵,可以拉出牧人的喜怒哀乐、可以拉出草原的辽阔与苍凉,展现在眼前的是“狂风在呜咽,烈马在嘶鸣”的场面……

凤凰卫视台长王纪言先生到马头琴学院采访时,看见齐·宝力高老师给学生指导《苏和的白马》的演奏时,强调骑马驰骋草原的那种感觉,激发的实际是一种民族情感并使之升腾…… 可以设想,一个不是从草原走出的人,或者没有炙热的民族情感的人,是写不出《万马奔腾》的。因为他没有这种生活体验,没有这种文化熏陶和创作源泉,所以《万马奔腾》成为一个优秀的马头琴曲目和这个创作者的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直接相关。 

在人烟稀少的草原上,牧民的生活是单调、乏味、辛苦的,是马头琴给了他们精神上的滋养,一首《天上的风》马头琴曲可以完成蒙古人与苍天、大地的对话。是不是真的蒙古民族的音乐,只要拉响马头琴就可以鉴定。现在好多写草原的音乐,是否写出来草原,在马头琴拉响的时刻,便一目了然。

(二)马头琴传承的是珍爱与和平

蒙古民族信仰“长生天”,马头琴上的马头金刚会给人以精神的慰藉,会战胜邪恶,消灾解难,同时崇尚和平。正如齐·宝力高大师到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时所说,“在800年前,我们的祖先挥舞着弯刀曾经到过这里。今天,成吉思汗的子孙们拉着马头琴,却是为了和平而来。在曾经孕育了贝多芬、莫扎特、施特劳斯等音乐巨匠的土地上,展示了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奏响了马头琴的和平之歌。”[2]这说明马头琴是和平的象征,它传承的是友谊、和谐、博爱、大道。 

(三)马头琴是跨越时空的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记忆和现实总是交替进行的。一分钟之前和一分钟后的一切事物都在变,眼前的一切都在时间的长河中流淌着,时隐时现。

当你听到齐·宝力高作曲并演奏的《遥远的克鲁伦河》时,你会想到那条美丽的原本应该在草原上蜿蜒流淌的克鲁伦河,由于人为的过度开发,已经干涸了。 马头琴这种跨越时空的诉说,告诫人们保护水源、爱护自然母亲的重要性,不要让哺育人类和其他生灵的河流成为遥远的追忆。

三、办学理念

(一)保护马头琴质朴的源泉

大朴无华,朴实之美。因为马头琴音色纯朴,所以旋律动人。这质朴的旋律来自草原这片土地,而且是从蒙古人的心中涌出的。

齐布日古德老师说,“在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学院让你学到的东西与众不同,而且非常踏实。这里保留着一种很纯朴的文化,只是有的人忘记了,但我们没有。”[3]。那么,我们要反思,有的人忘记的是什么?这些被遗忘的东西是不是恰恰是我们最珍贵的?

这些文化的传承者们,一直坚守着马头琴艺术纯净的源头,这源头是草原,是蒙古人的内心世界……他们保留着传统的马头琴演奏技法,但又善于学习先进的技艺。1989年8月1日,齐·宝力高组织国内8省的27位马头琴手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的巴音哈尔(也称白音哈尔)苏木举行了《马头琴高级强化训练班》,在45天的集训中第一次统一了马头琴演奏技术技巧及其个性风格和演奏法[4],让马头琴旋律在古老与现代中交织出新的生命。

“我们希望人们能够感觉到这个世界上还有一部人在真正的踏踏实实地在前进,希望你们也进入到我们的团队里。”齐布日古德老师说。

(二)“最好的传承就是改革创新”

马头琴能够生生不息的主要原因就是齐·宝力高大师所说的:“最好的传承就是改革创新”。

色拉西先生开启了马头琴艺术在内蒙古地区的传播。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色拉西先生从科尔沁草原被迎请到内蒙古歌舞团,1956年又被聘任为内蒙古艺术学校的马头琴教师,他用自己的马头琴技术和经验培养了桑都仍老师这样著名的马头琴演奏家[5]。

第二代马头琴大师桑都仍先生是马头琴现代化发展的奠基人。他在1947年加入内蒙古文工团(即后来的内蒙古歌舞团),并向色拉西大师学习潮尔艺术。在20世纪50年代,他到锡林郭勒草原向著名琴手旺代、嘎啦森学习(《四季》、《黑骏马》、《阿斯尔》,之后又到巴彦淖尔向巴拉贡琴手学习,并拜蒙古国马头琴大师扎米扬等人为师,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学习,在掌握了传统马头琴各种演奏技巧的基础上,发明了更加科学和成熟的著名的“桑都仍”演奏法,把马头琴的演奏技巧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起到了承前启后的积极作用。[6]他发现了模仿多形态的马步舞曲的珍贵传统曲目《卓弄》,创作了《轻快地走马》、《鄂尔多斯的春天》、《蒙古小调》等马头琴独奏曲[7],他从1953年开始改革马头琴,与呼和浩特市乐器厂制琴师张纯华先生一起,在当时的内蒙古文化局布赫局长的直接支持下,对马头琴的琴弦、蒙皮、共鸣箱、材质(木料)、定弦法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创新。

马头琴大师桑都仍先生演出照

第三代是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在1967年马头琴最危难的时候,年仅23岁的他,勇敢地承接了先师桑都仍先生未完成的事业。历经数十年的拼搏,进行了马头琴琴体和音源的改革、弓法和指法的改革、马头琴弓子的改革、各种演奏法的融合、定弦法的改革、马头琴事业群体化的改革,以及建立现代马头琴教育体系。

齐·宝力高大师改革马头琴 (照片由齐·宝力高本人提供)

2020年12月17日,在中国北京国家大剧院举办的“赞歌——齐·宝力高马头琴2021新年音乐会”上,齐·宝力高野马马头琴乐团演奏了马头琴五重奏《色楞格河》。这是齐·宝力高大师在原有蒙古族民歌的基础上进行的创作,并将改革的不同音域的马头琴组合在一起(一把高音马头琴、两把中音马头琴、一把三根弦马头琴和一把低音马头琴),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了蒙古民族波澜壮阔的史诗。这是一部小型的现代交响乐,既不丢失宝贵的民族传统艺术,又适应现代人的艺术欣赏品味。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马头琴音乐代表性传承人”,齐布日古德老师说:“这种改革不是说偏要把过去的东西扔掉。这个改革需要思想的改革,需要对认识的改革。”。只有你的思想不落后了,你才能跟得上时代,甚至领先时代,超越时代。如果不前进,原地踏步,就等于落后。做一个时代的先行者,需要付出比常人更为艰辛的努力。齐·宝力高大师从13岁开始工作,通过自己不断地精进努力,在专业上不断研习,不断地创新改革,不断地争取机会,才摆脱了马头琴停滞不前的局面,才有了马头琴今天插上翅膀,走出草原、走向世界的局面。

蒙古族马头琴音乐代表性传承人齐布日古德证书(照片由齐布日古德本人提供)

马头琴这一古老的乐器和现代的元素如何结合?这需要不断地探索、发现和融合。齐布日古德老师一直在探索马头琴与不同乐器的合奏,在寻找什么样的乐器与马头琴伴奏更合适。音乐也是和而不同,当一个乐器与其他乐器合奏时,这种乐器本身也在推陈出新。在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学院的音乐教室里,经常可以看到师生们用马头琴、钢琴、手鼓、吉他等乐器创作的即兴曲目,这样的教学方法即和谐愉快又有效果,很快被推广。闪光的灵感在一次次的练习中积累,好的作品在一场场的排练中凝练,好的演奏家也在一场场演出中成长。

 

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学院(大学)日常授课(照片由齐布日古德本人提供)

四、教育体系

齐·宝力高大师对马头琴有三个重大贡献:第一,让一个几乎濒临灭绝的民族乐器,起死回生,重放光彩,生机勃勃。第二,著名音乐学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艺术中心主任田青教授所评价的:“把一个本来是民间的乐器,让它登堂入室,成为音乐厅乐器”[8];第三,就是构建马头琴较为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让马头琴艺术科学地传承下去。

在小学阶段,齐·宝力高与多所小学合作,建立马头琴教育传承基地:如云南省通海县兴蒙中心小学、山东青岛市天山小学、辽宁省葫芦岛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巴林右旗大阪蒙古族实验小学、锡林浩特市蒙古族小学、锡林浩特市蒙古族第二小学、乌兰浩特蒙古族小学、包头市九原区蒙古族小学等,为马头琴的启蒙教育播下种子。

在初中和高中阶段,2020年7月在鄂尔多斯的伊金霍洛旗成立的“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音乐学校”主要以《齐·宝力高马头琴演奏法》为教材,进行马头琴艺术的基础教学。“以培养优秀的马头琴、钢琴、小提琴等各大乐器演奏、研究人才为目标,集国际特色、地区特色、民族特色和学校特色为一体的音乐学校。文化基础课由蒙古族中学组织教学、艺术专业课在马头琴学校实施教学。”[9]

齐·宝力高在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学校(中学)授课(阿拉腾布拉格 摄)

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学校(中学)教师团队(照片由鲍音扎布提供)

2011年底,在锡林浩特成立的锡林郭勒职业学院“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音乐学院”,主要培养马头琴艺术的专科和本科人才,以《齐·宝力高马头琴曲集》为教材,核心课程为马头琴专业课、视唱练耳、基础乐理、基础和声、乐队合奏[10]。   

即将在呼和浩特的内蒙古师范大学成立的“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音乐研究院”旨在培养马头琴艺术和教育方面的研究人才。

“学校是一个长远的文化,而不是因为某个人而存在。今天出了个齐大师,那明年呢?”齐布日古德老师说。建立马头琴的公立学校是国家从长远的角度保护或发展马头琴文化。

五、教育方法

(一)传承从学习的兴趣开始

一种文化的传承,都是从兴趣变成爱好,从爱好变成特长,从特长变成专业,从专业发展为事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齐·宝力高马头琴学院采用的是“兴趣引导教学法”。“首先让学生对声音感兴趣,然后让他高兴起来。这就是音乐本身的传承。”齐布日古德老师说。在校的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作为专业老师,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作为乐器辅修课程,如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杨琴、四胡等。学生还可以去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第二外语,如蒙语、英语、日语、俄语等[11],为高中升大学拓展培养国际化的人才奠定基础,形成了多种文化的共存与交流。

(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画面感”

齐布日古德老师经常用“画面”来比喻声音。音乐描绘的就是画面感。在拉琴的时候还要想到每个声音之间的关系,它们是有画面的关系。“创作音乐如同拍电影,如同镜头我从底下慢慢摇起来,然后推过去,把景别拉过来。配的音乐要抒情一点。拉琴的时候,你要考虑作品想表达什么?表达什么就是它的画面。电影是视觉呈现,是讲究画面的,台词、演员等,画面感不成立它就失败了。音乐也是有画面感的。”齐布日古德老师说。好的音乐会在你的脑海中形成具体的画面。好的马头琴艺术家就可以把草原具象化、故事化,时而万马奔腾、时而牧歌悠扬,时而奶茶飘香,时而情谊绵长。

对于“画面感”的想象,不仅有助于训练马头琴的技巧,更重要地有助于演奏者真正地体会到马头琴的精髓。2020年12月17日,在中国北京国家大剧院举办的“赞歌——齐·宝力高马头琴2021新年音乐会”上,齐布日古德老师用他自己改革的四弦马头琴演奏了独奏曲目《元曲北京》,呈现了他作为蒙古人,儿时对北京的回忆与现今对北京的变化的展望交织而成的画面。

齐布日古德老师在国家大剧院演奏四弦马头琴曲《元曲北京》(照片由齐布日古德本人提供)

(三)马头琴的教育不仅仅是拉琴

一个人成功的决定因素不是他的性格,而是他的习惯。在采访中,我有幸参观了齐布日古德老师自己动手建造的工作室。他除了自己做马头琴,在一线实践,研究如何更好地改进马头琴外,还到处收集“废品”,把它们变废为宝。

他把废钢琴改成鱼缸,把农村废弃的磨盘改成茶桌,把工地装货的不要的废弃木料改成书架。把不要的旧衣服改成合适的服装,把河边的芦苇变成花艺,把看似不起眼的石头改成装饰品,把陶土烧制成盛器。这些在别人眼里已经无用的东西,经他的改造变成了艺术品。这也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对待生活的态度,这是特别宝贵的智慧和德行。当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时候,发现大自然每一件东西都是有用,经过你的创造让它更有价值。这样的变废为宝的习惯有意无意地造就了他质朴无华、勤劳节俭的品质。这是现在很多人应该反思和学习的。我们从大自然中来,我们就是黄河一粒沙,宇宙一星辰。必须遵循大自然的规律,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如今的人类却给自然母亲带来很多垃圾、负担以及伤害,这是必须反省和改变的。

齐布日古德老师说,“当你去热爱生活的时候,你也会影响到你周边的人。当你影响到他们的时候,他们又会影响下一代。所以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无形的、最好的传承”。

节俭朴实的劳动习惯也影响这马头琴学院的学生。来到齐·宝力高马头琴学院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干净。这里的教室、琴房、卫生间、走廊的地板都十分干净,整个学校是禁烟的,孩子们的课桌用桌布保护着,乐器也都擦得一尘不染,这些都是师生们共同劳动的成果。一切的好的改变都是从打扫养成的,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先生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主人公命运好转的情节,而这些都是从打扫开始的。马头琴学院的孩子们在外演出后,也要把演出服叠得整整齐齐,把道具和椅子摆放好,把垃圾清理干净,不给草原或当地留下一片垃圾。 教育有识文断字的“有字”的教育,也有身体力行的“无字”的教育。一个劳动者才会珍惜劳动,因为他付出了,才会懂得珍惜!

六、传承案例

其和日格,一个在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学院学习6年的学生。不幸的是,在他26岁时,得了尿毒症。每周三次的透析,让他饱受病痛的折磨,为了等待匹配的肾源,高额的换肾费用让这个普通的牧民家庭负担沉重。但是,这些不幸并没有打垮他。他说,“感谢一切糟糕的事情。”可以说,他在用异于常人、令人赞叹的方式成长。当我问他是什么力量让他走到现在?他回答了三个字——“马头琴”。

马头琴是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民族乐器,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注入了蒙古民族勇敢坚毅、战胜困难的灵魂和品格。这个生病的孩子演奏马头琴时,被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所震撼,他从马头琴跳跃的音符中汲取力量,从他的血液中升腾出战胜病魔的勇气和信心。作为病人,只有增加信心,才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和信念,这是融为一体的。其和日格说他一拉马头琴的时候,他就忘了身体上的病痛,这就是升腾。升腾的结果是灵魂的再塑造,如凤凰啄香木而浴火重生。这个重生的灵魂已经战胜了过去的怯懦、脆弱,他已经成为一个能够战胜病魔的勇士。

马头琴学院的老师们经常关心、帮助其和日格,在他养病休学的日子里,还经常给他自己做的马头琴曲点评并互相交流。齐布日古德老师说:“我们希望用他的例子,鼓励有病的孩子,让他们能看到更好的一面,让更多的人去健康起来。学习马头琴是要让孩子们懂得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马头琴传承的真正价值。

结 语

在党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方针的指引下,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学院正焕发着勃勃生机:倾吐民族之声,奏响时代旋律,弘扬国家、民族自尊,传承马头琴艺术之魂,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之下,使马头琴这一极具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发扬光大。

“赞歌——齐·宝力高马头琴2021新年音乐会” (照片由齐布日古德提供)

致谢

感谢齐·宝力高、齐布日古德、鲍音扎布、其和日格为本文写作提供的资料和素材。

本文为2015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计划项目“从自然的道理看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项目编号为:J15WB68)研究成果。本文为2021年烟台理工学院院校研究课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渗透研究”(项目编号为:2021JXYJP07)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范晶(1979-),女,满族,山西万荣人,文学硕士。烟台理工学院(原:烟台大学文经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传播学,文化传播研究,中国网·艺术中国特约撰稿人,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获得硕士学位。

参考文献

[1]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学院官网,[EB/OL].https://www.xlglvc.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lists&catid=944

[2] 齐·宝力高:齐·宝力高《维也纳金色大厅》马头琴专辑简介[L].文雅唱片,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

[3] 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学院齐布日古德老师专访,2021.8.18

[4] 范晶:为马头琴而生的艺术大师——齐·宝力高[EB/OL].中国网·艺术中国,http://art.china.cn/txt/2021-11/09/content_41743854.htm,2021.11.09 

[5] 范晶:为马头琴而生的艺术大师——齐·宝力高[EB/OL].中国网·艺术中国,http://art.china.cn/txt/2021-11/09/content_41743854.htm,2021.11.09 

[6] 包玉山:桑都仍简介,2014.12.06.《鄂尔多斯的春天》,蒙古族马头琴大师桑都仍演奏专辑,内蒙古民族音乐典藏——大师系列,[L].内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

[7] 莫尔吉胡:序,2015.01.23《鄂尔多斯的春天》,.蒙古族马头琴大师桑都仍演奏专辑,内蒙古民族音乐典藏——大师系列,[L].内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

[8] 范晶: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先生的音乐是大爱的教育——记首届内蒙古音乐节齐·宝力高野马马头琴乐团专场音乐会[EB/OL].中国网·艺术中国,http://art.china.cn/txt/2019-08/23/content_40871920.shtml,2021.11.09

[9] 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音乐学校2021招生简章,[EB/OL].https://www.sohu.com/a/481646650_121124695

[10]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学院官网,[EB/OL].https://www.xlglvc.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lists&catid=944

[11] 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学校鲍音扎布老师采访,2021.12.30 

马头琴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