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古琴演奏家卓然在全球首部大型古琴舞剧《初无垠》中演奏
在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的谱系坐标中,“古琴”隶属礼乐文化。古时,常可见于文人雅士的书房和案头,与围棋、书法、绘画并称“四艺”,是衡量一个人才德修养的重要标准。
与书法和绘画史料、实物佐证丰富,且从古至今流传面广,爱好者众的渊源与现状不同,居于“琴棋书画”四艺之首的古琴在当代社会似乎面临着“曲高和寡”的隐忧。这或许是因为古琴从最开始便是文人士大夫阶层所享所用的乐器,长久以来占有特殊的文化地位;亦或许是因为当代人习惯了流行音乐的“朗朗上口”,古琴曲相较之下,其旋律与曲风自有一种“大象无形”的意味。不过,对于喜爱并有志于习传这门古老技艺的人来说,古琴清微淡远的中和之音以及人与琴相携相伴,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独有其魅力。
卓然古琴工作室,榣山小院
榣山小院内景
榣山小院内景
在北京前门附近草厂八条的胡同里,门口立有一对小石狮子的院子就是青年古琴演奏家卓然的古琴工作室——“榣山小院”。据卓然介绍,“榣山”二字取自“山海经”:“榣山隔云汉之外,耳边风动而琴鸣,不闻窗外风雨晴晦,止于心间。”
现年29岁的卓然习琴已有二十余载。因父亲教习古筝,自幼在琴房耳濡目染,他4岁时便“无师自通”,在不需对照乐谱的情况下可以完整演奏出古筝名曲《渔舟唱晚》;6岁时已弹完《汉江韵》,这相当于古筝十级的曲子。
“我父亲是教授古筝的,但他在年轻时曾经很迷恋古琴。”卓然说道。卓然父亲卓超曾于年少时无意中听到古琴的声音,自此产生兴趣,于是开始利用那个年代有限的信息和途径,查找资料、翻看书籍,在获悉“虞山吴派”吴景略先生的通信地址后,去信表达了自己对古琴的向往和习练之心。吴景略先生是近现代著名的古琴大师。其演奏特点清丽飘逸、灵巧多变,既有柔美如歌的抒情,又有跌宕奇妙的转折。他的古琴艺术造诣深湛,在古琴领域里,被称为“虞山吴派”、“琴坛一代宗师”。
吴景略
吴文光先生录制的古琴演奏曲磁带(1982年版)
吴景略先生在收到卓然父亲的信后,给他回了信。信中,一来感谢年轻人对古琴艺术的喜爱;二来也鼓励他,希望他能把古琴学好,未来在家乡的土地上传播古琴文化,让更多的人能够听到欣赏到古琴的声音。为了鼓励卓然的父亲,吴景略先生在回信中还随附邮寄了一盘由吴文光先生录制的古琴演奏曲磁带(1982年版)和两本古琴曲集。由于家乡所处地域偏远加之当时的人们对古琴艺术的认知所限,这些素材没有帮助卓然父亲踏上赴京求学的道路,却在日后冥冥中成为卓然推开古琴大门的钥匙。
卓然与恩师赵家珍教授在武汉琴台音乐厅演奏双古琴重奏“流水”
艺术中国(以下简写为Q):中国传统艺术和技艺讲究派系、师承,你在小小年纪就走上了学习古琴的道路,当时为什么会喜欢上古琴,经历了哪些师承?
卓然:6岁时,在日本留学的姐姐回国送给我一台随身听,出于对从未见过的新鲜事物的好奇,我在找磁带试听的时候发现了一盘古琴磁带,就是当年吴景略先生寄给我父亲的那盘由吴文光先生录制演奏的古琴磁带。那是我跟古琴最初的缘分之门,磁带的第一首曲子就是古琴名曲“潇湘水云”。记得那天晚上我趴在被窝里反反复复听了许多遍,当时的随身听不像我们现在在手机或app上播放音乐,可以单曲循环,一曲播完,我要手动倒带才能重新再听一遍。
卓然演奏古琴名曲“潇湘水云”
在这个奇妙的夜晚过后,我发现我对随身听的兴趣没有对古琴大,于是我就对父亲说想学古琴,想学《潇湘水云》。也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其实《潇湘水云》已经是古琴曲中难度比较高的曲目了,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对于一个6岁的、遇事只靠三分钟热情的懵懂孩童的话,我父亲完全不予置评。后来的日子,我反复不断提及此事,父亲最后是抱着“也许他是认真的”这种态度答应让我尝试,但是要求我不要好高骛远,从基本功练起。就这样,我开始练习勾、挑这两项手指的基本功,每天练习七、八个小时,就这样坚持了三个多月。父母见到了6岁孩子的决心,便带我到沈阳音乐学院,在那里我见到了我的启蒙老师顾泽长先生。跟随顾泽长先生学习了三、四年时间之后,我在一次全国性的古琴演奏比赛中得到金奖,在顾老师的建议下,走上专业的学艺之路,后来拜入赵家珍教授门下,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一路学艺的经历,用一句略微有些俗气的话来形容,便是“唯有热爱可抵漫长岁月”。
从最开始的派别关系来看,我父亲当时与吴景略先生通信,吴景略先生属于“虞山派”,所以最先影响我的也是虞山派。后来到沈阳跟随顾泽长先生,他属于“泛川派”,这个派别的风格比较峻急奔放,气势宏伟,力量感很强。等我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成为赵家珍老师的学生后,因为赵家珍是吴景略先生的学生,所以我又回到虞山派这种清丽婉约,清微淡远的艺术风格,一直延续到今天。
如今.卓然古琴独奏音乐会,演奏现场
如今.卓然古琴独奏音乐会,演奏现场
如今.卓然古琴独奏音乐会,演奏现场
Q:古琴这门艺术在学习、进阶的过程中要经历哪些阶段,分别考验的是一名演奏者哪些方面的技巧?
卓然:首先,须得有过硬的基本功,这是现在的古琴教育中较为容易忽略或者说做得不足的一点。我至今感念父亲在我童年时期,为了制止我“未曾学习走路先想跑步”的求快之心,狠心让我苦练的那几个月基本功。古琴的基本功是“勾”和“挑”这两个基本的动作指法,训练过程极其枯燥乏味,但是为什么还要严格训练?就是为了保证演奏者每一次的手形可以固定下来,手指的发力点、发力方式,手指与琴弦的角度可以做到完整统一,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每一次的演奏发声音质更统一,音色更干净、准确。如果前面没有基本功的积累,随着乐曲的难度系数越来越大,指法越来越复杂,还要关注气息、呼吸、情感表达等更多因素时,演奏者便很难完成高水平的演奏。
其次,中国的音乐,尤其是古曲追求的是单线条旋律的极致完美,属于一种流线型的音乐。所以,中国的古曲都比较长,许多是独奏曲,像古琴曲可能更长,最大篇幅的一支独奏曲要20至30分钟。许多乐器如果长时间演奏,对演奏者臂力的要求会很大。但是古琴在当初设计其演奏方法时,便释放了手臂的力量。手臂一旦放松,演奏者对自己身体的感知力就会增强。随着演奏技巧的精进,演奏者对音色的把控力逐渐精准,就越能感受到一种来自身体内部的行云流水般的感受。
卓然于古琴演奏现场
卓然于古琴演奏现场
Q:对普通人和没有一定音乐鉴赏经验的人来说,较难分辨出古琴演奏者演奏水平的真实高下优劣,有哪些鉴赏的方法可以分享?
卓然:很多人艳羡舞台上的琴师在进行古琴弹奏的时候如同行云流水,飞花逐月般气定神闲,但事实上,无论任何一种乐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练习和积累是必不可少,无法省略的步骤;其次,是演奏者对音色的把控:古代琴用的是蚕丝搓出来的琴弦,今天制的古琴用的则是尼龙钢丝弦,所以,如果演奏者没有一个很好的发力方式或者触弦角度的话,很容易在抚琴时发出类似金属音的音色。所以,我们在欣赏古琴演奏时,就要仔细聆听每个琴音是不是干净,琴弦震动时的时长包括与下一个音的衔接是不是利落、高妙,这些细节都是我们在欣赏古琴演奏时可以注意的地方。
最后,古琴在我心中是最为讲求意境的乐器,然而意境这个词,过于虚无缥缈,无法用言语去具体描述,最后的感受只能用“见仁见智”去形容了。
现在,市面上许多古琴教育机构都在误导没有一定辨识能力的学习者,大家似乎形成了一种共识,认为古琴等中国古典音乐、乐器是不讲究音准的,中国古典文化艺术是没有衡量标准的。果真如此吗?我们的公众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有基本的认知和判断,任何一门乐器和音乐门类,无论中西,基本的音准、节奏必须要对。恣意潇洒是建立在基本功扎实和演奏功底深厚的基础上的,跟任性乱弹有本质区别。
《听琴图》轴局部,宋,赵佶绘,绢本设色,纵147.2厘米,横51.3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
Q:琴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地位非常崇高,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从它的形制和你的演奏经验上来说,你认为为什么它在我们的文化体系中有这样崇高的一个位置?
卓然:古琴在发明面世之初,发明者和统治阶层赋予它的文化内涵和定位就非常高深。比如说,古琴琴长约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琴头宽六寸,象征六合。琴尾四寸,象征四时。
琴最早是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承弦的硬木,称为“岳山”。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空,较大的称为“龙池”,较小的称为“凤沼”。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象征高山流水。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是“护轸”。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硬木“龙龈”,用以承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可以保护琴尾。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琴面上有十三个“琴徽”,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四年一次的闰月。徽,是泛音的标志,也是音位的重要根据。
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也表明了古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所内涵的很深厚的文化意义。
对于我来讲,古琴最吸引我、对我影响最大的方面,是它的每一首乐曲里所兼具的那种散板和跌宕并存的状态,对应着演奏者当下的每一次呼吸和每一次气息,它的音乐会给人带来一种高远广阔的空间感和自由度,这是我认为古琴最有魅力的地方。
榣山小院内景
Q:习琴多年,古琴对你个人的塑造和影响是什么?
卓然:从小时候苦练基本功,到磨炼演奏的技巧,再到从身体层面去感知古琴的演绎,现在我慢慢开始体会和追求古琴领域里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即儒家的中庸思想。古琴受儒释道的思想影响较大。比如,为什么在练习“挑”的指法动作时,要把拇指的指尖插抵在食指的侧面,那是因为如果抵的位置太靠前,古琴发出的声音会太小;抵的位置太靠后,音量又会太大,只有侧面的位置是一个最恰当的位置,因为我们只有处在中间状态的时候,才会取得一种平衡,才会打开一个可以发挥和施展的空间。
另一方面,古琴的演奏讲究留白,一个留白或气声对整体乐曲的乐感影响很大。古琴也像书法、绘画等中国传统艺术一样,讲究演奏者当下气息和身体状态的配合,时时觉察。这可能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为何具有修养人身心的功能和原因所在。
榣山小院内景
Q:“琴者,乐之统也。”古琴可被视为中国古典音乐的代表,如果从器乐的角度来看待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你认为中国的古典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相比,各有哪些特点和异同?
卓然:首先,从音乐的表达上来说,西方古典音乐偏外放,有一种“直抒胸臆”的快感,相比之下,东方音乐尤其是中国的古典音乐则相对内敛、含蓄。中国艺术讲究留白,比如中国画里有留白,古琴乐曲中也有许多琴音之间留白的空间,正是这些留白启发了人的内省和思考。
其次,中国的传统乐器和乐曲风格多为单旋律,它们可以与其它乐器配合,但更多是作为一种独奏的乐器,强调演奏者与乐器之间一种私密的关系和情感表达,一种单线条的极致完美;西方古典音乐的乐曲诸如交响乐,在创作之初就是一整套相互配合、相互衬托的音乐体系,小提琴、大提琴、中提琴、单簧管、长笛等乐器各司其职,相互协调,最终营造出一套立体化的音乐系统。
《酒道》表演视频
Q:作品《酒道》融入了大提琴、小提琴、吉他这些西洋乐器,也加入了类似说唱、吟唱的人声表现,这几种表演元素看上去差异很大,这一创意、构思表现的基础在哪里?它们是如何协调、平衡最终取得了后来的表现效果的?
卓然:《酒道》最初的灵感,源于我的古琴要为一家室内乐团的大提琴和吉他作配器。这家室内乐团一直从事先锋音乐的创作,与古琴的合作很多,他们听到《酒狂》这首古曲后感觉很好,大家就一起构思,看是不是有可能把这首古琴乐曲作一些创意和改变。
这首乐曲的改编顺序是古琴在开篇先进行一段独奏表演,大提琴、小提琴和吉他从中间找一个合适的节点切入进去,最后加入人声的吟唱。所以,《酒曲》的现场表演从头到尾是根据古琴独奏即兴演绎的,我们一共演过两场,每一场都不一样,算是一次比较现代和带有实验感的尝试。
《初无垠》剧照
Q:你在许多国际舞台和场合中都有古琴表演经历,与国际乐团也有合作,比如《初无垠》等。过去古琴的主要流传范围多是汉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如中国、日本和东南亚等,近些年它在整个国际舞台上的观感是怎样的?
卓然:《初无垠》是中国和澳大利亚、英国的几方乐团和舞团联合制作的一个大型古琴音乐舞剧,由北京当代芭蕾舞团与澳大利亚北方舞团出演,中、澳、英联合编曲,在国际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演出与反响都很成功。编曲的整个创作过程非常好,但起初我们也有担心,毕竟中西方的音乐、文化差异还是比较大的,国外的音乐人是不是能够理解古琴音乐,我们能不能融合到一起,包括在音乐构思和创作的过程中,是否能理解双方的理念和语言。但是,当我们真正开始合作创作的时候,我第一次真实地体会到,为什么人们常说音乐、艺术是没有国界的语言,是一种国际共通的语言。整个创作过程相当于一场即兴演奏和配合,国外乐团一个音符出来,我们马上可以感觉到他要表达的是什么, 会即刻用琴音给对方回应,就这样互相激发,状态非常流畅,所有的东西方乐器当时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完成了舞剧的全部音乐,英国的作曲者把整个过程录制下来回去做成了后来的电子音乐。
《初无垠》剧照
2018年墨尔本艺术节海报
这出古琴音乐舞剧的首演是在2018年的墨尔本艺术节上,后来陆续在国际上的其它艺术节演了40多场,反响都很好。因为它是以古琴为主要音乐元素的一个舞剧,在现场的时候,起初我以为来看演出的华人会很多,但其实现场的观众大部分都是外国朋友,从他们在现场的反应来看,都能很快地进入到一种状态。有时我也会思考,这些外国的观众真的能听懂古琴吗?我觉得对他们来说,对古琴音乐的欣赏可能就像我6岁时听到“潇湘水云”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古琴给人营造出来的那种时空感是许多乐器都做不到的,加上现场的立体音效,很容易给观众一种代入感,帮助他们体验到这种古老的、神秘的,来自中国的东方音乐的魅力。
卓然演奏会现场
卓然于潇水旁
Q:听古琴音乐演奏,好像很难捕捉到它的旋律在哪里?这可能和我们受流行音乐影响产生的一种听觉惯性有关,古琴的乐感需要听众自己找一个门进去,但是这个门一开始又不太好找,所以许多人觉得古琴曲大多深奥,不好理解,你有哪些建议?
卓然:不太习惯听古琴、古曲类演奏的朋友,可能刚开始确实难以找到进入古琴的入口,因为它的音太少、太慢,留白太多,让你觉得想象空间太大,不知道从哪个角度进去。其实,我们在做现场演出的时候,从舞台的舞美到灯光,从演奏者的服装、表演状态和整体的视觉风格,都是为了营造一种氛围,告诉你门在哪里,你可以从这里进入。
为什么古琴让大家觉得很难理解,是因为它在我们的文化层级中位置很高,让人觉得它是有台阶、有门槛,一般人理解不了欣赏不了的。其实当我们把心态放松下来,只是感受音乐带给你心境、思绪上的变化,这也是入口。至于进入之后,你有怎样的想象、体验、思考,有怎样的体悟和收获则是因人而异了。当然,艺术的欣赏也是分阶段和次第的,有时我们自身的阅历、学识、修养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感知、领悟到乐曲中更多的内涵和意蕴,这也是入门以后需要修炼的功夫。
卓然在国际舞台上与同道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Q:从6岁起开始接触古琴,到现在20多年,怎么看待你与琴的关系,它对你意味着什么?
卓然:有个词很俗,但是我觉得用来形容我对琴的感情以及我与古琴的关系都很准确,那就是“亦师亦友”。琴给我的感觉很像一位老师与学生的那种感觉。古琴的教学方式也是亦师亦友的,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无论是朋友之间还是亲人之间的相处模式,古琴都给我带来很多正面的影响和思考。
卓然在教授学生古琴演奏技艺
此外,在这个充满快节奏和物欲横流的现世中,如果生活能够像古琴一样,适当留白,就能给想象、浪漫、思考留出许多空间。让一切都有时间安放,在某种程度上就不会迷茫,生活如是,感情亦如是。
都说琴棋书画“四艺”可以修身养性,我觉得还是要真正地理解到位,才能起到修身养性的目的,不是说我买一把古琴,往家里一挂就修养性情了,要真正提炼出它的精神和思想,然后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
青年古琴演奏家、榣山文化创始人卓然
关于青年古琴演奏家、榣山文化创始人卓然
卓然,青年古琴演奏家,中国琴会理事,榣山文化创始人,中央音乐学院古琴专业毕业。卓然启蒙于沈阳音乐学院顾泽长教授,后师从于中央音乐学院赵家珍教授。其从六岁起习琴,二十余年中,精研虞山吴派古谱古曲奥义,独奏曲风雄浑激越,手法纯熟精准,意境深邃独到。
2009年,凭借一曲行云流水、韵味十足的《潇湘水云》,荣获 CCTV 民族器乐电视大赛银奖,此后又先后获得首届全国古琴大赛第一名、首届全国古琴网络大赛全组别第一名、第二届美国 " 华音杯 " 中国音乐国际大赛古琴金奖;曾以独立艺术家身份受邀参加“北京——华盛顿缔结友好城市35周年”活动,参加 2015 年以色列艺术节、丝路国际文化论坛、秘鲁巴西古琴专场音乐会、英国南岸艺术节、平昌冬奥会中国之家演出、新西兰亚太非遗文化交流等多场国内外音乐交流活动;2018年参与制作演出的《初无垠》古琴舞剧在墨尔本艺术节、悉尼艺术节、柏斯艺术节首演,获澳方一致好评;曾为多部热门影视剧作品如《新三国演义》、《云中歌》、《烈火如歌》等担任古琴演奏。
卓然曾任钧天坊艺术总监、钧天云和乐团团长、导演;曾随钧天云和乐团在国家大剧院、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厦门、南京等大剧院演出; 2017年策划、执导并参演“国家艺术基金项目”钧天云和古琴专场音乐会,并分别在宁波、福州、上海、昆明、重庆五座城市演出。
(采访、撰文整理/台馨遥,图片由受访人卓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