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手记4:区域之间的交流和影响》 谢明良 著
著名陶瓷史学者谢明良教授最新力作
集结作者关于陶瓷研究的最新思考和研究
从陶瓷器的器形、纹样、文化等角度出发
聚焦中国陶瓷在世界区域范围内的交流传播
探讨陶瓷背后的跨文化交流
购买《陶瓷手记4:区域之间的交流和影响》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01
双倍容量,400余页巨厚册
02
品质保证,四色艺术纸全彩印刷
色彩细腻,精致还原中国陶瓷纤毫
03
深入浅出,原来陶瓷背后有这么多有趣故事
内容简介
作为谢明良先生的“陶瓷手记”系列,本次由上海书画出版社推出最新的《陶瓷手记4》,为全球首发,集结了作者最新的研究成果,聚焦中国陶瓷在世界区域范围内的交流传播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既有对陶瓷造型、纹饰的观察,也有文化史、艺术史的讨论。抽丝剥茧,深入浅出,探秘中国陶瓷背后的区域性文化因素。
谢明良,台北市人,祖籍台南县
作者的话
《陶瓷手记4》所收拙著,大多是近三、四年来的写作,但也包括几篇增补改订的旧稿,从各文篇名可以清楚看出,古陶瓷的器形、纹样和区域之间的交流等议题仍然是笔者的兴趣所在。学者对于如何处理陶瓷史议题,因人而异,手法各有巧妙不同。个人近些年来则是偏爱札记式随笔,以及博引图像数据来诉说陶瓷的故事,好处是有利于铺陈壮阔的历史舞台。无论如何,笔者勉力以素朴的观察和叙述试着呈现陶瓷史的诸面向。
专家推荐
李军 艺术史家,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
谢明良先生鄙人素所仰慕,他的大著几乎每篇必读,受益良多。如本书《“球纹”流转》一文,以高丽和宋代为起点,对于著名纹饰“球纹”在东亚的传播,以及它的前世(从埃及、希腊罗马、波斯、粟特到中国)和今生(明清时代再次向西方的逆向反哺),即世界范围内贯穿以上三个时代的跨文化“流转”过程,做了一次令人叹为观止的华丽预演。
刘朝晖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
历经几代学人的不懈努力,中国陶瓷史的学术框架业已确立。随着现代学术的日新月异,陶瓷史的研究深度和新的面向如何去进一步拓展,成为陶瓷史家面临的新挑战。谢明良教授的陶瓷史研究,精深、厚实、宽广,无疑会给我们以启发。
王屹峰 浙江省博物馆研究员
徜徉山林猿鸟间而后笔耕不辍,胸怀东西而又可视微知著,尤喜流俗不顾却屡获创建,但凡做学问者若能得其一便属不易,谢明良先生研究古陶瓷,兼而有之。
目录
第一章 器形篇
壮罐的故事
再谈唐代铅釉陶枕
《瓯香谱》青瓷瓶及其他
记清宫传世的一件南宋官窑青瓷酒盏
凤尾瓶的故事
第二章 纹样篇
“球纹”流转——从高丽青瓷和宋代的球纹谈起
17世纪赤壁赋图青花瓷碗——从台湾出土例谈起
关于“龙牙蕙草”
第三章 外销瓷篇
“碎器”及其他——17至18世纪欧洲人的中国陶瓷想象
关于金珐琅靶碗
第四章 朝鲜半岛陶瓷篇
高丽青瓷纹样和造型的省思——从“原型”“祖型”的角度
朝鲜时代陶瓷杂识
第五章 杂记
关于“河滨遗范”
陶瓷史上的金属衬片修补术——从一件以铁片修补的排湾人古陶壶谈起
《人类学玻璃版影像选辑·中国明器部分》补正
各章注释
图版出处
后记
精彩书摘
在中国古代,既曾将无瑕陶器的制成归功于至德圣人,而制作陶器的陶钧(辘轳)有时也被赋予了实际功能之外的其他意涵。中国大约是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出现了用来修整陶器的慢轮,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如龙山文化陶器就已采用快轮拉坯成型。就是因为以陶钧拉坯,制器者可随心所欲决定器之大小高矮,所以也是王者治理天下之喻,如《史记·邹阳传》:“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独化于陶钧之上。”《集解》:“汉书音义曰,陶家下圆转者为钧,以其能制器为大小,比之于天。”把家国万物视为一个大的辘轳(大钧)。颜师古注《汉书·邹阳传》说得更为具体:“陶家名转者为钧,盖取周回调钧耳,言圣王制驭天下,亦犹陶者转钧。”而原指陶人作陶的“陶甄”,也成了圣王治理天下之喻,如《晋书·乐志》:“弘济王忧,陶甄万方。”前已提及,对舜陶河滨之德与天命象征意涵运作至深的乾隆皇帝,也把陶钧视为他所统领的天下。如乾隆二十二年(1757)御制《咏龙泉盘子》提到由侍卫哈青阿进呈的该宋代龙泉窑盘乃是发掘出土自吐鲁番,因此“今远人内面,入我陶钧,袭而藏之,用示柔远”,真的是全身充满政治细胞的帝王。
——节选自《关于“河滨遗范”》一文
《陶瓷手记4:区域之间的交流和影响》
购买《陶瓷手记4:区域之间的交流和影响》请扫描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