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穿孔”雕塑之母——芭芭拉·赫普沃斯

“穿孔”雕塑之母——芭芭拉·赫普沃斯

时间: 2020-09-24 14:30:32 | 来源: 艺术中国


芭芭拉•赫普沃斯《有孔的造型》 1932年 石膏

对于亨利·摩尔这位现代主义雕塑大师,大家耳熟能详了。芭芭拉•赫普沃斯与亨利·摩尔早年就是好友,两人在上世纪30年代一同引领了欧洲抽象雕塑的发展。实际上,在这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中,突出的“穿孔”特征是由赫普沃斯首先创作出来的。

芭芭拉•赫普沃斯(1903-1975年)是英国著名的现代主义艺术家和雕塑家。她所创作的雕塑作品极具吸引力,她的作品介于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充满了想象力和对于自然与生命的表现力。

1932年,她创作的《有孔的造型》(原作毁于1944年)正是“穿孔”的代表作,这件作品所构筑的抽象空间,也成为了她在之后创作中最为重要的一大特征。这件作品同样是赫普沃斯艺术风格形成的第一个里程碑。

芭芭拉•赫普沃斯《穿孔的半球II》 1937-1938,石,泰特美术馆

《三种形式》大理石,1935年,泰特美术馆

赫普沃斯在青年时期创作了一系列小尺寸的作品如《两种形式》、《三种形式》等。在早期,她探索了包括不同形状的相似物体的穿插摆放,不规则球体和方体的穿孔,金属和木材的材料性质,线造型在物体中的作用。

赫普沃斯不断探索空间的开放和封闭,空气的透明和遮蔽,光线和形体的变化,实体形状和虚体空间等各种方面的关系,并做了大量的创作和实验。这一时期的作品有很强的几何风格,但是看起来并不是坚硬或者机械化与工业化的,而是很强的有机感和生命气息。这些圆圆的,光滑的“蛋”,与布朗库西的作品一样完满纯粹,而又闪闪发光。这些大量的实验与探索,体现出了她对于空间变化的兴趣和思考,为她今后的大型雕塑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亨利·摩尔 《垂卧的母亲与婴儿》铸铜, 1983年,英国伦敦邱园

《母与子》石膏,1934年,泰特美术馆

有一段时期,赫普沃斯与亨利•摩尔的创作体系非常接近,例如两人的创作中都有“母与子”的主题。相比于摩尔的《垂卧的母亲与婴儿》突出的包围感和深厚的虚实空间,赫普沃斯的《母与子》则更加饱满与阳光。从形态上来说,亨利•摩尔注重物体内部空间形态的变化,赫普沃斯则更加注重外形的活跃和互动,显得更加的轻快并富有趣味性。

《波》线、榆木,1946年,泰特美术馆

赫普沃斯尝试在雕塑中加入琴弦,这一元素丰富了她的创作,并使得让她的作品有了新的面貌。从造型上来看,这一大跨度的变化让她的雕塑作品与亨利•摩尔的雕塑逐渐差别开来。

1946年,赫普沃斯创作了作品《波》,完满厚重的外形合围在一起,线性元素的运用让作品变得轻盈紧凑,让人联想到岩石、水流和乐器。与单纯的穿孔不同,孔洞的周围是实体,虽然有空间的讨论,但是不够自由,赫普沃斯的创造则打破了孔洞的方向,使之成为自由的,开放的空间。当通过线元素围合时,封闭的感觉更加自然,并且有极强的力度。

赫普沃斯本人曾谈到:“细绳是我所感到的自己与大海、风或山丘之间的拉力。”于是,在开放和封闭中寻找力量的平衡点变得尤为重要。整件作品气韵生动,与东方的假山水审美情趣不谋而合。

 《景观图》青铜,1960年,埃克塞特大学;华盛顿特区的赫希霍恩博物馆和雕塑花园;保罗•盖蒂博物馆,洛杉矶;圣地亚哥艺术博物馆,圣地亚哥

五十年代之后,赫普沃斯独有的雕塑语言趋于成熟,这一时期她开始运用青铜等金属材料制作大型户外雕塑,作品中的空间变幻更加丰富,虚实之间带有高强度的力量感。此时,孔洞的痕迹鲜少再出现在她的作品中,或者说孔洞所代表的虚空间不断扩张,最终压过了实体,显得像几条“带子”一样缠绕在了一起,使得作品更加灵动。在弧面围合所形成的复杂空间中,可以感到她一直致力于研究和探讨空间问题。作品在多个角度形成的差别出人意料,丰富而又不杂乱。尤其是线性元素的运用,更加炉火纯青,显示出非常强大的力量和弹性。

《翼形图》铝制,带钢棒,1962,伦敦牛津街约翰•刘易斯大厦


《椭圆形》青铜色,1963年,香港仔美术馆;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富兰克林•D•墨菲雕塑花园;惠灵顿新西兰蒂帕帕汤加雷瓦博物馆

《弦形图(卷发)》(第I版),带琴弦的黄铜,1956年,私人收藏

到了六十年代,赫普沃斯的创作方向开始从“曲线和曲面”转向了“直线和方形”。如果说她之前的雕塑作品是流水,那么之后的作品就趋向于山石,她的雕塑更加自然化。在这一时期,她很喜欢把自己的雕塑置于自然空间中,让它们与自然融为一体。

她对自然形态的挖掘和变形更加直截了当,不再去一丝不苟得去打磨光滑,而是棱角分明,这个特征的转变是非常值得注意的,绝对的直线是不存在于大自然的,而是存在于人类意识中的。结合她的雕塑名字来看(《与魔法石头的对话》),她似乎在说明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某种关联。作品所显示出的人为痕迹更加直接,但与环境融合得更加完美。显著的变化是她开始进行作品元素的堆砌和成组安置,底座和作品的界限开始模糊。

《与魔石的对话》1973年,青铜,三一大学,德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

《四平方》1966年,青铜,剑桥丘吉尔学院(菲茨威廉博物馆所有);帕萨迪纳诺顿西蒙博物馆

总体来说,芭芭拉•赫普沃斯的创作道路和作品是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为当代雕塑艺术引出了一条非常好的发展路径。正如她所言:“当代的构成作品并非因为缺少戏剧性或者宗教情感而失败。之所以能感动我们的内心,是因为当代的构成作品代表着艺术家的整体经验和幻想,这是艺术家的全部情感,同时也是构成观念的绝对信仰。”(文/张嘉伟)

参考文献:

[1]胡晓岚. 芭芭拉•赫普沃斯:创造源于自然的异度空间[J]. 世界美术,2012,(04):79-84.

[2]艾伦•伯尼斯,木木夕. 芭芭拉•赫普沃斯的生活与工作[J]. 雕塑,2010,(05):84-87.

[3]西方当代雕塑 (英)考西(Causey,A.)著;易英 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4]詹森艺术史(美)H.W.詹森 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9月第1版。

“穿孔”雕塑之母——芭芭拉·赫普沃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