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人间烟火味,最是抚人心:看古画里的市井繁华

人间烟火味,最是抚人心:看古画里的市井繁华

时间: 2020-06-10 09:38:08 | 来源: 艺术中国

仇英,仿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局部),明代,绢本设色,1007×28.5cm

文/孔霞莉

近来,“地摊经济”着实成为热词,并引发讨论。回顾历史,夏商时期,商品贸易就已出现,宋代时期市坊最为繁荣,至明清时仍旧发达。其实在中国传统绘画里,有不少作品描绘了市井商贩摆摊贸易的场景,仔细读来,颇为有趣。不仅可以了解到画作所在时代的风俗人情,同时看到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与浓浓的世间情味,所谓“最是人间烟火气,抚平世俗凡人心”。下面跟随我们体味一下画中的市井商贸世界吧。

怎么摆摊?

由于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宋代以前,地摊经济尚不发达,即使在繁华的唐长安城也有着严格的坊市制度,夜间实行宵禁政策,而市内商家也必须按商品种类区分、排列在规定地点,因此摆摊这种没有固定场所的经营模式,就难以大量存在。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宋代,绢本设色,528.7×24.8cm

直到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才迎来了高峰。统治者打破了以往的坊市制度,城内城外均可开设商店,取消宵禁,早市夜市轮番开场。又因宋代艺术兴盛,众多画家记录了市场繁盛之景。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卷》,其描绘宋代市井丰富生活,茶馆、酒店、摆摊算卦、肉铺等应有尽有,人群熙熙攘攘,人声鼎沸,真可谓“百货一条街”。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宋代,绢本设色,528.7×24.8cm

既是摆摊营生,自然需要选一个好位置。宋代汴京郊外的虹桥上,是一个热闹的河市。两艘大船已靠岸,人们正将货物一袋袋扛下,此处尽是餐馆、茶舍,以供伙计歇脚饱腹。因此在汴河码头摆摊就十分符合逻辑了。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宋代,绢本设色,528.7×24.8cm

此外,不论是固定商摊,还是货郎挑担移动位置,都离不开“沿街叫卖”。离开码头入街往前走,只见一家店门前摆放着几笼屉馒头,店主正手持馒头向经过的挑夫兜揽生意。

摆摊若是摆错了地方,又不懂得“推销”之道,则就落得与下图一样的“下场”。此版本的《清明上河图》是明代仇英所绘,是其根据明代市井风俗创作而成,设色青绿。此地人烟稀疏,周围人群匆匆忙忙赶驴、挑担进城,此二人摆摊于此,看着从自己面前匆匆而过的人群,面露迷茫之色,怕是揽不来多大的生意!

仇英,南都繁会景物图卷(局部),明代,绢本设色,355×44cm

而聪明的商人从不会干等,他们在自家店铺跟前会打上“广告语”。被誉为“南京本土《清明上河图》”的《南都繁会景物图卷》也描绘了明代晚期秦淮河边的盛景。画中有猪行、羊行、牛行、粮油谷行等,又有“京式靴鞋店”、“川广杂货”、“万源号通商银铺”等宣传标语,显示出商家的别出心裁。各类店铺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热闹非凡。

佚名,宪宗元宵行乐图,明代,绢本设色,690×36.7cm

开放的街道各类商家纷纷摆摊,贩卖着自己的营生,这类商铺一般不可移动,但我们还必须要关注到“货郎”的流动贩卖形式。这种方式不仅让平时很少接触到热闹市场的妇女、儿童看到许多新奇玩意儿,还为城市增添了不少烟火气息。

丁观鹏,太平春市图卷,清代,绢本设色,160×80cm

而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等重大民俗节日之时,这类商贩的出没就更加频繁。丁观鹏的《太平春市图卷》描绘了新春时节乡村欢庆之景,货郎挑着果品、鸟鱼、爆竹等,还有耍猴、算命等商摊。

苏汉臣,货郎图,宋代,绢本设色,39×36.2cm

货郎挑着自己的百货、商品叫卖时,最喜悦的往往是孩童。苏汉臣为北宋宣和画院待诏,擅长描绘婴儿嬉戏之景与货郎担。在他的笔下,货郎仿佛是一个移动的购物车,他们或两肩挑担,或身背货筐,或双人推车,而其担子上方则有遮阳伞,方便实用。

摆什么摊?

除了一些酒店、茶舍等固定商位以外,古人可以在市坊内挑选人流量大的市中心摆摊,也可以自己挑着担子走街串巷。而在有了商摊空间的条件下,我们再来看一下古人的摊子都卖些什么。

苏汉臣,货郎图轴,宋代,绢本设色,159.2×97cm

卖儿童玩具。货郎身着鲜艳服装,随货郎而移动的“购物车”中装载着拨浪鼓、香囊、面具、花纸、糖人等儿童喜爱的小玩具,加上货郎的能说会道,给孩子们带来欢乐,反映了生活的小情趣。而计盛笔下的货郎身旁摆放着大货架,兜售许多可爱的鹦鹉等鸟儿宠物,小朋友坐在地上逗弄着刚买下的“玩具”,天真烂漫。货郎的出现使孩子们的童年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又充满童趣。

计盛,货郎图轴,明代,绢本设色,191.5×99cm

卖文玩字画。宋代与明代都是艺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这也促进了艺术市场的兴盛。仇英版本的《清明上河图》中多有表现售卖文玩、字画、器物的店铺,还有坐在街上摆摊的,摊位均陈列着古器物,买者与店家共同欣赏字画、古籍,似乎是一边欣赏,一边商讨价格。买回家的字画还得去专业的装裱店进行装裱一番,以此提升价格,于是市场中也有“精裱诗画”的店铺出现,而精通于此的手艺人也能够以此为生。由此说明在百货发达的市场中,文化产品也是人们的一种精神需求,同时古书字画的流通与传播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兴起。

卖日用百货。古时的日用物品如金银首饰、漆器、酒具等,基本上都是古人亲手制作而成,而非今天的批量生产。他们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摆摊卖手艺,在明本的《清明上河图》中绘制着锻造金银首饰、打造锡器、成衣、雨具、酒器、乐器、扇铺还有养殖鲜花售卖的各类店铺。

若是没有什么手艺,但是会说书、唱戏也是一种生存之道,照样可以摆起引人注目的商摊。站在高高的舞台上,脚下环绕熙熙攘攘的听者,别提多兴奋了!

从流传至今的古书画中,我们可以发现,描绘市场商铺的画作大多是宋代、明代与清代。地摊经济的发达与之所处时代的高度发展是离不开的,而这三个时代的艺术家们也被这热闹的气氛感染,使这些场景被真实地记录了下来。不论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衣食住行,还是高端精神产品——古玩器物,都尽在热热闹闹的“地摊经济”中,这是时代的记录,也是生活的记录。

人间烟火味,最是抚人心:细读古画里的市井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