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酷妈艺术家们:成为母亲后,是怎么创作的?

酷妈艺术家们:成为母亲后,是怎么创作的?

时间: 2020-05-10 07:37:06 | 来源: 艺术中国

文/程彦彬

忙忙碌碌絮絮叨叨,

成天在锅碗瓢盆间打转,

提起“母亲”,

这是不是大多数人脑海里的形象?

但是有这样一群女性, 

她们不愿意被这个身份所束缚和定义,

而是用自己的艺术拥抱和呈现作为母亲的真实状态,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 

让我们走近这些酷妈艺术家了解她们的生活和创作——

艺术家尹锡男(Yun Suknam)

尹锡男:没有人,能定义我的人生

40岁的时候,尹锡男(Yun Suknam)才意识到自己想做一个艺术家。这个此前一直兢兢业业的韩国家庭主妇先是尝试了书法和绘画,觉得不太对自己的胃口,于是二话没说,就跑到纽约学习艺术去了。


Mother I _ 19 years old,1993

在创作手法上,尹锡男不喜欢循规蹈矩。然而在选择题材的时候,她却始终如一:“母亲”的主题,几乎贯穿了她的作品。在1993年,她的个展“母亲之眼”首次在首尔展出,获得了一阵不小的反响。


Mother II _ daughters & Sons,1993

画面中的女性的灵感来源,正是尹锡男的妈妈。这位传统的韩国女性抚育了6个孩子,从19岁便开始了母亲生涯。尹锡男尝试将韩国的传统木板画与现代装饰画相结合,通过描绘自己母亲的一生,表达出对东亚儒家文化中女性刻板印象的批判性反思。


Mother III _Lady,1993

传统社会中的女性,似乎总是被迫“成为一名母亲”。在被家庭和婚姻束缚的背后,掩藏的是更深刻的社会心态问题。尹锡男认为,来自社会的默认陈规,从童年起就剥夺了女性选择的权利,也剥夺了她们认识真正自我的机会。


Mother V - sake for the family,1993

于是在《粉色房间》中,尹锡男将性别意味强烈的粉色作为批判对象,尖角和棱柱,碾碎了粉色象征的甜美、乖巧、温顺,体现出令人不安的攻击性。


Pink Room series

作为深刻洞察女性现状并大声呐喊的艺术家,尹锡男在国际和国内均获得了极高的认可。1995年她的装置作品“母亲的故事”在维也纳双年展上展出;第二年,她成为第一个获得李仲燮艺术奖的女性艺术家。1997年,她创办了女性杂志“If”,也成为了首尔国际女性电影艺术节的创始人之一。


Pink Room V

在选择踏上这条路之前,尹锡男从未料到过自己的人生会拥有如此丰富的可能性。她28岁结婚,和婆婆住在同一个屋檐下。除了一日三餐,她还要操持大大小小的家庭事务,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使她喘不过气来。

Pink Sofa

“我看着镜子里的自己,觉得很虚假,”她说,“我想要回我的人生。”

值得庆幸的是,她做到了。这位现年81岁的艺术家,去年才完成了她的最新作品系列:“朋友的画像”。与她年纪相仿的女性朋友们,展现出的生活侧面令人动容:褪下“母亲”、“妻子”等身份标签后,她们呈现出了属于自己真正的光彩。

《朋友的肖像》系列

这正是尹锡男一直想要表达的东西:一个“成为母亲的女性”,绝不仅仅只是一个“母亲”。

艺术家伦卡·克莱顿(Lenka Clayton)

伦卡·克莱顿:带娃不易,且行且珍惜

与尹锡男不同,伦卡·克莱顿(Lenka Clayton)在生育孩子之前,就已经是职业艺术家了。她本科毕业自赫赫有名的中央圣马丁学院的艺术专业,之后到英国国家电影电视学院拿了个纪录片导演的硕士学位。

《63个从儿子嘴里掏出来的东西》

她喜欢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材料进行创作:地图、信件、衣服、石头,甚至是在刚出生没多久的儿子嘴里掏出来的东西——她还因此办了个展,广受好评。

《63个从儿子嘴里掏出来的东西》

硬币、烟头、粉笔、纽扣……看到这些东西,妈妈们总能发出会心的笑声。对于伦卡来说,做母亲并不比做艺术来得轻松。抚养孩子的酸甜苦辣,在一年又一年的时光里,逐渐变得深刻起来。

《63个从儿子嘴里掏出来的东西》

《63个从儿子嘴里掏出来的东西》这个单项作品,之后被囊括在伦卡·克莱顿的艺术项目《艺术家母亲的居所》(Artist Residency in Motherhood)里。她为这个项目中的作品都起了直白而趣味的名字,比如:

比如视频集《我和儿子所能保持的距离》(The Distance I Can Be From My Son)

这个艺术项目颠覆了公众对于艺术家的浪漫想象。同时以诙谐的具象化手法,将母亲的生活塑造成一项有价值的工作,而不是无休止的无形劳动。


《家里所有的剪刀都变得更安全了》(All Scissors in the House Made Safe)

在谈到这个项目的时候,伦卡说:“我相信《艺术家母亲的居所》和其他将‘为人父母’表现得正常而有创造力的艺术作品,对于那种性别歧视色彩浓重,且持续冒出的说法’女人需要在家庭和艺术中二选一’,起到了反抗的作用。”


《隔壁的月亮》(MOONS FROM NEXT DOOR)

除了坚信艺术和为人之母可以兼得之外,伦卡还聚焦普通女性,致力于让更多人了解一个母亲真正的生活。


作品《母亲节》

在2013年,她的最新的艺术项目“母亲节”展出。在这个作品中,人们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100位母亲记录下的她们的一天24小时。

作品《母亲节》中,两位母亲的一天24小时

在她们之中,有单亲母亲,有已婚母亲;有全职工作的母亲,也有全职的家庭主妇。既记录下母亲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刻,也包括了她们获得的片刻独处时光,完整、私密且真诚。在2013年,克莱顿在褪色的建筑用纸上打印出他们的回答,并在匹兹堡艺术中心现场朗读了这些信件。

艺术家伦卡自己一天24小时的故事

伦卡自己的故事也在其中。她选择记录下的,是2012年11月9日这一天:

“清晨6点58分,大儿子弹着我的脸让我醒来,让我帮他在手机上下载《愤怒的小鸟》。

在公寓里忙来忙去跑了90分钟;把两个孩子都打扮好,准备好,吃好&喂好早餐,帮两个娃准备好午饭,洗脸化妆,冲大儿子吼了多次让他刷牙,穿鞋,上洗手间,等等等等。和丈夫谈了钱的事,打了个电话,安排了3个今天要开的会议。

开车把大孩子送到学校(迟了一个半钟),再把小的带到托儿所(早了一个半钟)。

小孩睡着的时候在停车场里坐了25分钟,在手机上读邮件,考虑接下来的项目怎么办。”

看完只想感叹一句:带孩子,真是太不容易了!

艺术家米卡·安其拉(Mica Angela)与女儿麦拉在共同创作

米卡·安其拉:上阵母女兵,干啥啥都行

在2013年的时候,美国职业插画师米卡·安其拉(Mica Angela)在自己的博客上发布了一组图片,引来了一波疯狂转发:画面中的上半截是精心绘制的卡通头像,下半部分则是古怪而稚拙的动物身体,一看就不像是出于同一人之手。

的确,这些画作,都是米卡和自己年仅4岁的女儿麦拉合作的。而米卡坦言,这一切的发生其实是个意外:

一天,米卡买了个新的速写本。她刚在上面画了个头像,麦拉就咚咚咚地跑了过来问自己能不能在上面画画。米卡不想让她用自己的速写本,但是遭到了女儿的反对。麦拉用平时米卡教育她的话,一本正经地说道:”你不懂得分享的话,我们就得把它扔掉。”

又好笑又无奈,米卡告诉麦拉,自己还要完成刚刚画的头像的身体。没料到麦拉兴奋地说:“让我来!”

没过多久,麦拉就画好了。米卡本想把那一页作废,但是麦拉的成果让她小小地惊奇了一下——她在这个头像下面,画了个恐龙的身体。

麦拉正在创作

米卡觉得这样的搭配十分有趣,于是找出其它未完成的头像给麦拉进行创作,出来的成果,让母女俩感觉都很满意。

这渐渐变成了一种习惯。每天早晨,麦拉都会跳到米卡的床上问,“今天有没有头给我画?”于是米卡每天晚上都会花时间为麦拉画头像。在麦拉完成之后,米拉还会再根据女儿的创作加上背景和高光,两人也因此建立了一种更加亲密的关系。

米卡有时候会给麦拉提建议,但是假如不顺自己的心意,麦拉总是会忽略掉它们。在一开始,有一点点完美主义的米卡总是会纠结于麦拉的“瞎闹”,但是最后她不得不承认,她的惊人想象力总像魔法一样,会给这些作品造成独特的效果。

有一次,麦拉拿着红色的马克笔,涂满了画面的中央。米卡很不理解她在做什么,麦拉告诉她:

“这是个蝶蛹,她是毛毛虫,一旦钻出去就会变成蝴蝶。”

“她从来没怀疑过自己的直觉,”米卡说,“她从没动摇过。她很坚定,也很自信自己绝对能让我的插画变得更好……问题是,她的确做到了。”

在米卡看来,亲子关系并不是一种单方面哺育与被哺育的等级关系,而是一种双向的情感建立和沟通:在这个平等合作的过程中,她帮女儿稳固了自己的自信,而女儿也教会了她凡事放轻松——这个热情奔放的小女孩,像一道光点亮了米卡的生活,也平衡了她的安静和内向。

也正因为此,米卡始终鼓励和尊重女儿的艺术创作。她说:“在看着她的时候,我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为她拥有与我一样的,对于艺术的冲动,但是是以她自己的方式。”

米卡爱女儿,也爱艺术。对她而言,没有什么,能比这两者相遇更让她感到幸福。

谁规定母亲就必须要围着锅台转?

看这三位成为母亲的艺术家,人生大相径庭但拥有同样的精彩,希望每个女性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都能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

注:本文为艺术中国(http://art.china.cn/)版权作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酷妈艺术家们:成为母亲后,是怎么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