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身在“地狱” 心向光明——罗丹的《地狱之门》

身在“地狱” 心向光明——罗丹的《地狱之门》

时间: 2020-04-17 20:46:04 | 来源: 艺术中国

罗丹 《地狱之门》 苏黎世市立美术馆 铸造于1947年

第一次看到罗丹(1840 -1917)的《地狱之门》是三年前在瑞士苏黎世的美术馆里。

在看完展厅走到花园里时,我和它不期而遇。

那扇黑色的门孤孤单单得竖立在户外,周围没有围墙也没有建筑去承载它。

我欣喜得快步走向它,面对这扇巨大的青铜门,感受到了心灵的震荡。

苏黎世街景

正午的阳光直射在上面,把大多数细节都隐藏在了黑暗里,让人捉摸不透。

它就像一个巨大的黑洞,好似为了净化世界,要把所有世界的黑暗与不幸都吸附进去一样。

 

米开朗基罗 《哀悼基督》

这是罗丹创作了一生的作品,一生也未曾完成。是不是很像我们在上一篇文章里提到的,米开朗基罗的《哀悼基督》呢?(《把悲伤刻进哀悼里——米开朗基罗的四件《哀悼基督》传送门)

或许在艺术家的世界里,作品永远也不会有完成的那一天。

由阿列克西•鲁迪埃(Alexis Rudier)铸铁厂于1904年铸造,并于1922年送至罗丹博物馆

在40岁的以前,罗丹可能并不会预料到,自己也将会创作一件耗费了一生的雕塑。

1880年,他接到了一个为法国工艺美术馆制作青铜之门的委托。但事实上这个美术馆没有建立起来。

基布尔提《天堂之门》 15世纪 青铜镀金 佛罗伦萨大教堂美术馆

那时的罗丹首先想到的就是基布尔提为佛罗伦萨大教堂洗礼堂创作的“黄金大门”《天堂之门》吧。

如今在洗礼堂外的《天堂之门》是复制品,真正的那件基布尔提的创作被保存在了佛罗伦萨大教堂的美术馆中,一定不要错过。

罗丹《地狱之门》(初稿模型)1880年 蜡  高23.3cm,宽15.5 cm, 宽2cm 罗丹博物馆

所以在《地狱之门》的初稿中,罗丹蜡制作的模型上还有《天堂之门》的影子。

在这一版本中,罗丹根据《天堂之门》将作品的大门分成了十个部分,每扇门上竖着依次排列分别有五个部分。

但可以看到,在这件初稿中还没有任何的细节,只有外边框和内部的部分划分。

罗丹 《地狱之门》(第二稿模型)橡皮泥 1880年高16.5cm,宽13.5 cm, 宽2.6cm 罗丹博物馆

《地狱之门》第二个版本的模型上,罗丹用橡皮泥捏塑出了大致的构图。密密麻麻的小人在几厘米的空间里堆叠着,可以看出此时罗丹已经开始思考《地狱之门》中局部的具体内容。

罗丹 《地狱之门》(第三个模型)石膏 1881年 高111.5cm,宽75cm,宽30cm 罗丹博物馆

经过一年的思索,罗丹的第三版小稿已经颇具雏形,其中已经隐约能够看到罗丹在门楣部分已经安置了思想者的初稿。

 

罗丹 《地狱之门》 1880—1917年 石膏 巴黎奥赛美术馆 高520cm

罗丹《地狱之门》的灵感来源于但丁的《神曲三部曲》中的《地狱篇》。

其中的第三首为《地狱之门》:

由此,进入永恒的痛苦之城。
       由此,进入永世的凄苦之地。
由此,进入万劫不复之所。
...
这三位一体把我塑造出内来。
...
我万古不朽,与世长存。
进入此地之人,且放弃一切希望。

罗丹 《三个影子》1880-90 年(铸造1926-28年) 罗丹博物馆

在大门的最上面立着的《三个影子》即是三位一体,三个男子的裸体很像是复制黏贴,但仔细看每一个个体头部的角度以及动作又有细微的差别。他们都低着头,一只脚直立一只脚弯曲,一只手伸向前方交握在一起。最左边的是亚当,另外两个是亚当的影子。颇有点“花间一壶酒,对影成三人”的感觉。亚当是人类之父,也开启了人类的原罪。这一形象也指向地狱篇中的一句话“进入此地之人,且放弃一切希望。”

《地狱之门》门楣处的《思想者》

罗丹 《思想者》1902-1904年 青铜 罗丹博物馆

在门楣部分,罗丹雕刻的是《思想者》,后来成为了一件独立的雕塑作品。在《地狱之门》上,有人说罗丹雕刻的是但丁,他正在聚精会神的看着《地狱篇》中他所创作出来的角色们。那是不是也有可能这件雕塑也是罗丹对于自己的塑像呢?他像是创世之神一般,居高临下的看着自己所塑造的每一个人物。也或许罗丹正在看着自己的作品沉思冥想怎样的构图才更合适。也有一种说法说这个形象是亚当,正在看着因为自己的原罪而身处苦难地狱的人类。

《地狱之门》上《吻》的雏形

罗丹《吻》1901-04年 大理石 罗丹博物馆

《吻》局部

罗丹 《吻》 1887年 陶 罗丹博物馆

在门的下半部分,可以找到《吻》的雏形。罗丹以但丁《神曲》地狱篇第五首《淫欲者》中的故事主角保罗与弗朗西斯卡为表现对象。他们因一起阅读作家加列奥托的书而坠入爱河,在接吻时被弗朗西斯卡的丈夫保罗的哥哥乔万尼发现了他们偷情而杀死,从此游荡在地狱之中。而罗丹在雕塑作品中并没有去表现这一故事中悲剧性的一面,而是塑造了两个相互依偎着亲吻的恋人,幸福而又甜蜜。虽然这一吻终将把他们拖入死亡的深渊,但他们依然沉醉于彼此的欲望,沦陷在爱恋之中。(《艺术中那些治愈人心之物——爱之篇》传送门)

《地狱之门》局部

一个个从地狱中来,或是想要脱离地狱的人们,以门为界限挣扎着,翻滚着,似乎这扇门分割着两个世界。200多个人物形象,也可以看出受到了米开朗基罗西斯廷教堂祭坛画《最后的审判》的影响。

 

《地狱之门》局部

从1880年到他去世的那一年1917年,经过整整37年,地狱之门仍未完成,但上面汇聚了罗丹后半生的所有心血与创作。遗憾的是,直到去世,罗丹也没有看到《青铜之门》的铸铜版本。

罗丹世间的苦难似乎都塑造在了这扇门上。这里有背叛、有欺骗、有惩罚、有挣扎,也有愉悦、有永恒的爱与陪伴,人世的爱恨情仇与酸甜苦辣都在这儿了。这里有我们每一个人,也有人生百态。但在门旁边,花开了,有微风吹来清凉的气息。身在“地狱”,也可心向光明。无论我们身处的世界遭遇了什么样的苦难,一切终将过去。(文/孟孟)

《地狱之门》局部

身在“地狱” 心向光明——罗丹的《地狱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