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百年沧桑·共创辉煌——论中国“泥人张”彩塑艺术

百年沧桑·共创辉煌——论中国“泥人张”彩塑艺术

时间: 2019-12-11 22:58:41 | 来源: 艺术中国

编者按

本篇论文创新点分为三部分:一、首次将天津、北京、澳门等“泥人张”统称为:中国“泥人张”,与时俱进超越地域性,使“泥人张”彩塑艺术在概念上置根国土面向世界;二、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及科学分析的方法,并经与艺术家或直系家属多次商研,对多名现代著名彩塑艺术家的作品做出了分期划定,对以后艺术家个案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具有着较大的可信度和权威性;三、通过大量资料分析和综合研究,整合了“泥人张”彩塑艺术的特点,从历史角度总结了“泥人张”彩塑艺术对中国近、现、当代雕塑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中国“泥人张”彩塑艺术    艺术家作品分期     “泥人张”彩塑艺术特点与贡献

泥人张谱系

文/胥建国

出现于清代道光年间的“泥人张”,始于天津,传承至今有170余年的历史。“泥人张”以生动的手法塑造出真实、准确的形象;体积虽小,却注重刻画人物复杂的心理,以形传神,惟妙惟肖,是善于运用雕塑语言取得强烈艺术效果的彩塑艺术世家,为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增添了瑰丽之花。

“泥人张”第一代 张明山

“泥人张”家族的彩塑事业跟随时代的变化而渐进发展,从张明山开启,承传已延续六代,代代涌现出家学优秀的人才。

张明山名长林,字明山(1826-1906年) , “泥人张”彩塑艺术的开创者。自幼随父亲从事泥塑制作,18岁时已练就一手绝技。创作中他只需和人对面坐谈,搏手于土,瞬息而成,形神毕肖,世人称其“泥人张”。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取材于民间习俗、故事、舞台戏剧、古典文学名著以及社会各界人物,各种元素都能激发他的创作灵感。其社会民情题材代表作《渔樵问答》、历史故事题材代表作《木兰从军》以及人物肖像题材代表作《严仁波肖像》,堪称中国泥彩塑艺术经典。在国际上张明山也享有盛誉,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奖。他毕生执着求索于彩塑艺术实践,创作彩塑作品数以万计,被誉为南北塑像者之冠。他的代表作还有《少女》、《蒋门神》、《孙夫人试剑》、《品箫少女》等。

严仁波肖像 泥人张彩塑 张明山

少女 泥人张彩塑 张明山

少女(局部) 泥人张彩塑 张明山

蒋门神 泥人张彩塑 张明山

孙夫人试剑 泥人张彩塑 张明山

品箫少女(局部) 泥人张彩塑 张明山

“泥人张”第二代 张华堂

张华堂(1868-1927年), 张明山之子,“泥人张”彩塑艺术第二代代表人物。他8岁时同父亲和哥哥一起同案做泥人。在继承了父辈的写实造型的基础上,又将其延伸发展,注意对所塑对象的形体比例结构的把握,注重对人物的神态表情、性格气质的塑造,使作品达到“外在形”与“内在神”的和谐统一。他创作的《三百六十行》系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纯真而质朴。代表作《算卦》,通过对算命先生和求卦老太太一动一静两个人物的塑造,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他与哥哥张玉亭经常切磋技艺,相扶相协,共同为开拓“泥人张”彩塑艺术尽心尽力。

算卦 泥人张彩塑 张华堂

“泥人张”第二代 张玉亭

张玉亭名兆荣,字玉亭(1863-1954年),张明山之子,“泥人张”彩塑艺术第二代代表人物。他10岁时开始与父亲同案作泥人,早期作品与父亲十分相似,风格工整写实。后逐渐形成个人风格,与父亲从人物静态中去刻画不同形象,张玉亭从人物动态中去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造型上重视总体效果,删去细部枝节,揉进一些夸张手法,重点刻画人物的社会与性格特征,注入了深刻的内蕴。他的代表作《老渔翁》,塑造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饱经风霜的老人形象,生动传神。他还创作了巾帼英雄《花木兰》、取材于古典名著的《花袭人》,以及《二学士》、《钟馗嫁妹》、《麻姑献寿》和《渔女》等。

花袭人 泥人张彩塑 张玉亭

二学士 泥人张彩塑 张玉亭

麻姑献寿  泥人张彩塑 张玉亭

渔女 泥人张彩塑 张玉亭

“泥人张”第三代 张景祜

张景祜,字培承(1891-1967年),张华堂之子,“泥人张”彩塑艺术第三代代表人物,“‘泥人张’彩塑北京支”开创者。

张景祜先生于9岁时随同祖父张明山、父亲张华堂和伯父张玉亭学习彩塑艺术。1950年,他应周恩来总理之邀,从天津调入北京,在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单位为其设立的“‘泥人张’艺术研究室”从亊创作研究和传承工作,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雕塑和工艺美术人才,形成了“泥人张”彩塑艺术的北京支脉。

黛玉 泥人张彩塑 张景祜

泼水节 泥人张彩塑 张景祜

张景祜先生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全国委员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在艺术实践中,他广泛吸收民间泥塑传统技艺,作品题材多以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和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神话故事、古典名著和风俗人情为主,将时代精神和生活实践融入到了传统题材中。他一生创作作品达万余件,形成了造型严谨、色彩鲜明、人物生动的艺术风格。代表作有《黛玉》、《惜春作画》、《将相和》和《泼水节》等一批优秀作品。

“泥人张”第四代 张锠

张錩(1942- ),张景祜之子,“泥人张”彩塑艺术第四代代表人物、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泥人张’彩塑北京支”代表性传承人。

张錩先生自幼随父亲学习彩塑,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获得“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等荣誉称号。其创作继承了“泥人张”艺术传统,又吸收了国内外艺术之长处,形成了造型夸张简洁,形色和谐统一的现代装饰风格。他的雕塑代表作有《钢人铁马》、《时传祥》、《赖宁》和《妫水情》等。彩塑作品《阿福》被选定为“‘92’中国友好观光年”吉祥物,作品《彩兔》被国家邮电部选为己卯年生肖兔票原型,雕塑作品《工农兵知识分子》获国庆40周年特别奖。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艺术展览,受到广泛好评。

白蛇传 泥人张彩塑 张锠

阿福 泥人张彩塑 高10厘米张锠 1992年

十二生肖 虎 泥人张彩塑 高18.5厘米 张锠 1998年

十二生肖 龙 泥人张彩塑 15.5厘米 张锠 1998年

西湖主 泥人张彩塑 高64厘米 张锠 2015年

出版的著作包括《中国泥人张彩塑艺术》、《中国民间泥塑彩塑集成·泥人张卷》、《中国民间艺术大观》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雕塑设计》等。彩塑代表作有《白蛇传》、《阿福》、《十二生肖虎》、《十二生肖龙》、《西湖主》、《促织》、《荷花三娘子》、《罗刹海市》、《宦娘》、《聂小倩》和《庚娘》等。

促织 泥人张彩塑 高48厘米 张锠 2014年

荷花三娘子 泥人张彩塑 高75厘米 张锠 2014年

罗刹海市 泥人张彩塑 高73厘米 张锠 2014年

宦娘 泥人张彩塑 高87厘米 张锠 2013年

聂小倩 泥人张彩塑 高70厘米 张锠 2013年

卓文君 泥人张彩塑 高26.5厘米 张宏岳 2009年

张宏岳(1972- ),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泥人张’彩塑北京支”代表性传承人张錩之子,“泥人张”彩塑艺术第五代传人。北京市劳动模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泥人张’彩塑北京支”北京市东城区代表性传承人,北京泥人张艺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经理,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

张宏岳自幼随父张錩学习彩塑,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他执着于自己的艺术事业,在继承了“泥人张”北京支彩塑艺术的传统技艺同时,对其它艺术门类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尤其对中国民间彩塑艺术进行了学术上的探索与研究,编著有《民间彩塑》、《中国民间泥塑技法》等专业丛书。他还致力于使“泥人张”这一具有民族审美情趣的本土艺术形式得到更大范围传播与弘扬。张宏岳代表作有《卓文君》等。

传承 泥人张彩塑 张宏艺 2015年

张宏艺(1978- ),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泥人张’彩塑北京支”代表性传承人张錩之女,“泥人张”彩塑艺术第五代传人。

自幼随父亲学习传统彩塑艺术,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日本国立东京艺术大学,获硕士学位。她致力于“泥人张”北京支彩塑艺术的传承、研究与推广,论文《论“泥人张”彩塑艺术的造型特征》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论文优秀奖,编纂了20余万字的专著《中国民间泥彩塑集成•北京泥彩塑卷》。她曾在日本多次举办个展,代表作有《传承》等。   

跑旱船 泥人张彩塑 高30厘米 姚晓静 2014年

姚晓静(1975- ),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泥人张’彩塑北京支”代表性传承人张錩之儿媳,“‘泥人张’彩塑北京支”北京市东城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协彩塑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

姚晓静师承“泥人张”第四代传人张錩教授,在创作上多取材于民生民俗风情和文学作品中的相关题材。其作品在继承了“泥人张”彩塑艺术优秀传统基础上,吸收其它艺术之长,逐渐形成了造型质朴、色彩明快,筆法挺括的艺术风格。她的代表作有《赛活驴》、《惜春作画》和《跑旱船》等。

张昊(2001- ),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泥人张’彩塑北京支”代表性传承人张錩之孙,张宏岳之子,“泥人张”第六代传人。

天津“泥人张”彩塑艺术自第三代传人张景祜受邀到北京后,家族事业主要由第四代代表人物张铭、张钺主持,第五代代表人物有张乃英、张子英、张宏英、张泽珣,第六代代表人物有张宇、张凡云等。他们在从事“泥人张”彩塑创作过程中,对“泥人张”彩塑艺术的发展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张铭,字玉孙(1916-1994年),“泥人张”彩塑艺术第四代传人。自幼受家庭泥塑的熏陶,师从叔父张景祜,在家族作坊“塑古斋”学习捏塑,曾专司敷色和绘彩。他继承了家族彩塑艺术的特点,在表现题材和手法上都有新的追求。张铭先生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开始主持并任教于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起,为发展彩塑事业呕心沥血二十多年,为培养新一代彩塑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代表作有《杜甫》、《白族少女》、《黄道婆》、《盗虎符》、《屈原》、《蔡文姬》、《黄石公》、《苏东坡》、《大庆人》等。

“泥人张”第四代 张钺

张钺(1927-1991年),“泥人张”彩塑艺术第四代传人。从小师从祖父张玉亭学习彩塑,1949年后在天津文联、北京美术供销社工作,1960-1962年在河北美术学院雕塑系(现天津美术学院)任教,1963-1973年下放工厂劳动,1973-1991年在天津工艺美术设计院雕塑创作室工作。1952年曾主持成立天津历史博物馆“泥人张”艺术专室,将家藏的几十件彩塑精品捐献给国家,并作为最年轻的艺术家参加了1953年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晏子使楚 泥人张彩塑 宽51厘米 高约 30厘米 张钺 1978年

石头记 泥人张彩塑 宽50厘米 高30厘米 张钺 1988年

张钺先生的彩塑创作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52-1963年),作品展现了坚实的功力和幽默的情感,作品有《木匠》、《皮匠》、《张明山像》、《工余》、《海张五》、《郑板桥》、《祖冲之》、《李时珍》、《郑板桥》、《苏武牧羊》、《傣族女医生》等,其中《李時珍》参加中国第一届美展获一等奖。第二阶段(1973年-1991年),作品展现了博大的情怀、诗的意境和潇洒的风度,在继承“泥人张”彩塑艺术风格基础上,注重追求文化的高远境界和独特的艺术神韵,使作品具有着时代风尚和人文精神,充分展现了他长期潜心探索、孜孜以求的心路历程。这一时期的作品有《晏子使楚》、《石头记》、《蝴蝶赋》、《竹林七贤》、《钟馗》、《李逵》(三件由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文姬归汉》(由天津美术家协会收藏)、《苏学士东坡》(由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收藏)、《乐在其中》《云霄震宇宙》等。

蝴蝶赋 泥人张彩塑 宽43厘米 高约44厘米 张钺 1985年

竹林七贤   泥人张彩塑  长130 宽28 高42cm  张钺 1987年

张钺先生的作品还参加了许多国内国际美术作品展,包括1988年创作的彩塑《李纨》和《探春》参加的“中国《红楼梦》文化艺术展”等。1994年陝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有《张钺的作品》,1996年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有编著的《“泥人张”彩塑技法》。

张钺的一生对艺术不断地研究进取,博览中外古今。他的作品沒有停留在上几代人的创作中,不但将之发扬光大,而且賦之以时代风尚和文化精神。他传承“泥人张”艺术的人文精神,追求文化上的高远境界、独特的艺术神韻,富有品味地评述着古代仁人志士的行止、哀乐,如作品《苏学士东坡》、《乐在其中》、《云霄震宇宙》等。他用心智和双手对博大历史的再造,也展现了他孜孜以求的心路历程。

龟兹乐 泥人张彩塑 高27厘米 张泽珣 2018年

张泽珣,字小钺(1961- ),“泥人张”彩塑艺术第五代传人。她从小师从父亲张钺学习彩塑,深得真传,曾任教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現任澳門大学副教授,中国民間文艺家协会会員,中国广东省民間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泥人张”彩塑艺术研究会会长(澳門)。1986年本科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2000年获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93年应邀到斯洛伐克科学院(Slovak Academy of Sciences)“東方及非洲研究所”作訪問学者,1996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完成美术学碩士学位課程,在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教授“泥人张”彩塑和“中國工笔人物画”,在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主持“彩塑工作坊”,在香港艺术学院教授“中国泥塑艺术”。

利玛窦与徐光启 泥人张彩塑 高约30厘米 张泽珣 2008年

张泽珣先生在理论研究方面,对中国道教造像记文与礼仪文化有深厚造诣,出版专著和论文集有《北魏道教造像碑艺术》、《北魏关中道教造像记研究》、《塑画道形-中国道教艺术研究论文选集》。在艺术实践方面,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彩塑作品。出版编著了《张泽珣的雕塑•绘画》、《“泥人张”张钺作品集》等。代表作有《龟兹乐》和《利玛窦与徐光启》等。

“泥人张”彩塑艺术的传承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张明山开创天津“泥人张”彩塑艺术,创办彩塑作坊“塑古斋”,带领儿子张玉亭、张华堂,孙子张景福、张景祜和重孙子张铭、张锟在作坊进行捏塑工作,以及张明山好友赵月廷在天津估衣街开设“同陞号”,专门经营销售“泥人张”彩塑,主要是家族内部的传承和作坊式的创作、制作方式。第二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保护、扶持、发展政策支持下,张景祜和张铭、张钺被安排专门从事彩塑创作和教学工作,在随后的几年中,“泥人张”彩塑的传承方式开始从家族内部转向社会化,创作题材和作品形式也有了许多新的变化和突破。一方面,当时的“泥人张”第三代传人张景祜应周恩来总理之邀,于1950年从天津调入北京,开始在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单位为其设立的“‘泥人张’艺术研究室”从亊创作研究和传承工作,为国家培养优秀的雕塑和工艺美术人才,同时也开创了“泥人张”彩塑艺术北京支脉。另一方面,天津“泥人张”彩塑艺术在天津市政府的支持下,于1958年建立了“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并在1959年和1960年通过两次招收学生,为彩塑事业的人才培养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踩鼓声声 彩绘青铜 宽19厘米 高42厘米  郑于鹤 1982年

张景祜先生受邀到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后,突破了中国民间艺术“传子不传婿”的老观念,于1952年招收郑于鹤为徒,1958年招收沈吉(郑于鹤夫人,后为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入门。

盘山虎妞(阿福) 彩塑 宽19厘米 高26厘米 郑于鹤 1985年

郑于鹤(1934- ),江苏省徐州人。1949年经李可染先生介绍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供应社工作。1952年,经时任社长张仃先生批准,正式拜彩塑艺术家,“泥人张”第三代传人张景祜先生为师,学习彩塑。1953年,随张景祜先生转到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设立“泥人张”艺术研究室,转为青年教师,辅助张景祜先生教学。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期间深入研究了中国传统彩塑技艺,继承“泥人张”彩塑艺术精髓,同时广泛汲取传统的、民族的、民间的艺术养分及中西方绘画、雕塑、戏曲、装饰等多种门类的艺术元素,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风格。经过六十多年的艺术耕耘,创新不断,与世界多国进行文化交流。被理论家评为“继承与发展了中国传统雕塑的杰出代表”。2014年,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被故宫博物院收藏。

心弦 彩绘水泥 宽17厘米 高31厘米 郑于鹤 1984年

三江渔歌 彩绘木雕 宽17厘米 高47厘米 郑于鹤 1987年

郑于鹤先生的雕塑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57-1979),这期间通过深入生活和艺术采风,创作出了大量反映普通民众生产生活的形象,创作的作品人物小中见大,神韵生动,极富情趣。代表作有《年年有余》、《地球为什么是圆的》、《踩鼓声声》、《盘山虎妞》(阿福)、《燕山虎妞》(阿福)、《天涯海花》(阿福)、《成昆线上》、《心心相印》、《野猪林》等。第二个阶段(1980-退休),通过进一步拓宽艺术创作思路,作品冲破了泥塑材料单一的限制,对多种材质和大中型雕塑展开了新的探索,创作出了一批表现少数民族和音乐内容的精品之作。如《活武松盖叫天》、《草原雄鹰》、《心弦》、《三江渔歌》、《戈壁鼓声》、《帕瓦罗蒂》等。期间创作的十二生肖,用拟人化的手法大胆创新,充分表现了生肖的灵性与特点,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第三个阶段(退休-现今),因感触于中国佛教造像艺术之深沉宏大,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与夫人沈吉先生一道创作出了以三世佛、四大菩萨、四大天王、十八罗汉为题材的大型雕塑。作品准确的把握了人与神、雕塑与环境、传统与现代、纪念性与时代性的关系,给人以强烈的视觉观感。

天津成立“泥人张”彩塑艺术工作室后,在第四代“泥人张”彩塑艺术传人张铭先生领导和教学下,培养了一批彩塑创作艺术家,其中有杨志忠、逯彤、陈毅谦等。

李逵探母 彩塑 杨志忠 1962年 中国美术馆收藏

在卖身契上画押 彩塑 杨志忠 1963年 中国美术馆收藏

杨志忠(1941- ),天津生人,1959年进入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学习彩塑,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国工艺美术专家库成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扁鹊行医 彩塑 杨志忠 1977年 中国美术馆收藏

颗粒归仓 彩塑 杨志忠 1978年

姐妹亲 彩塑 杨志忠 1980年 中国美术馆收藏

杨志忠先生早年受益于“泥人张”第三代、第四代亲传,深得“泥人张”彩塑艺术精髓,不断推陈出新,突出时代风貌,作品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作品《姐妹亲》入编《中国美术馆藏品选集》、《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作品《颗粒归仓》于20世纪七十年代编入小学语文教科书,《扁鹊行医》入编《中国造型艺术辞典》。多件彩塑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收藏,2004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在彩塑艺术传承、创作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代表作有《李逵探母》、《在卖身契上画押》、《扁鹊行医》、《颗粒归仓》、《姐妹亲》等。

藏女 泥人张彩塑 逯彤 1978年 中国美术馆收藏

逯彤,字金榜(1945- ),号泥庐主人,天津生人,祖籍山东省宁津县。1960年进入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开始学习彩塑,现为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高级工艺美术师,获工艺美术大师,天津市民俗文化艺术协会会长,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世界民间艺术家协会、中国民间艺术家联合会授予世界民间艺术雕塑大师称号,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中国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国家一级作家,名人协会中国书画研究院聘名誉院长,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彩塑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华诗词家协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文化研究会诗书画艺术委员会名誉主席等职。其作品被国内外多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

春江花月夜 泥人张彩塑 逯彤 1982年 中国美术馆收藏

牵蛟龙 泥人张彩塑 逯彤 1979年

山里人 泥人张彩塑 逯彤 1964年 中国美术馆收藏

逯彤先生的彩塑作品通过几十年的勤学苦练与不懈追求,在继承传统艺术基础上,大胆将民间彩塑技法和传统审美观念与西方写实技法相结合,形成了粗犷、夸张、奔放、飘逸、富有趣味的彩塑风格。代表作有《藏女》、《春江花月夜》、《牵蛟龙》和《山里人》等。

弘一法师像 厚27厘米 宽18厘米 高42.5厘米 泥人张彩塑 陈毅谦

陈毅谦(1973年- ),天津生人。现任职于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一级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早年跟随“泥人张”著名艺术家学习彩塑,曾系统研习山西省双林寺和山东省灵岩寺等古代优秀彩塑作品。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在传统泥彩塑基础上,融合了中西方多种艺术之精华,通过兼收并蓄形成了具有个人艺术特色的“硬质金属彩塑。”代表作有《弘一法师像》(图54 )、《高山仰止唯虚云》(图55 )和《毗沙门天王造像》(图56 )等。

高山仰止唯虚云 高35厘米 泥人张彩塑 陈毅谦

毗沙门天王造像 厚50厘米 宽62厘米 高88厘米 泥人张彩塑 陈毅谦

在几代人的彩塑创作实践中,“泥人张”深切体悟到为人与从艺的关系,形成了艺术传承的家训箴言:“人勤艺强、人惰艺弱;人端艺繁、人邪艺竭。”第一代张明山在物质利益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潜心于彩塑创作,夜以继日,衣不解带,在他看来不抓紧时间就会一事无成。创作上张明山坚持独创性,他认为切不可模仿抄袭他人作品,要靠自己动脑子去琢磨,要求后人在艺术创作上不断有所追求和创新。第三代张景祜常告诫后代:“不要老想着名利,名利是身外之物,唯有艺术成就才是与世永存的。”解放初期,张景祜因工作需要调到北京,待遇有所下降,但他欣然服从安排,努力工作,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他还教育后人要言必行,行必果。张景祜和张錩父子先后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将家族的艺术拓展为广泛的传承传播和开放式的多向渠道,培养出众多新时代的学院学生,践行着“泥人张”艺术的活态传承。在时代的发展进程中,以根植于民间真、善、美的泥土情和赤子心,不断创作出令人赏心悦目的佳作,推动了“泥人张”彩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张錩先生在长期学院教学中,除培养了大量本科生、专科生、进修生、留学生外,还培养了多名硕士研究生,如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师的胥建国、陈辉,北京服装学院教师刘玉庭、马天羽,北京工业大学教师赵建磊,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喻建辉,北京联合大学教师高瑛石,以及日本留学生岩上敏郎等。

空境 彩塑 长26厘米、宽7l厘米、高40厘米 刘玉庭  2015年

西江月之一 彩塑 长65厘米 宽40厘米 高120厘米 赵建磊 2003年

高山流水清泉音 长50厘米 宽45厘米 高70厘米 赵建磊 2017年

“泥人张”彩塑艺术特色概括起来有几点:

一、小型民间彩塑,具有原料便宜,制作简便,易于收藏等特点,与大型宗教彩塑相比在表现题材和内容方面有着更多的创作空间和自由度。

二、作品追求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前两代作品代表了清末民初时期中国雕塑的最高水平;

三、题材以人物为主,从神话、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到明清小说、戏剧人物,注重文学性、故事性和戏剧性表现;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四、重人生轻鬼神,作品饱含人文情怀,讴歌生命,弘扬正义。

五、表现手法以写实为主,兼有夸张、写意。既注重对自然的模拟,也融合了主观情感。

六、人物塑造强调生动鲜活,动态注重神韵结合,衣纹处理注重线条流畅、舒展优美。

七、用色强调“色不等于彩”,认为色是客观的存在,而彩是主观对色的调配和组合。在色彩运用上有别于其他民间艺术对固有色的强调或偏爱,色彩运用强调主观情感。

“泥人张”彩塑艺术的主要贡献:

一、摆脱了延续千百年的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在题材上的束缚,直面人生,表现现实生活和真实人物,获得了雅俗共赏的效果和社会广泛的赞扬。

二、使雕塑不再依附于建筑等,在形式上获得了独立,成为一种写实抒情的艺术表现形式,为近现代中国雕塑走出了一条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

三、在继承传统雕塑艺术基础上,独树一帜,具有着民族民间雕塑艺术的本土性的纯正性,“泥人张”由此也成为中国艺术史上最响亮的一面金字招牌,享誉中外。

四、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打破封建技艺传承方式,是中国千百年来由家族作坊式向社会化转换最成功的经典案例。家族人员与社会人士并行求艺,在充分继承艺术风格特点基础上,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彩塑艺术家,创作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精神风貌的经典彩塑作品,对推动现当代彩塑艺术发展,扩大彩塑艺术更广泛的影响做出了历史性地贡献。

鸣谢

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著名彩塑艺术家张錩、郑于鹤、逯彤、杨志忠、张泽珣、陈毅谦等先生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感谢!

百年沧桑·共创辉煌——论中国“泥人张”彩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