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双向寻找:国际论坛上的中国艺术话题——第35届世界艺术史大会(CIHA)侧记

双向寻找:国际论坛上的中国艺术话题——第35届世界艺术史大会(CIHA)侧记

时间: 2019-09-17 15:24:39 | 来源: 艺术中国

第35届世界艺术史大会(CIHA)意大利分场会议闭幕式现场

文/凌敏

当地时间9月6日晚,为期六天的第35届世界艺术史大会(CIHA)意大利分场会议在佛罗伦萨艺术史研究院闭幕。据主办方提供的信息和与会者见闻,本次会议有两个侧面引人注意,一个是世界艺术史研究的最新动向与着重点;另一个是相对于其它国家或地区来说,有关中国艺术及艺术史研究的关注度突出,这可能是此次意大利会议的一个特点。

世界艺术史大会(CIHA)发轫于1873年,每四年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举办一届。第35届大会分别于2019和2020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与巴西圣保罗举行。这是该协会头一次在两个国家、两个城市分场举办同一届大会。在佛罗伦萨大会上,一百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应征论文入选者、论文入选演讲者,以及各单元的主席,在佛罗伦萨会展中心的两个会场平行展开研讨,交流各自成果。此外,除了应邀参会的论文入选者,一些当地艺术研究界人士和媒体记者也参加了会议。

中国部分参会代表合影

根据CIHA规则,每届大会开会前一年,主办方都会列出本届大会主题,以及各单元议题范围,向世界各地艺术史研究界人士征稿。应征者的论文如果被选中就会收到参会邀请,在大会上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本次佛罗伦萨大会主题是:移动暨转变。八个单元的议题范围是,圣像艺术家的神秘心灵:视角、艺术创作、经由移情创造的图像;艺术家、权力、公众;艺术与自然,采集文化;艺术与宗教;标记与书写;构建图标:从项目到作品的建筑;艺术与审美中的物质与物质性;机器中的幽灵:艺术家、评论家、观众的消失,以及另外一个特殊单元:连接2019佛罗伦萨和2020圣保罗的航程。

六天会议,上下午都排得很满,晚上也有活动。其中有一天主办方还安排了参观。天天连轴转,听了那么多报告、看了那么多作品,也见了不少人,得到不少启发。光是意大利学人就有两位给人印象不浅,一位是来自罗马的教授,他从图像切入,探讨了传承与演变问题;还有一位是佛罗伦萨当地学者,他为不同时期的雕塑构建了一个人体姿态数据库,根据数据处理结果揭示其中的奥妙。另外,还有一些研究者的报告在角度和方法上也让人耳目一新,有些看似冷门的研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发现。可以说,佛罗伦萨大会内容是扎实的。尽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主办方发出的小结报告,但是对与会者来说,不同人自有不同收获。

在北京出版的《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文集》亮相佛罗伦萨

本次会议另一个侧面与中国有关。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上届大会在北京召开,一些当年的参会者对中国的印象记忆犹新。CIHA主席朱青生教授提交给CIHA的三卷本上届会议论文集在佛罗伦萨亮相,为本次会议的揭幕增添了不少喜气。另一方面与中国有关的还有这样几个看点。一是研究者情况,在一百多位受邀参会者中,华裔及研究中国艺术与艺术史的研究者占有一定比例。这其中又以女性居多、海外学者居多。同时,相对于其它国家参会者有不少是资深教授或院长,这些中国艺术研究者又以年纪较轻的博士与博士后居多。这三个居多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艺术史研究的人脉分布现实与未来趋势。

第二个看点是研究者研究方向,在与中国艺术及艺术史相关的研究中,有关注当代的,有做跨国跨文化比较的,有做断代史研究的,有偏重审美与理论演变的,有对艺术表现技法别有心裁的,有对艺术与自然和社会关系兴趣浓厚的,总之由海内外人士构成的中国艺术及艺术史研究,在专业的宽度上还是不错的。以此做对照,大陆地区的艺术史研究在宽度和深度上还有很大的开拓空间,需要进一步走出去,做更多国际交流,包括研究领域的拓展、研究人才的国际双向流动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经过若干年的融合,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占有更合适的比例与位置。

诸葛沂博士演讲

而从另外一端国际学术交流的需求看,尽管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研究者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和专业偏好、有自己的研究依托和重点,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特别是以绵延未断的中华文明为主体的东方文化经过近百年的沉潜,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又有了复兴的架势,这就让包括CIHA在内的学术界人士有了越来越多的注目与兴趣。比如,这次会议虽然在佛罗伦萨召开,不少学者的研究议题多多少少与佛罗伦萨的历史遗迹与经典有关(在本届论坛上占有一定比重),但是当来自浙江的诸葛沂博士在他的演讲中介绍中国当代新媒介艺术状况时,依然引来不少外国研究者的关注。因为历史不只有过去,能够沉殿下来的当代也是历史。而对当下的研究一样能够得到历史学者的共鸣。

凌敏教授演讲

不过,要让以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为底色的欧洲学者真正理解中国,要在CIHA的讲台上,从现当代出发、做好与西方人的对话交流,不触及中国的历史、不触及中国艺术思想的历史演变,不采用国际通行的学术演示方法进行表述,是很难让西方人从根子上理解中国艺术的过去、现在,以及过去与现在的关系的。在第八单元,会议主席为了做好本场交流,特别调整了发言顺序,请我首先报告,并在演讲之前做了十多分钟的演讲导言,介绍中国的世界角色。作为连续三届论文入选并当选CIHA演讲者的中国学者,我的发言以艺术评论为切口,对古代与当代评论者的身份变化、理论变化,做了切片式的分析,进而揭示中国古代与当代艺术评论的演化路径,让与会者豁然开朗。

第35届世界艺术史大会(CIHA)意大利分场会议现场

就中国艺术及艺术史而言,综合本次大会情况,事实上隐约存在一种双向寻找的需求,一方面是外国学者对理解中国艺术及艺术史的需求,这种需求不是表面的、肤浅的,而是从根子上了解你、认识你;另一方面是中国学者怎么样融入世界,并且用国际通行的学术表达方式讲清楚中国的事,进而为国际艺术史学界做出相信的理论贡献。而这样做的前提是不仅要了解别人,更要了解自己。这可能才是参加CIHA的意义。

双向寻找:国际论坛上的中国艺术话题——第35届世界艺术史大会(CIHA)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