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2018年中国当代艺术都发生了什么?

2018年中国当代艺术都发生了什么?

时间:   2019-06-27 16:18:49    |   来源:    艺术中国

展览海报

很多年以后,如果还有艺术史学者的话,《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中每年对中国当代艺术生态的记录会不会有助于他们的考古研究?毕竟,那时候我们的当代已经成为了未来人类的历史。

当他们打开2018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年鉴》时,会看到那一年至少有3761个当代艺术展、3984篇当代艺术文献,以及14000多名艺术家活动,也会看到有138位艺术家入选《年鉴》,以及其中包括的“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8”中28件作品。

北京大学教授、世界艺术史学会主席、年鉴展策展人朱青生在现场导览

北京大学教授、世界艺术史学会主席、年鉴展策展人朱青生谈到,之所以以中立的态度选择记录和研究中国当代艺术,是因为“创造性的试探是奇迹发生的基础,当代艺术提供了发生奇迹的可能,实际上是对人价值的肯定。当代艺术给人提供了一个场所和经验,观众能在进入作品后激发自己的创造性,有自己的解读和认识。”

那么在过去的2018年的365天中,中国当代艺术中发生了什么?

#现实的镜子#

张鼎 《安全屋3#》灯光声音装置,铝板、铝型材、桦木板、喇叭、功放、分频器、低频无极灯、线材、螺丝、U盘、五声道声音  200 (高)×202.4 (宽)×49.2(长)厘米×5件,2018年

曲折迂回的四个白色房间相连,其中以刺目的强光照亮,置身其中强光带来的视觉不适倒是其次,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是快要将人烤化的灼热温度,以及喇叭发出的持续变化的巨大噪音。《安全屋3#》是张鼎“安全屋”系列的最后一件作品,继写字楼和胡同后,张鼎将白色空间打造成了一个地下掩体。原本黑暗的藏身之地被强光照射得一览无遗,“安全屋”反而成为了一种调侃和反讽。

张鼎 《安全屋3#》

无处不在的摄像头,为我们带来了安全感,还是让人仿佛身处圆形监狱无处遁形,亦或是另一种权力的象征。白光污染和噪音污染,不就是现代都市的缩影吗,置身于《安全屋3#》中就像置身于任何一个CBD嘈杂的十字路口。“安全屋”其实是艺术家对于不安全因素的暗示和隐喻。

刘月 《鸮》现场空间装置,空间、射灯、镜面、废弃物等,尺寸可变,2018年

刘月 《鸮》

偶然在展厅的一个角落看到了一束光,但找不到光源,又发现另外一个找不到光源的反光,顺着视觉线索,就找到了刘月的空间装置作品《鸮》。鸮是我国古代对猫头鹰一类鸟的统称,它们的眼睛可以在夜晚折射出光,使原本在黑暗中的事物显现。在作品中,刘月精心设置了一个由无数破碎的镜子切割开来的混乱空间,似乎刚刚发生过自然或者人为的暴力事件打破了这里的平静。

被影子遮挡的光

散落的镜子碎片

室内的光源来自两盏灯,经过镜面之间的不断反射,将光源延伸到了这个空间之外,展厅一角的光束就是从此而来。破碎的镜子印证着碎片化的信息时代,我们在生活中主动或被迫去接受来自微信、微博以及互联网中片段式的信息,试图寻找事实的真相,而真相经过无数镜子的折射已经经过无数次拼接加工,早已无从找寻,就像那些光一样,有时甚至被一些影子所遮挡。

#艺术与科技的反应#

郑达《生理反应III》中用到的风扇

无数黑匣子组成的作品

郑达《生理反应III》

由无数黑匣子组成的一道墙,让人想起巴塞罗那的超级计算中心(BSC)那一台世上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之一MareNostrum 4。这是郑达以风扇、纸质黑匣子以及声音的共振组成的一件数据化声音装置《生理反应III》。在这件作品中,每一个风扇的动力都来自于实时风的数据以及机器算法或许这件作品与MareNostrum 4如此相像并不是巧合,因为艺术家谈到自己一直对于数据和算法感到好奇,也试图将这种不可见的事物在作品中赋予可感知的形态,从而能够传达给观者。

郑达 《生理反应3》,数据化声音装置,电子综合材料、数据控制系统、气象测风系统、电脑风扇、电源、黑色纸盒,50×50×50厘米(单个纸盒),数量可变,2018年

“我的作品并不是大家现在所理解的艺术装置,它是一个技术物”。在像从《黑客帝国》中出现的场景里,郑达将不可见的算法与数据转化为推动风扇转动的动力,然后风扇产生风,风引起的嗡鸣声以具体的声音传达给了观者。艺术与科技一经结合,便产生了有趣的反应。

 

刘韡 《周期》,装置 ,综合材料,8×10×4(h)米, 2018年

在刘韡的作品《周期》中,巨大的三角体、圆球等几何形体在既定的轨道中缓慢移动着。像是工业化的流水生产线,也像是宇宙中的天体运动,更像是一个解构了的身体。随着科技的发展AI技术逐渐成熟,替代了越来越多的人类劳动,索菲亚取得公民身份,小冰从央美毕业,科技胡会不会在未来继续压榨人类生存的空间?刘韡无人在场的 《周期》虽然像是只在模仿和替代人类的劳作周期和状态,但更像是对生命的循环的警示,是否在暗喻着物种的更迭,人类终有一天也被替代?

#日常生活的横截面#

郑路 《马飞之家》 ,装置,日常物品、金属,375×375×190厘米,2018年

巨大的圆形装置,一面是充满了电线和电子构件等物品的横截面,像是一个被无限放大的芯片;而另一面则是由无数生活杂物如洗衣机、电暖气、风扇、拖把、床等组成,更像是一个垃圾堆。其实这是马飞曾经在北京生活过的证明和痕迹。马飞曾在郑路工作室工作负责雕塑的后期加工制作,但2018年他不得不成为北漂大军中被放逐的那一个,重新回到了山东老家。郑路保留下了马飞生活在北京的全部家当,把这些日常生活物品堆积到一起,切割出一个巨大的横截面,来纪念这一历史的片段。

胡介鸣《残影》

《残影》包括三组,共60多个单张影像,像是一本相册。他将收集起来的老相片做成影像,原本静止的画面动了起来,或是老式的电话按键在转动,或是老屋里的钟表钟摆左右走着,或是黑白照片中的人物有动作表情。

胡介鸣  《残影系列》,视频装置、IPS显示屏、32寸液晶屏、PC主机  尺寸可变,2013年至今

胡介鸣  《共时》,视频,黑白、无声,3分钟,2016年

《共时》是一张巨大的合照,里面的人物来自不同地域和年代,绝大部分人的身份无从考证。但当这些底片被放大、还原、拼合在一起,并通过影像合成技术激活了脸部的表情之后,残损图像的表现力是惊人的。历史图像与个人记忆相互交叠,艺术家似乎并不想要还原历史真相,也不是以曾经的物象激活观者的怀旧情绪。他似乎在向观者反问“历史真的是这样的吗?”历史从来只是《残影》。

谭勋《彩虹5#6#7#》,彩钢板,135×185×120厘米,130×210×170厘米,230×150×190厘米,2017年

第一眼看上去像是几何体的彩色巨石,其实是谭勋的“彩虹”系列作品。这三块“巨石”是由彩钢板铆接制作而成的。彩钢板往往在城市边缘以及三四线城镇中用以围挡拆迁现场和建设现场,见证着一座城市中建筑的消散与新生,代表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现状。彩钢板是临时的用过就会被废弃的,那些拆了建建了拆的建筑似乎和彩钢板的命运并无不同。艺术家将这些临时性的可废弃物打造成了石头的形状,单薄的材料似乎变得坚硬了,曾经的“城市补丁”也成为了“城市的纪念碑”。

#来自民间的信仰#

邬建安 《刀的影子—素色的面孔》,装置,水牛皮,每件约200×10×220厘米,2018年

这件作品与邬建安以往的剪纸作品有很大的不同。剪纸是人为主导,将材料制作成想要的样子。而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将用水浸泡过的牛皮用刀切割开来,在随后因干燥牛逼逐渐收缩而刀切割开的部分就变形成了不同的图案和造型。形成的图案难以预料,而是“刀的影子”。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刻意降低了人为的因素,而强调了材料的自我表达。充满图腾意味的图案像极了原始时代的印记,这是来自于民间的信仰。

刘海港  《通过塑料触摸泥·土》,塑料瓶子、音箱、雕塑土、水、玻璃镜面、棉线、钢材,2017-2019年

丁威娜 《仲夏花园》,白色毡布,尺寸可变,2018年

不同的作品代表着我们每一个人在每一个地点度过的2018年的每一天。《中国当代艺术年鉴》正是以这样日复一日的调查和记录,将艺术无限延伸到了人类的未来。

(图文/孟媛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8” 于2019年6月25日—8月31日期间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展出。)

童文敏 《工厂项目-打铁》,行为影像,重庆合伟铁艺厂,10分钟,2016年

艾敬 《我的母亲和我的家乡》,装置,旧毛线、玻璃钢、硅胶  挂毯尺寸1600×600厘米,人像尺寸130×90×150厘米  2012年

史金淞 《说吧,灰色》,影像装置,行为,尘埃、石膏、粉笔等,尺寸可变,2012-2018年

王艺 《小号研究3》 铜 179×334cm  2018年

赵赵  《“弥留”系列》,装置,黄铜、不锈钢、黑铁、蓝色钢,2018年


颜磊《空想重置》 ,影像装置,80台显示器、5台电脑、1台路由器、1台服务器、定制软件、钢、电脑接线若干,3.485(高)×4.806(直径)米,450公斤,2016-2017年

苍鑫 《测量现场在全球的经纬度坐标数据》,装置,不锈钢方钢的神圣几何体。陨铁三十块、各种动物牙齿、珊瑚、海星、海马、灵芝及细铁丝搭建的八卦阵,尺寸可变,2018年

孟柏伸《悬置》 装置,木、铅笔, 尺寸可变,2016-2017年

2018年中国当代艺术都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