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现场,姚建萍分享自己的创作经历
苏绣与湘绣、粤绣、蜀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主要发源地为苏州的镇湖,以绣工细致,图案秀丽,设色清雅,针法灵动著称。宋代《清秘藏》叙述苏绣“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清代苏绣极盛,其产品大量供应皇室,织造皇家的衣饰用品。而今,苏绣作为传统文化之瑰宝,在经过优秀艺人的创新后,也走进了当代人的日常生活。2019年6月16日,“秀雅凝韵——姚建萍苏绣作品展”在北京世茂西山龙胤会所开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的代表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姚建萍女士带来了她的数十件苏绣精品做客开幕现场,与公众分享她的创作心得。
姚建萍介绍作品
苏绣传承到现在已逾两千多年,在明清到达了顶峰,由于地方文化的熏陶,苏绣的精巧灵动特别受皇室喜爱。故宫的龙袍上的图案有三分之二都出自苏州。苏绣专门为贵族和皇室服务的,苏绣面向的生活是贵族的生活,寻常百姓家是用不起苏绣的。随着新中国成立,各地成立了保护刺绣手工艺的研究所,其中就包括苏州的刺绣研究所。它们引领着苏绣的行业进步,其中一代又一代苏绣大师的作品都成为了国礼。而在苏绣走向现代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转型问题,姚建萍坦言,自己十分幸运能够迎着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有机会向前辈学习,最终能才有所创新,获得大众的认可。
姚建萍亲自指导嘉宾体验苏绣艺术
随着近几年中国传统艺术的复兴趋势,面临着青年一代的传承问题,姚建萍表示, 苏绣作为中国艺术的特有品种,从贵族生活的装饰品,演变成了具有独立欣赏价值的观赏的工艺品和艺术品。在今天,从事非遗手工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幸运的是,近些年国家大力提倡民族的文化自信,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对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加大了政策上的支持,苏绣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她希望能借助复兴之势,能真正激发起年轻人参与到苏绣的发展之中。
观众在开幕现场得以亲身实践苏绣艺术,创作自己的作品
怎样传承和发展好苏绣呢?姚建萍认为,一方面,需要她这一代的艺术家不断地创造结合时代的、能够成为经典的好作品,树立一个好的口碑。在创作中注重结合结合时代的主旋律。另一方面,苏绣不仅要进入殿堂和博物馆,展现高高在上的姿态,还要进入我们的生活空间中来,成为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需要年轻人运用当代的设计理念,把时尚与传统手工结合,回归生活,能够让更多的人使用和分享。
姚建萍《山水云间》单面绣 画芯直径30cm 材质:铝合金,丝线
在国际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姚建萍的理解中,这源于我们自己对自身文化的重视。由于国家大力提倡文化自信,号召国民对重视和恢复自己的传统文化,苏绣也赶上了好时代。
姚建萍《仕女蹴鞠图》双面绣 40×60cm 2016年 材质:丝线
这件《仕女蹴鞠图》是2017年习总书记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赠送给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的礼品。它以明代杜堇的《仕女蹴鞠图》为底本,展示了球类运动在我国的悠久历史,并且也证明了古代中国很早就有女性参与此项运动,这对于中国和世界体育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这件作品也被陈列在国际奥委会总部。
《仕女蹴鞠图》反面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展出的苏绣作品既表现了苏州园林及自然风貌,也有姚建萍立足于中国传统美学和母题,吸收西方现代的艺术语言而创作的花卉系列作品。还包阔案头摆件和胸针等。
姚建萍《寂寂轩窗淡淡影》单面绣 65×50cm 材质:丝线
姚建萍《留园》单面绣 40×60cm 材质:丝线
对于“匠心”,在姚建萍看来,苏绣的精神可以说就是匠人精神,苏绣的一丝不苟,分毫不差的态度成就了苏绣的美感。“哪个地方颜色不够,少了几针,细心的人都是能够看出来的。兰花能如此飘逸,其颜色的丰富渐变必不可少。如果丝分得不透,针脚的长短和疏密,倾向和纹理不达到严丝合缝,在视觉上就会脱节和粗糙”。这必须要具备超功利的态度才能够达到如此精微。传统的苏绣讲究纹理,仙鹤的羽毛得以分出前后层次,这些色彩明暗的变化都是艺术家在具有180种色彩的丝线里一针一针分析出来的。这180种颜色相互穿插交织,展现出西方油画中的色彩冷暖倾向和补色关系。
姚建萍《锦霞仙姿》单面绣 100×75cm 材质:丝线
作品局部
江南盛产蚕丝,刺绣所用的丝线正是来源于此。缫丝之后,一整根丝线可以不断细分,分成16根、32根甚至更细,刺绣女工使用的针也更为纤细。就是在这种精湛的技艺中,除了日复一日的辛劳,还要把握作品整体的格调与美感,一件刺绣的杰作,不仅是视觉的享受,其匠心更令观者产生精神的敬佩与感动。(图/文 鲍明源)
姚建萍作品
姚建萍作品
姚建萍作品
姚建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