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的背后——刘兰汀绘画感评
高岭
欣赏刘兰汀的绘画,犹如进行一次心灵的精神之旅,因为她的近期新作以荷花为题材对象,而荷花在中国人的记忆中早已被烙上了高洁、清新的含义,它的形象总是被比附为人的内心精神境界所应该达到的高度。然而,刘兰汀笔下的荷花,却不是那种我们司空见惯并且被套路化和程式化了的水墨形象,也不是那种对景描摹的写实形象,而是被片段化、概括化和变形化的形象。它们在画面中的存在,全然没有现实物理世界的逻辑规律可言,时而花大于叶,时而叶大于花,时而花蕊长成了钱币形象,时而荷叶变成了钱币造型,形象的组合和空间的变换,全凭艺术家个人的主观取舍。不仅如此,艺术家还想方设法、费劲心思地要减弱和消磨这种花中仙子高洁靓丽的色彩调子,让它们变得幽暗、沉稳和更加耐人寻味。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刘兰汀使用她长期以来摸索出来的丙稀、石膏和各种矿物质液体,还使用了诸如碑帖、书法纸张等其他辅助材料。这些材料和颜料经过层层堆积和覆盖,通过反复调和、融化和吸收,形成了宛若经年历久的褪色和铁锈的视觉效果,大有洗尽铅华却深邃隽永的魅力。
刘兰汀说,荷花是她的最爱,也是她艺术创作中经常出现的题材,但是这种现实世界里原本晶莹剔透、纯洁娇嫩的花仙子,为何在她的眼里是如此地厚重和沉稳呢?如果说,荷花是她的最爱,她在自己的新作中究竟要赋予这样的形象表现以何种含义呢?一种是现实之物,一种是胸中之象,一种是笔下之花,这三着之间究竟是因为什么而出现了如此的语言转换?
原因肯定在刘兰汀这里,因为她是这些艺术形象的创作者。她对此的解释是意欲间接地表现现实世界的物质之欲与精神世界的超越之望的矛盾,从画面语言看,她达到了这样的目的,她用复杂、厚重、深邃的色彩处理手法和明暗调子,唤起了观看者心中沉重和压抑与高洁和超脱两种矛盾力量相互冲突和制衡的心理感应。也就是说,荷花这种看似不食人间烟火的超凡之物,其实被艺术家借用来寄托她对自己生活的现实世界的体悟,她要在这种女性天生倾向的自然之物中,寄托自己的人生感悟,这种感悟并不轻松和飘逸,而是充满了踌躇、徘徊甚至于惆怅。只不过,这种情绪不是像男性艺术家那样往往偏爱用鲜明、直接和硬朗的对位反映和冲突的方式表达出来,也不会如男性艺术家那样总爱把个人的感受与宏观的社会国家、历史事件联系起来。
刘兰汀的艺术表达方式是女性的,一如她此前的作品风格那样。在此前的创作中,她的作品内容虽然出现许多传统文化的视觉元素,但并不过分渲染历史的沉重和包袱,而是善于诗意地捕捉历史文化中灵动心迹的部分,将光阴的痕迹和个人的记忆沉着地描绘出来,既不过分悲怆,也非轻佻炫耀。作为一位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多年海外游艺经验的艺术家,她似乎并没有被这二十年来海内外各种潮流说教所左右和影响,始终秉承着女性自己的直觉和感悟,无论在创作题材、媒介手段和风格样式上,都从自己的生活出发,从自己的能力出发,却又能从自己的形象中传达出超越形象、深入其背后的另一个精神世界。她是一个女性艺术家,但决不是前十几年在国内、前三十年在西方的所谓女权主义或者女性主义艺术家,尽管她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生涯含盖了这段历史时期,因为她是一个视点向内的直觉型的艺术家,各种理论说教和思想风潮都只能通过她自己的吸收而进入到她的创作中。所以,一个“不入流”、“不合派”的艺术家,忠实于自己的感受,同时保持着对现实世界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矛盾的敏感,创作出的作品显然会明显地与众不同,这应该说是一种艺术的幸事,因为艺术就其本性而言是自我和个性的。
2008年10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