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开眼界

时间:2016-01-21 23:27:50 | 来源:艺术中国

艺术家>

文/皮力

通常说来,那些象征性、表现性和现实性的作品,往往让我们所谓的批评家能有很大的发挥余地。我们可以轻松的找到他们和现实之间的关系,从而引申出艺术家和我们的判断。但是,朱海的绘画对于我来说却不是这样的。在我看来,他的作品属于那种自身完满,而且非常的视觉化,以至于无法被文字所捕获的艺术。所以,虽然是自告奋勇的要求完成这篇文章,但是最后还是有些自讨苦吃。

最早看到朱海的绘画是在2006年重庆罗中立奖学金的评审会上。那个时候,所谓70后,80后的绘画已经被炒作得沸沸扬扬。虽然我也是70后的艺术工作者,但是我一直按照年龄来区分艺术家总是心怀芥蒂。而所谓的卡通一代,青春残酷绘画在我心中也不过是商业画廊收买的策划人提出的某些商标而已。同样不幸的是,当时包括四川美术学院在内,很多有才华的毕业生和年轻艺术已经被这种市场的泡沫所侵蚀。朱海的绘画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映入我们的视野的。

朱海绘画的魅力在于他有着超越所谓“时代特征”和“年龄特征”的风格特点与气质。无论从生活经历还是教育背景,朱海都应该是属于那些70或者80后的绘画。但是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并没有看到那些时髦的卡通符号或者艳俗的流行文化色彩。和很多同龄人不同的是,朱海的作品体现的是一种深沉的文化气质,这种气质并不仅仅体现在那些恢弘的历史建筑中,同时也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体验中。和那些我们常见的卡通艺术家不一样,朱海并没有在复制日常生活的形象中沉沦和贬值,相反,他的作品发挥出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穿透力。朱海的作品不是对现实的反映和投射,也不是对流行文化的弱智化处理,相反,他的作品仿佛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寓言。一双莫名的眼睛,注视和穿透着我们的时代、历史和社会。他们似乎要洞穿所有的时代表象和日常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相比当下,朱海的作品所具有的是一种纤细的诗人气质。当面对日常生活的时候,这种气质是是一种冥想,而面对时代和历史的时候,它们则更多的是一种凝视和怀疑。无论是冥想、凝视还是怀疑,其核心在于获得和现实的距离。相比纷繁芜杂的现实,也许只有获得了这种距离,艺术和艺术家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价值。而这一点,在泡沫化的中国当代格局中的,更具有特别的意义。

但是这些并不是朱海作品的全部意义所在。作品中的寓言精神和诗人气质并非是一种姿态,相反它们是被微妙的视觉体验所包裹着的。眼睛的出现虽然是对画面表象的一种介入,但是艺术家试图在画面中营造一种特殊的质感关系。它们一方面干涉表象,一方面又试图成为表象的一部分。虽然眼睛是一种观念性的符号存在,但是在朱海的语言中,观念和表象不是简单的并列和对接,而是彼此的渗透。就像超越了现实表象一样,朱海的绘画也超越了常规的观念绘画范畴。在他的这些画面中,现实与冥想,看与看到和奇妙的融合在一起,让我们在刹那间产生恍惚和怀疑。面对这些作品,我们在观看的同时也是被画面观看者。或许,我们作为观众存在的现实空间和这些作品所营造的空间同样是不可思议的,也正是在这种奇妙的观看与被观看的关系悖论中,作品的意义空间被无限的延伸。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作品打开了我们的眼界,使我们能够在如睡梦一般的恍惚中,返观我们自身。这种返观由观念而发,但是却是落实在视觉体验之中。

为朱海的绘画完成一篇完整的阐释性的文章是困难的,因为他的作品具有当下绘画中并不多见的特殊的视觉性,或者说,它们视觉上自身的完满使得作品获得了特殊的“自在”与“自明”。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深深的感觉到纯粹的视觉力量。而这恰恰是朱海的作品在被观念的喧嚣所遮蔽的当下艺术格局中给我们的一个有力的提示。正是通过这些用敏感的诗人气质营造出的特殊当代视觉寓言,艺术家用他那双特殊的心灵之眼,打开了我们的眼界。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