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 少年韦嘉

时间:2016-01-12 10:38:26 | 来源:艺术中国

艺术家>

对台湾的观众而言,「七零后艺术家」可能还是个模糊的字眼,或许只仅于艺术家的年龄是一九七零年以后出生,或者有些隐约的概念,例如「青春残酷」,例如「卡通的一代」,例如「九零年代的都市时尚感」。在我看来,七零后的一批年轻艺术家,包括陈可,仇晓飞,李继开,熊宇,欧阳春等人(年龄大约是在1975年以后出生,范围更缩小),在今天已成熟的发展出自己的风格,已经不能简单的以上述框架形容他们的风格。甚至,这群年轻的艺术家,像是一群中国艺术史上的少年,他们正在创造新一代的中国艺术史,也正在谱写新一代中国当代艺术史。韦嘉当然是这群少年中国里的一员大将。或许过去市场上总将这群意气风发的少年以「青春」「可爱」「游戏」看待。然而,今日这群艺术家,已严然发展出自己的风格。少年中国,少年韦嘉。从韦嘉这几年作品的演变,可以看到韦嘉的进步,看到「七零后」的发展与中国新一代艺术的轮廓,甚至看到这群少年中国艺术家个别与群体一个更完整的面貌。

2007年秋天,我第一次走进韦嘉的画室。晚上十点,几个川美的研究生帮我联系到了韦嘉。韦嘉是这批学生的英雄,他们说,几年前美院学生的英雄是毛焰,现在大部分的学生最崇拜的艺术家是韦嘉。画室里摆着韦嘉的新作,最吸引我的是一张将近三米的作品。画面里描述一只猫头鹰的背影,由于是近景,猫头鹰巨大却又孤单的站在画面的一边。画面中央是个远景,很荒凉,只有电线杆矗立,电线延伸在空中。电线杆上,另一只猫头鹰撞上去,身体被电线缠住了,几片羽毛落下。许久许久,我站在画面前凝视。我在思索,是这只猫头鹰孤独冷漠的看到他的同伴撞上了电线杆?猫头鹰背对观者,是否在哭泣?还是猫头鹰站在这里,看着他自己前世的经历? 我记得郑乃铭曾经帮韦嘉写过一篇文章,那是韦嘉比较早的作品了,是画年轻的男孩,胖胖的,但画面里男孩心灵上却又感到敏感与尖锐。郑先生说彷佛是胖子的身体里住着瘦子的灵魂。郑先生说得很对,韦嘉的作品总有一种强烈的参差的对比。在这张猫头鹰的作品,韦嘉要传达的情绪跟境界或许更强,他一方面是冷酷的,是疏离的,有点冰冷甚至恐怖。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可以是极内敛的情感,含蓄中有挚深的温度。而韦嘉在画面的处理上也同样表现出两种极端的结合。韦嘉使用的是易干的丙烯,却往往画出如同油画般厚重堆栈的积理。而画面里常常出现表现张力强的笔触,看似感性的挥洒自如,其实需理性的审慎下笔。

去年底到今年初,韦嘉的作品在这种参差的表达上发展得更多。画作也从几年前较为平涂或图饰的风格转变为更内敛但笔触更丰富自在的境界。在几张「照亮夜色无垠」系列的画作里,韦嘉描述黑夜里幽微的一点亮光,隐隐约约从帐篷中透露。暗夜里的微光,是绝望的快要熄灭的烛火,还是点亮一丝希望?帐篷在孤寂无边的大地上,是藏身的所在,安全的保护,还是随时被吞没的一小张布帆?除了参差的哲学,韦嘉似乎赋予每张画作一个独一无二的故事。在「照亮夜色无垠IV」,画作里的帐棚前面有一个青春男子的背影,男子的背影只有局部,像是被撕下来的一个画面,像是时间里身影的一个片段,也像是一个靶。背上有箭,隐约留下血迹,然而血迹已干。我想到西洋艺术里描述st.Sebastian为基督教乱箭殉教的画作。而韦嘉的作品彷佛传达他个人私密的情感。青春男子的背影相当平静,背上的箭,是痛苦?还是心甘情愿的赎罪?特别注意画面左上方颜料滴漏流淌的痕迹。密密麻麻的流淌,彷佛是男子绵密的心事罢。「欲从容」也有他自己的故事。帐篷里的男子,有着怎样的心事,才能透露出这般既眷恋又迷惘的眼神?帐篷外的少年白发,青春的肉体下或许有更苍老的灵魂。韦嘉取名「欲从容」。或许是精神上的拘禁与「不从容」因而渴望自在的从容罢。

韦嘉今日的画作,已经很难用「卡通的一代」或者「青春残酷」来解读了。

韦嘉早几年的作品,其实已经透露画家本质的情绪。在「美丽与哀愁都微不足道」里,黑发男孩一手捧着一束美丽的花朵,一手将花瓣散落,彷佛青春的流逝与无法掌握。朱其的评论提到,韦嘉的作品从「青春残酷」转变为「虚空化」,在虚空里清空一切寻求自我。我想「追寻自我」是韦嘉画作里,甚至是韦嘉这一代艺术家作品里一个很重要的关键。从韦嘉早期的作品到近期的作品,彷佛是韦嘉个人生命的演变。从比较清淡哀伤的情感,到更内敛深层的情绪,画里乌黑头发的少年,转变到今日少年白发。韦嘉的少年总有一双大眼睛,可是与早几年作品里眼睛相比,韦嘉近期画作里少年的眼睛充满更多生命的故事与历练。「Discover」里的少年,眼睛里充满了生命的好奇,清澈透亮。而在作品「Who are you」里,少年倒在带有泥水的草地上,眼神依旧明亮清澈,有点无辜任性,却比以往的作品少了一些天真,而多了些沧桑,是经历了更多人情事故后的成长。

其实,在作品里探索个人生命情绪,表达时间的流逝与不可捉摸,对于青春与记忆的眷恋,不单单出现在韦嘉的画作里,也同样存在于陈可,李继开,仇晓飞,熊宇等艺术家的作品里。陈可的作品,从「可爱」的少女较单纯或较「轻」的情绪,转变到今日追寻自我在时光里的面孔,例如在老家具上画上过往记忆的痕迹。仇晓飞的作品彷佛从年少便开始怀旧,记忆里有生命的欢愉眷恋与不舍。熊宇的作品最常表现的元素是「水」「烟(气体)」以及「光影」,这些都是稍纵即逝且不固定的元素,当然都是一种对于时间上不可捉摸的隐喻。在作品的取名上,也往往更有近似文人的诗意。陈可的「等待一朵花开的时间」「迷雾」「梦」,仇晓飞的「剩下的果实」(改编自「盛夏的果实」),韦嘉的「照亮夜色无垠」「欲从容」「美丽与哀愁」,熊宇的「安静的流逝」,讲的都是自我对生命与时间的一种眷恋与惆怅。

或许是共同的背景,使这些「七零后后半」艺术家作品有相雷同的元素。第一,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特别是中国「第一代」的独生子女。父母皆工作,往往从小独自在自己的世界里长大,与过去「呼朋引伴」的世代不同,因此画作里更多讲述的是自我而非群体。第二,中国社会的变迁太大,许多具体的事物已在拆与建的过程面目全非,过去的已会坏,而未来还不确定,唯一真实的或许是自我记忆里发生的事迹。但已脱离过去中国艺术里用直白浅明的方式表述这种变迁,而是以隐喻的方式呈现。第三,迁离的经验。在移居的过程中(读书,定居。大部分是迁移到北京)更多时候必须孤独的面对自我。第四,物质生活过后的精神提炼。许多人提到这一代艺术家受到九零年代消费时尚的影响。我认为,这一代艺术家画作的风格,确实跟九零年代物质文化进步有关,但并不是指作品的「时尚化」「消费化」,并非像政治波普或者「消费波普」描绘消费世界里的商品图腾,或者复制时尚名牌风格。所有的物质文化发展过后不只是物质。他们更重要的是在进步的消费物质之后提升了画作的精致度。在思想上,他们大量阅读。韦嘉书柜里满满从亚马逊买回来最新的欧美艺术家,特别是德国艺术家的画册。「最新」,指的是精致里的敏感度。陈可大量阅读村上村树(而不是卡通漫画),所以作品里总有一抹淡淡的忧愁。画具上也讲究,韦嘉总是坚持最好的画布,颜料,油料,笔,使画作表面彷佛出现一层薄薄的亮度,这样的效果在印刷品已经很难呈现。

这样回归自我的一代,在中国当代美术史里当然是重要的。常常觉得,中国当代历史是个大滚轮,而美术史的发展也在火炬中闪闪变换身影。从大家最熟悉的中国当代艺术开始,便彷佛是个图腾的演变,从毛主席男性权威的图腾,转变成天王们依旧是男性的大头的图腾,再转变为消费文化下的图腾,消费文化下的图腾以俸正杰的大头为代表,政权转变为消费,政治不太正确的说法是,阳性转为阴性,因此大头的符号由男性转为女性,瞳孔往两侧分叉,表示迷失再物质世界里「失去自我」的一代。而后出现无数艳俗的商品符号,基本上大量的作品较少个人表述,而是依附在中国大时代的产物。上述中国「七零后后半」艺术家,彷佛在中国当代美术史里带出了清新的气息,像是一场安静的革命。终于,画作里不再有政治或消费图腾,而回归到艺术最本质之一的,艺术家自身心灵思想的表达。以韦嘉的作品为例,朱其提到,画面里的人物比例缩小,而远景比例增大,彷佛中国文人画作里的意境。而艺术家在主题的表现上,包括少年伤怀时光的流逝,青春的逝去,生命里的不确定,隐隐的孤独感,不也正呼应中国文人文化的心境与思绪。

少年中国,少年韦嘉。过去总是以中国艺术市场的「孩童」看待的韦嘉及其一代的艺术家们,今天看来,确像是意气风发的少年,在追寻自我的过程中,事实上也己经为中国当代艺术史带来新的潮流,开创了新的世代。而所谓「七零后」卡通的一代,很快的,在八零后的艺术家身上,才真正的开始了更完整的卡通的一代,他们对卡通有更多透彻的了解,是从小看卡通漫画长大的一代。然后时代滚轮下的下一代又是怎样的一代?是九零后的一代?宅男宅女的一代? 尚不可知,留待日后观察。 (文/谷浩宇)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