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墨显风华 丹青问乾坤

时间:2015-05-27 14:02:07 | 来源:艺术中国

艺术家>

朱墨显风华 丹青问乾坤

——读《瀚海潮音—梁雄德绘画作品集》有感

黄小勇(西北师大历史文化学院)

一、引言

在当代日趋繁荣的绘画艺坛上,梁雄德是一位富有才华,在创作上卓有成就的画家。这位来自中国西部,祁连山下的游子,辛勤耕耘的书画家,怀着对艺术的炽烈追求,对西部山川的无比热爱,创作出了众多令人难忘的中国画、油画作品。他的作品题材涉猎很广,以描绘中国西部山川风物为主,亘古荒原、老树苍枝、古城废墟、丝路遗迹、西域圣地等尽入画中。在借鉴吴冠中、张仃等现当代名家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恣肆的水墨张力,独特的画面构图,表现西部雄浑壮阔的景象。其作品雄奇苍茫,气韵生动,意味深长。梁雄德中西兼攻,表现手法多样。尤以朱墨意笔为长,构图新颖独特,笔墨本体得到延伸,有摄人心魄的震撼力。从他的西部题材作品中,我们读出了对整个人类,世界和宇宙的思考。

在当今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发展,文化异常活跃的时代,梁雄德始终坚定地走自己的艺术道路,以充满深沉的历史沧桑之感和深厚的人文关怀,为这片雄奇壮美的土地立传,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品格。

二、简介

梁雄德,号风山,名莫高,1957年出生于甘肃民乐祁连山下洪水河畔。天性刚毅,善良聪慧。1986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师从清华学派诸多名师,尤其得益于乃师吴冠中先生点化亲授,深得吴冠中艺术精神的熏染。梁雄德,甘肃省博物馆书画家,策展人。文物艺术、陈列装置艺术专家,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兰州敦煌艺术研究院院长。潜心于中国原始艺术,中国石窟寺,墓室绘画艺术的学习和研究,绘画个展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进入21世纪不断有作品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各类展出。发表出版专著论著多种。

三、师从吴冠中、张仃

在河西走廊这条曾经的文化长廊,现代艺术家和艺术往往是匆匆的过客,似乎冷落了这片土地上曾有的辉煌。梁雄德从祁连山下走来,深深地感受到被人遗忘的文化发出低沉的呐喊,艺术的暗流在荒寂中涌动,这使他下决心去追逐现代艺术,为这片古老文明的土地立传。所以他怀着满腔热情,苦苦追寻艺术的脚步,于1981年的八九月间,赴疆追随当代著名美术大师吴冠中先生学习美术。吴先生被其求学的勇气和热情打动,对他谆谆教导

,梁雄德绘画功力精进。1982年雄德他考进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得到了吴冠中、张仃先生教诲和特别指导。吴先生和张先生在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中作出了的卓越贡献,梁雄德深得其艺术精神的熏染。吴冠中先生曾教诲弟子说,“你一定要穿着大师的拖鞋走一走,然后把拖鞋扔了,在穿和脱的过程中,你就会找到自己。”梁雄德牢记先生的教诲,并且在大胆创新,学成归来后,他以极大的热情进行创作,用一种全新的艺术理念审视着自己眷恋的家乡、西部山川。

四、国画作品

(一)山水画

画家苦恋着自己的家园,西部这片沉寂已久、积淀丰厚的的沃土给于其无限的艺术灵感。雄德笔下西部山水画,肆意挥洒,任意纵横,不见文人意气,更显磅礴气象。皴擦点染,祖法宋元明清,抽象具象,贯通古今中外,一派现代山水新风。勾、勒、皴、染法的自由运用,显得无比的简单而随意,用潇洒的笔法中流畅的线条、大小不一的苔点。却极少有人物点缀其间,与古人纵情山水有较大不同。他常走进西部山河切身体会,冬雪茫茫山河寂,夏雨长风绿色新,孤身独处其间,情切切与之共鸣。《炳灵寺峡谷》 、《武山河谷》 、《鸣沙》 、《黄河边》等作品,用笔粗旷、苍茫而沉重,带着强烈的文化个性和不可替代的乡土气息。没有旧山水画中隐逸之气,自然、朴实,充满深厚的人文关怀,用中国传统技法表现现代艺术精神,不断对中国画进行探索创新,开拓出新的美学境界。

(二)《听风》

作品《听风》中老树苍枝,龙钟老态,却时刻彰显着生命的顽强。任狂风乍起,我自信风歌唱,大地不在沉默,尽是生命的交响。毫无悲凉之感,突生敬畏之情,也只有历经磨砺、艰难,才能有如此境界。灵魂已经在游走,超逸,释然,如野鹤闲云,有仙风道骨,成万千气象。听风,听出了天地大音,人生之理。大风起,天地震颤,波涛汹涌,气势磅礴,似百万雄兵狂奔沙场,怒吼中,千古英雄依剑而立,任凭怒风狂肆。大风吹走了历史,淹没了英雄,一切归于宁静。可是,吹不走人类为命运抗争的精神,有道是,是非成败转头空,唯有煮酒论英雄。

“艺术是高尚情操的宣泄”。画家身在人间繁华中,却常常与天地自然对话,画中每每出现的老树苍枝,在寂寥往往觅知音,即使是若是闲风清气,虚空之境,岂不是天地之音。画家说自己喜欢风,因为它无法无天无定向,无行无象无长短,其形态、色相、味觉都接近于一个“无”字。何尝不是呢?在他心中风更近乎于“道”,细细想来,当是画家自小在西部长大,对风有更深刻的感受,似那大漠里的胡杨在干渴和风沙中成长。此外,更是画家随性,真性情使然。

(三)千古废墟

画家怀着千年未了之尘缘,描绘古城遗址残存之神韵美艳,纵墨挥毫之间,斑驳破败之美,流露的不仅是古城的悲凉,却是人生形色匆忙名利劳顿之态。废墟被演绎为一种追逐的场景,人影匆忙,好像在建造房子,又好像在拆,纷繁忙乱之相。又是在废墟,人们交头接耳,切切私语,似是在诉说衷情,难道不是今天城市生活的写照吗?

废墟画了几年,这个看似斑驳破败中,是一个神奇的世界,画家用诗意浪漫的笔墨,诠释着他的精神世界。梁雄德曾说“绘画创造是人类精神的某种释放,破碎的心有时就是废墟,我画废墟是在画我的心……,我试图借用‘废墟 ’创造一种属于自己的绘画图式, 寻找一种属于个人的艺术语言以表达思想和情感。”废墟之上,是一个个游走的灵魂,是古,是今,还是永恒。画家是生活在现代都市中,自然是熟悉了城市的繁华景象,人间的世事百态,可为何构建一个废墟的世界。他面对残破的废墟,想起的是它曾经的过往,繁华变成凄凉,忘却的尘缘,都成了画家心中的意象。浓墨显示出废墟的厚重与沧桑,淡墨飞舞的线条增添了空灵与生机,朱色轻染,似佳人羞红了面颊,可不是吗?若非是未了得情缘,哪能如此心心相印。可是,千载岁月,百世相隔,那散落的白点似雪花飘落,又模糊了他的视线,是太久了无法看清,还是根本不愿意看清。苍茫茫天地之间,一颗心独自忧伤,并非功名利禄,只因近乎善美。

(四)笔墨痕迹

梁雄德多年来浸淫于文物艺术的学习和研究。绚丽多彩的甘肃彩陶,和丰富的书画藏品一起,让其深刻地感受了线条的艺术魅力,构成了他艺术灵感和意象基础,使造型语言更加丰富。雄德大胆地创作,摆脱形的束缚,将万物归于一线,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笔墨痕迹》等一系列作品,笔墨纵横洒脱,万点形色匆忙,用铺天盖地的笔墨和洒落的白点,这般纷繁缠绕,似宇宙浩渺,万象丛生。石涛言,“混沌里放出光明”, 梁雄德深得其法。《洪荒》、《鸿蒙》、《星空一号》等作品,无不是画家的追问,天地万物,何人为之?上帝创世纪,宇宙大爆炸,盘古开天地……。如作者所言,“天问”何时回音,古今探索太空。丹青之笔问画里乾坤,探寻人类共同的梦魇。

混沌劈为天地,一画开天,负阴抱阳,万物滋生,气象万千。于是,天有四时阴晴;地有河流山川;世间有万物生灵。观天时者,如《迎春》、《秋月》、《秋韵》等。察地利者,有《春潮》、《娲皇故里》等,阅世间者,《羲皇心地》、《周秦何在》、《晋唐风骨》等,以古汉字为意象,探寻历史发展,人世沧桑。描会寒梅傲雪,如《冷香》。《苍润》写春雪润物,草色乍看。《残红》又以朱墨描绘残花飘落,淡墨如春雨,淅淅沥沥,打落红花无数。残红满地,葬花人又在何处。淡淡地忧伤,不无怜惜之情。《春秋》狂草写成,点点滴滴,红黄褐蓝,是灯红酒绿,是春夏秋冬,道不尽千古文章,人间沧桑。

石涛言,“墨受于天,浓淡枯润随之;笔操于人,勾皴烘染随之。”先生的作品看似乱线纵横交错,却符合视觉的节奏、韵律,更是现代艺术和审美需求。构图千变万化、气势壮美,层层平叠而又气韵贯通的节奏。自然、宇宙,万物都了然于心,他用飞舞的线条,让胸中的境像舒展开来。浓淡、轻重、色彩对比合理,构图自然大气。

(五)色彩——擅以朱墨

梁先生对色彩运用,独具特色。没有用绚丽的色彩去争奇斗艳,画面中常用浓淡相宜的墨色,略施以色彩调和,显得沉稳大气、清新自然。画家最擅长以朱墨入画,或与淡墨并施,或化作残红洒落期间,委婉生动,每一笔都为画面增添了一份灵动之气。朱墨与线条形成强烈的对比感,即有传统内涵又有时代创新感。雄德对在发掘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以古开今”,适应现代人们新的审美需求,能使人们视觉和心灵形成相应的艺术感染力,这已经成为他个人风格的典型。在其笔墨系列中,有一幅《朱墨风华》的作品,用舞动线条信笔纵横,布满画面,朱红色、白色、蓝色的斑点洒落其间,层次参差纵深,意境深远。尤其是朱红色的运用,震人心魄,是混沌里放出的光华,还是真气,当是合“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之意。将墨运用至如此境界,若非有深厚笔墨功力,何以为之;若不是奔放之艺术豪情,怎能驾驭!这种空间的营造充盈着画家的智慧与颖悟。正如石涛所言“运墨如已成,操笔如无为”(《石涛画语录》)脱俗章第十六)

五、油画作品——中西兼取

20世纪初以来,中国画家们一直在探索传统绘画与西方油画的互相融合,苦心摸索油画民族化道路。梁雄德在掌握油画艺术规律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他运用已经相当成熟油画语言,融会东方文化的审美意识和中华文化的传统加以创造,画面的驾驭能力体现出西方式的理性和东方式的精神。观之,仿佛置身于古今中西之间。

在他的油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色彩、光影、透视和结构等表现手法的充分运用,有现代西方立体主义和表现主义的艺术特点,这也是他最早接受的西方艺术思想。 《废墟——佛寺》描绘出一座佛寺废墟屹立在斜阳中的景象,结构感强烈,色彩明亮但又柔和。侧光照射在残壁上,表现出佛寺昔日的辉煌。《废墟——佛塔》、《遗址》等作品中也可以看出,画家对西方绘画技法和艺术思想的准确把握和灵活运用。

伟大的艺术形象往往超出了具象,其中饱含着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塞尚认为:“画画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去复制现实;它意味着寻求诸种关系的和谐。” 吴冠中先生在探索油画民族化的过程中重视“虚”的表现,他曾谈到:“油画民族化,如何把这一与意境生命攸关的‘虚’的艺术移植到油画中去,是一个极重要而又困难的问题”[3]雄德在努力尝试,用西方的艺术形式表达中国的文化精神。作品《丝路风情》中,用印象派、表现主义的笔调依次描绘远山、楼房、近处的人与动物。细细品之,可以看出蕴含的中国画元素,画家将中国画技法融入其中,反而与西方绘画追求的抽象美暗合,艺术美总是存在共性。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风格与西方绘画的抽象在雄德的作品中有充分体现,这是他在探索油画民族化的大胆尝试。我们看到,雄德作品把握作品的描述性和表现性的成分,力求组织起一种几何化倾向的画面结构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他在努力渗透着某种内在的表现力和引人深思的象征内涵。

作品《废墟》沉寂的废墟,在斜阳照射下显得混沌苍茫,似乎是一位位历经沧桑而又精神饱满的老者,在诉说曾经的辉煌。“生与死一样壮丽。成与毁复通为一”。冷寂的废墟与画家的交流,是古今文化与东西方文化精神的对话。文化记忆、地域文明与画家精神品质的相交融。

六、结语

拜观梁雄德先生的艺术作品,如同置身于美妙无穷的梦境,使人心灵为之震颤。他作品的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及运用材料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的深厚文化底蕴,作品中不论是构图、设色,还是造型的线条,充分体现了他在美术考古、鉴赏、设计艺术诸多方面精深的造诣和非凡的艺术功底。敦煌洞窟的辉煌,封存已久的民族文化精神,在画家血脉中已经复苏,激励画家举敦煌旗,写西北风,在戈壁流沙中,探寻生命的真谛,抒发历史的情怀。他的艺术超越了地域,超越了时间,与古今对话,在宇宙中追索。恪守个人信念,始终坚定地走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用自己的艺术语言表达着对家乡的热爱。梁雄德,老师的老师,先生的先生,画家中的画家,学者型的艺术家。我们怀有更多的期待!祝先生新的、更多的佳作问世,为后学之士提供更加丰富的借鉴启示。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