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立鹏谈刘永刚作品

时间:2014-08-15 11:03:29 | 来源:艺术中国

艺术家>

翁立鹏:

他是很不容易的,他在欧洲的学习最重要的一点,他不仅生存下来了,取得学业成绩,而且最重要的没有被那块曼哈顿的石头砸倒。他始终保持自我,没有丧失自我,没有丧失他对艺术本体的追求,没有走偏。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在当前的社会,他没有忘记自己东方的、中国人的文化身份。也就是说,他吸收了西方艺术的好东西,西方传统的、现代的好东西,他将之融合在中国心里、融合在中国的艺术里面,这样创造出他现在这个《站立的文字》。

这个作品那个气派是非常大的。所以他把传统绘画和抽象艺术以及后现代发展起来的观念艺术结合到一块。本来这三种艺术是互相打架的,不能融合的。观念艺术觉得你这个传统艺术没有意思;传统艺术觉得你这个太邪乎的。他把这些好多东西都融合起来了,用他自己的体会,他对于人生的体会、爱情的体会把它综合起来,用具象的、抽象的、观念的语言糅合在一起做出这样一个作品,我个人觉得是很欣慰的,是很好的,是在归国留学生里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很不容易的。

我们对学生很希望他成材,他毕业一段时间就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国内很不错的,他的作品已经得奖了。他还希望去吸收更多、去发展,我们是非常支持的。我们自己非常苦闷,我们这代人没有机会接触外国,当时中国是封闭的,西方的真正的油画原作我们都没有见过,说起来是大学的教授、老师,实际上都没有见过外国原作,特别是最精彩的根本就没有见过。开放之后我们才有机会出去看看、学习。所以说年轻人想出去的心情我们非常理解,特别80年代那时很不容易的,所以我们尽能力帮助他们。

他是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画室的学生,我们的画室分一、二、三、四。第一画室是着重研究古典传统美术艺术语言的;第四画室是研究现代语言的;他不是第四画室的学生,他虽然在第一画室,但是他的思想非常开阔,他一方面学习第一画室的观念,他也吸收其他画室的观念,所以他的观念一开始就比较开放,85思潮之后他马上能接受新东西,所以特别希望出国,出国之后他很善于学习,把德国艺术特别是表现主义的好处吸收了一块,这样创造出了这样的艺术品,我觉得是很不错的。

23;38

韦启美:

他的特点除了他的勤奋以外,在艺术上寻求突破、特别是突破当时教学上程式化的东西,他在同学中是突出的。当时他和几个同学在民族文化宫举办展览。现在看起来是一个很小的规模,但是在当时是一个萌芽,在当时刚刚改革开放允许一些年轻人更快地接受一些没有接触的西方思潮做了些尝试,他是走在前面的。所以是从石头缝里长出来的新思潮的萌芽。

他后来的《北萨拉》在当时也是很有创见的。他到德国以后,他艺术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了,这次展览的石雕《爱拥》系列

首先从形式本身就有一种震撼观众的力量。

刚才有些先生讲了,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必然它有好的条件才能促成,一是艺术家本身创作的激动、动力、激情。另外他还要有对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当然在西方文化影响下才能产生这样的作品。

一个人到德国以后他才能想到中国文化的深厚,他不到国外他体会不到这一点。但是刘永刚不同于一般画家的是,他是内蒙古长大的。虽然他和我们同样接受汉文化的教育,但是在内蒙古长大的人他又有一个比较,就是蒙文和汉文的比较。到德国以后又有汉文和西方文字的比较,这都是不同的文字体系,这种碰撞一定激发了他脑子里创作的激情。汉字的元素跟西方文字的元素截然不同,一个象形,一个象声的。但是现在刘先生选择的汉文字的元素基本上是从小篆抽象出来的。构成汉字的要素笔画、带有一定曲线,汉字的构成到秦代小篆基本成熟了,他从那个地方开始发掘出汉字的要素的美感、生命力,代表汉族的文化精神。

虽然汉字在平面上依然表现出它作为文化的载体,体现了人的生命的蕴藏。但是刘永刚对汉字的美的发觉不仅仅停留在怀乡、在异国对中国文化的缅怀,他不仅仅是这样的,他把汉字的平面性恢复到最初。所以形式是三维立体,只有还原到三维立体这种形,它的生命才会充实、才复活了,就是汉字复归,对它本身认识的复归,这才充分体现了汉字本身的生命力量,而且这里面它不是仅仅从汉字的意义上,而从它构成汉字的元素上去体现,这个只有在国外才有这种可能,中国人总局限在某个汉字的意义上,但是对外国观众来讲,他不看你的意义,他只看你构成的要素,在这种气氛之下,既有赋予中国汉字的生命源泉,又能够符合西方文化那种欣赏的环境。

在德国有着深厚的哲学理性思辩的积淀,在上个世纪又出现了大量的表现主义画家、艺术家,这个因素也被他吸收了,所以才出现他这样一个巨大的震撼人心的力作。

中国艺术家在当前文化交流的语境下,许多艺术家都在从事这方面的努力,这是时代的要求,不是某一个画家说我要搞什么新鲜的玩意,不是这样,是历史的潮流、时代的呼唤。好多艺术家在国内、国外都必然要想到在中外文化交流时,怎么能通过自己的艺术体现出来,刘先生是其中取得成功的一位。

至少他在把中国文化转化成具体艺术的表现方面比其他某些到国外的画家是突出的,有些到国外的画家仅仅是对祖国文化的缅怀、思乡,还仅仅停留在缅怀阶段,而他的作品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力量、生命。这一点是比较突出的。

妥木斯:

刘永刚,第一,敢想敢干,第二,能想能干,第三,会想会干。他比一般人敏感,但是他还有干劲,有些人很敏感,但是干劲不行也不行。他的特点就是现在是这样,说不定下个月他又干别的去了,他很敏感,这个年龄这样也好。不同年龄段干不同的事,如果50岁以后往60岁奔的时候就不要扫描得太快了,应该集中往深入走,因为他出去以后也是很复杂的,生活不是想象得那样,也是摸爬滚打多少年,这样弄弄,那样弄弄,接触多点有好处,对于将来自己稳下来往里面钻有好处,就像打基础一样,他可以更深厚一些。

他的《站立的文字》,好多人因为不知道他用的是什么文字,以为就是汉字,实际不是汉字,他用的是巴思巴文,不是隶书、不是篆字,楷书,是另外一种文字。这种文字书法这样搞的话谁也没见过。但是有刻在石头上的文字。他把它抽象出来组合了一下,有一种感觉,好象两个人拥抱那种感觉。我没有和他详细交流,但是我不认为他先有了爱拥,然后用这个文字。不是的,画画有时找一个符号,他不是说事先设计好,第一这样,第二那样,不是的,他就想有种什么感觉抓住了,正好就是这样的,这样就比较自然而然,不要拼命地往上面加什么这个意义、那个意义一大堆,搞绘画搞美术的人没那么想,没有那么多想法。主要是形式本身受到一种感染,自己觉得有意思,就搞起来了。

今天有个缺点我出来和他说,美术馆前面放那么大一个,感觉太小,没有力量了,我说感觉你这个雕塑应该放大三倍就有力量了。本来他的雕塑气派很大、很厚、很结实。就是力度感,而且有点沉重、笨重的感觉。

我能够想象到,如果周围比较平阔的话,那么它在地平线上能够独立起来,那就效果不一样了。我们到了牧区,就一个蒙古包,老远就发现它是很突出的;有一个人骑一匹马,十里地就看见了,就是这个道理。

所有的雕塑都不能离开环境,离开环境的雕塑是很难出现它自己的效果的,从来如此。所以如果他的雕塑放在我们草原那样的环境的话,肯定感觉不一样,放到鄂尔多斯肯定不一样,而且放到鄂尔多斯城里和城外又不一样。北京市有个雕塑酒爵,做得很大很好的,但是不突出,周围又是电线杆、又是树,乱七八糟一大堆,你在中间跳不出来。它是个环境艺术,不考虑周围环境是不行的。

视觉艺术就是眼睛承认的。我相信,他不是个安于现状的人,他不在乎成功失败。我相信他会有新的东西。新就必然意味着不成熟,成熟了就不是新的。起码他还有十来年的时间探索艺术,十几年之后不要扫描得太快了,要往里钻。现在他既有精力又有条件。

贾方舟:

刘永刚的《北萨拉的牧羊女》可以说是他的成名作,这个画作在87年的中国油画展上获得了一个重要的奖项。他这个作品所以能够获奖跟当时整个油画界艺术家的整体追求有一定关系,那就是文艺复兴时期是从中世纪走向人性解放的阶段,但是文艺复兴早期的艺术家,他们的主要倾向是把人神化,就是表现人的一种神性,那么同时艺术家不约而同把目光追索到文艺复兴早期的艺术家身上,比如像佛兰西斯卡这样的艺术家。从他的作品里吸收很多灵感,从中发展出自己的艺术来。刘永刚当时这件作品就是,你看她那个手势啊以及那种表情就是一种无表情的表情,给人感觉好象一种凝固了的神态,都是回到那样一种神性的状态,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个新出现的现象。

他的钉子壁画是他在内蒙古师范大学时期给内蒙古宾馆做的作品。这个作品我当时看了以后觉得很新鲜,就是他虽然表现的主题也是草原主题,也是马群啊这一类的主题,但是他采用的材料非常独特,他从钉厂定制了长短不同的很多钉子,他通过钉子钉到板上、墙上出现那种凹凸不平的效果来表现一种浮雕的效果,我觉得从材料的使用上是很独特的,因为每一个钉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一群个体组合在一起的时候,那种效果是非常有意思的,这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效果,从这个材料的使用可以反映出刘永刚他一种创造性的精神。

80年代到90年代初,他出国正是出国的潮流,当时有很多年轻艺术家走向国外,到国外寻求新的发展、寻求更多的艺术文化资源,也是当时的一个潮流,刘永刚随着这样一个潮流到国外去进一步深造、发展自己,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就是从他整个艺术发展路途来看,我觉得他走了又有一种可惜,因为什么呢?因为他在国内发展得非常顺利,而且快,刚刚毕业第二年他就获奖了,接着89年,第三年又获奖了,所以他当时在国内可以说暂露头角,可以说在画坛已经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新秀。那么他这一走多少年杳无音信,所以就感觉到一个人消失了。可是16年之后,他又带着这么多作品回来了,第一个让我感觉到的是吃惊。这么多年他在国外,他把西方文化融会、理解、接纳以后又重新将视线回转到传统文化上来,这样他把两种文化进行沟通,创造出新的作品来,他的作品所表现的力度和气势是出乎我的所料的,从他后来的发展来看可以证明他早期发展中引人注目的势头又连续上了。我所以说他是个天才型的艺术家就是因为,艺术家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有的人很有学问,可以成为很好的学者,做艺术家他需要很好的天分,这种天分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后天能够达到的,后天只能在技术、知识上提高,但是天生的对艺术的感悟、对生命的感悟这种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我从这个意义上认为他做艺术是具有天分的、是一个天才型的艺术家。

刘永刚的展览以雕塑文字为主体,我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站立的文字》,为什么叫站立的文字?因为我们的文字是个符号化的东西,它是语言符号化的工具,自从苍颉造字以来,我们所有的文字实际上都是在平面上发展的,由文字的书写发展出各种体,正、草、隶、篆,但是它是在平面上的一种演绎和发展,但是刘永刚他一开始也是正在平面上来寻找一种新的表现,慢慢地他把它发展到空间里去,把文字立起来,它能够成为一种立体的东西,具有雕塑感,这是我觉得是一个创造。因为中国艺术家利用文字做作品的不少,而且很多也很成功,但是像他把文字放到空间中成为一个立体化的造型,过去还从来没有过,所以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独创,是具有学术意义的一种探索。

他的青花瓷的作品就是以破坏作为手段来建构出一种新的样式。大家知道青化瓷是中国传统的陶瓷,而且中国艺术以青花瓷扬名海外,外国人一提中国的古代瓷器没有不称道的。刘永刚做的瓷器他是把一个瓷器造型做好了然后再把它破坏了,有意识地把它打破,好象是个残品,但是实际上这是他的一种表现手法,是很现代的表现手法,通过对原来形态的破坏让它产生一种很特殊的一个造型,给人很特殊的感觉。我觉得他在这个方面也是不愿意因循古人、因循传统。比如他做了一些青花瓷品,做得很完整、很光洁,没有破坏性,那么哪有刘永刚的瓷器呢?没有。我们看到的仍然是对传统的沿袭,他对这种完整的瓷瓶的形状被他挤压、破坏、打碎、变形,产生于他的特殊的想法,他把新的造型观念放进去了,所以我觉得它的价值在于他对传统的延续采取了用破坏的手段来发展传统。

有创造性的艺术家不是单业化的艺术家,比如说他就会使用一种材料,在一个媒介上做作品,比如版画家、油画家、水墨画家。一个有创造性的艺术家他总是在尝试各种材料,他对于材料非常敏感,他可能使用任何一个东西来做作品。包括后来的装置艺术家、行为艺术家都是这样,可能我们大家都觉得是一个垃圾、废品的东西,他能从这里发现他的艺术元素,从而把他拿出来变成艺术作品,比如毕加索他把一个自行车把和一个自行车座组装变成一个牛头,自行车把成了牛角,车座变成牛的头型,这就是一种创造。这本来是个废品,是废旧掉的,他把这两个零件一组装就成为一件作品,这就是对材料的敏感,甚至是对现成品的一种敏感。刘永刚他尝试了各种材料做作品,他本来是学油画的,他的专业是油画,他应该是一个油画家,可是他不满足于仅仅在画布上用油彩做作品,同时他也用传统的水墨在纸上做,同时也做雕塑,这就反映了艺术家他内在的创造能力,使他不把自己局限在一个领域,他可能在多种材料里探索、在多种材料里找到自己创造的源泉。

他给我的感受就是非常年轻气盛、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他源源不断地做作品,我到他画室去看的时候,他一画就是一批,一批一批地画。就是这个艺术家有一种发挥不尽的能力,给人感觉他是非常具有创造爆发力的艺术家,同时在生活中他也是很有活力的人,非常热情,他经常到我那里去聊天啊、坐啊,我就觉得这样一个艺术家确实是充满了活力、充满了生气、充满了创造力。

刘永刚:15;37

人家怎么看?我觉得各种各样的声音我都想听,各种报道我都想看,好的坏的、批评的、赞扬的我都希望,希望有。

在德国最大的收获就是把德国人非常理性的一种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大脑,然后和中国传统诗一般的哲学理念的东西融入大脑,走出自己的一条路,形成自己的一套思想。

一般往往大家说你走得很好的时候我就觉得是不好的开始,走得很好的顶级的一面那就是不好,一旦这样就要问自己:好在哪儿?也就是说我需要重新开始,把人家或者自己认为好的击破他,重新再来、重新建立。

这也是我一直的做法、一贯要做的。

不要仅仅把它作为雕塑、因为它已经远离了雕塑,它是代表我内心一个观念式的物品、物件,就好象一个展览放一面墙,你看它侧面是什么样的,就是一条线。我的作品侧面是一个人字,人向前迈步的造型,这是代表我的,是我的符号,而不是象人们说的一定要转起来,转起来成了圆雕了,那和其他人的造型又一样了,或者又像罗丹的雕塑了,或者又像其他人的比较抽象的,四周一圈转起来,大家又做成一样的了,我是把它文字的符号转化成人的符号,然后再变成自己的符号,用自己的造型语言去说话,去表达自己内心该说的话。

叶立夫:

80年代初凡是求学的孩子,他们是很执着、很虔诚的,不象现在很多青年人求学音乐、体育、美术,一部分人基本上好象文科无望、理科无望,那么改辙学美术,而那时80年代学生他们就是一种追求,艺术的向往。

我记得80年的时候,他家在根河,离我住的地方火车1000多公里,得一夜一白天。我不知道,他慕名而去,到我单位的时候已经下班了,他在我单位楼梯下住了一宿,第二天一看这孩子,满身是灰,哎呀,感动得不得了。他学画的时候没有经过正规的训练,但是自己摸爬滚打了小10年,从5岁开始画画,对画画的感觉非常好。到了以后我对他进行正规训练,在同龄的孩子里我感觉他天资聪颖,每一个单元训练的东西他都很出色,而且很快速地完成绘画作业,而且理解能力特别强,你像开始基本教学,从几何形体开始画起,一般人进入第二个单元,他已经完全可以画石膏头像了,所以是飞速发展。后来我觉得这孩子很有培养前途,当时假期想回家,我说别回家了,咱们抓紧时间训练。我就把他领到我家加强辅导,经过一年多的辅导,我感觉我对考前教学辅导的能力和水平他已经吃不饱了,后来我就鼓励他到外边闯一闯,到沈阳、到北京学习。

当时跟我学习还有个插曲,当时他扛着行李来的,住宿很困难。我认识电影院的一个经理,我说有两个孩子,他们很苦,但是画画很好,能不能给你的电影院画画广告然后免费解决居住。两个孩子到了电影院一个小的地下室去住了。我担心孩子们看电影多啊,我说你们看可以,但是不要看热闹,回来可以搞一些电影记忆,哪怕台词记忆、画面记忆啊。后来不到一周,我过去看他们,两个人整个屋子墙上全贴满了电影记忆画,就像连环画一样,一个镜头接着一个镜头,人物动作,那时候正播着南斯拉夫《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都是战争片,孩子们愿意看,画得相当精彩,场面的构图包括人物基本特点,底下记着台词,哎呀,我激动得不得了。后来他就到沈阳、北京走了走认识更高的老师,后来逐渐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

他拿出比幼儿园稍大一些时候画的画,因为小孩的铪很难看出将来有没有发展,我觉得音乐可以出神童,提琴神童、钢琴神童,但是绘画很难说,但是经过训练以后,因为他天资聪颖,本质上他喜欢这东西,再加上他的努力,所以在我辅导的学生中他是出类拔萃的,如果没有那时的天资聪颖,也不会有现在很震撼的事业。

我昨天跟他聊,我说你是柔中带钢,绵里藏针的人物,感觉好象很随和,很东方式的礼仪、很人情味,其实你在艺术追求上是有狂人的一种劲头。

有一次,我们带学生到根河二公里半写生,写生时大家都来看我画画,他那次没有去,那时他对我非常崇拜,非常信任,而且我和他家长来往也很多,对他很负责任。好多学生都看我画画,,惟独他坐在那里他自己画,当时我觉得这孩子怎么回事啊?他说叶老师,你取的景我特别喜欢,我也想画,我特别想看你画画,但是我也想对着自然写生。我说你的选择对,他就自己在旁边画,那时才16、7岁,很有主见。一般孩子的观念,哎呀老师画画了,我巴不得在老师旁边,哪怕附庸风雅,我看看老师画得怎么样,但是他自己画了张写生。

他沉寂了多年以后,2005年我们再次见面了,他把他的想法通过电脑让我看了,我说我可以用四个字形容咱俩的关系,虽然是师生关系,我年龄比你大,我是个老艺术家,但是我对你已经高山仰止、望尘莫及了,我觉得他好似我们国家一个重量级的画家。

有些出国的画家,出国之后、镀金之后就成了洋奴才了,钻进洋画里出不来,对欧洲的东西崇拜得五体投地,当然我们可以学习、可以借鉴。但我觉得刘永刚从中央美院5年毕业、师大教学2年、又自费留学到德国16年,漫长的艺术之路,他骨子里透着一股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情趣和蒙古人骨子里的血液,包括文字,有蒙古文字的感觉,有巴思巴文的感觉,有篆书的感觉,他能把平面的东西立体化,我觉得这是一个创举,在我们国家美术界不可多得的一个先例。我看了很震撼。当时他把专题发给我,我说我看了只有两个字:震撼。从老一代艺术家对年轻一代艺术家的感觉,我说我是高山仰止。

52;世界艺术创作风云变幻,永刚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你干你的,我干我的,你怎么乱、怎么变化,我有我的一套执着的艺术追求走到底,将来怎么变我不清楚,但是我有体会,人的一生不可能打多眼井,在打井的过程中,如果有一眼你认为是终生的艺术宝藏的话,那么你可以就一口井深深地挖下去,宁可失败也好、中途坎坷也好,永远挖下去,一定会挖出属于自己的宝藏和艺术。

53;青花多多少少有些行为艺术,它属于破坏艺术,很好。艺术家有时在创作过程中,不仅仅那么严谨、人性, 他有时也可以来点游戏状态的,比如青瓷摸起来很光滑很柔润,很流畅,那么我把他敲碎什感觉?他想到了别人没有想到,而且我感觉,如果收藏的话,我绝对不会收藏一个完整的瓷器花瓶,我要收藏一个打碎的、重新组合、构架的艺术品。

刘永刚很聪明的,他有大聪明和小聪明。如果艺术家只有大聪明没有小聪明,也缺乏情趣,如果光有小聪明,没有大聪明,缺乏悟性,也成不了大气候,比较好的艺术家往往是悟性很强,但是也有灵性。我觉得悟性和灵性的关系,灵性往往是在小的方面、细节方面,悟性是大彻大悟,才能搞高档的东西。

他是很自信、很内狂、为人谦和、平和,很懂得爱的人。

他的《爱拥》从对某一个人的爱,到对社会、人性博大的爱以后才产生的这种想法,他在纷杂的大的艺术氛围中,认准一条路走下去,也可以多挖几眼井,也可以认准一口井打下去,这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做人。我对他的做人我非常放心的,他这个人很重感情的。他出国6年,我们在6年中见了两面,每次见面都是热烈拥抱,拥抱我、拥抱我的儿子、妻子。 有些人可能是为了修饰自己的掩饰或者装饰、粉饰,但是他不是,整个都是自然的流露,由衷的感觉,做一个人这样的话我感觉他的前途还是无量的。走自己艺术的路、再加上做人,我觉得做到以上两点,我觉得他前途无量。他今年才42岁,艺术生命再给他20年才62,所以是很有实力、很有厚度的艺术家。

57;这个展览很新鲜、震撼。当你看到他的架上绘画,再看他的立体,他有一种很自然的路子的流程 ,绝不是今天干这个,明天干那个,从德国到今天,他的思维过程是流线的,所以他的储备很厚实,如果没有德国的修炼,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字的研究,把平面文字立起来整,个这个思维过程,他不会有今天这个状态。这个展览很有味道,平面、立体、躺下的,站起来的,非常有意思,从视觉上也能抓住观众的心理。它不仅是很高档很严肃的艺术,对大众审美心理也能抓住,这一点很难的,雅俗共赏。作为艺术家很难做到这一点,将来他无论是艺术之路,包括观众的受众面,包括将来的商业运作,我都觉得大有前途。

商振纯:

当时呼盟群众艺术馆办美术培训班,80年第一届办班。他给我的第一印象他很灵,很好学,好问。对什么东西都问得很彻底。

04;07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画了一张素描肖像,根据模特画的一张素描肖像,画完以后中午就下课了,他想要借回去,说商老师这张画再借给我看一看,我中午还要研究研究,就那么短的时间还要借回去看一看,完了再还给我,他的学习是很刻苦很努力的,一般学生没有这个想法的。后来他又照着我的画了一幅,跟我的看不出来,画得简直是一模一样,他问商老师你看这哪个是你的,我看了半天,啊,这个是你的,那个是我的。

他这个画展给我的印象是叫人眼睛一亮,感觉非常有激情,尤其爱拥的大石雕,尤其外面那些,更是气势凌人,如果是102件组合在一起那是一个什么样的阵容?这个好象在美术界,中国外国搞这种艺术形式还没有见过。

07;32观众、国家一级建筑师 孙宝梁

我从杭州来,每次只要来北京我必来美术馆,因为我们的行业和艺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包括我们建筑的创意、包括一些规划的创意,都和艺术有关,特别特别喜欢传统的我们的民族艺术,包括我们提倡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社会的和谐,都综合体现在我们的艺术里面。

《站立的文字》首先在门口我就留了一张雕塑的像,进来后工作人员说我们马上就要撤展了,我说你再让我看一会,我好不容易来这儿了你再让我看一会儿,我说对这个艺术做一些理解、学习,这是一个新的创意,在当今把文字让它站立起来,通过艺术家的手法,通过这种艺术形式,给我们一个全新的创意和感觉, 这是宏扬我们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的很好的形式,我们也希望这样的大师多多出来,多出他们惊世骇俗的作品,为宏扬民族文化做出共同的努力,艺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它确实有震撼力,让文字站立起来,是对我们文字和文化的一种诠释,我感觉确实是一种新颖创意,我们太需要做这样的工作了。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