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立的文字——2007年刘永刚雕塑绘画作品展研讨会

时间:2014-08-15 10:53:06 | 来源:艺术中国

艺术家>

参会评论家:

邓平祥先生 湖南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的美术批评家

徐虹女士 中国美术馆学术部副主任,著名美术批评家

水天中先生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前美术研究所所长,著名美术批评家

殷双喜博士 《美术研究》执行主编,著名批评家

郭小川博士 中国研究院研究员,著名的美术批评家

吕品田先生 《美术观察》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批评家

吴鸿先生 艺术批评家, 雅昌艺术网主编

陶咏白女士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艺术批评家

王端廷先生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员,专门研究西方艺术,著名批评家

高岭博士 艺术批评家

冯博一先生 著名策展人,艺术批评家

主持人 贾方舟 著名艺术批评家

刘永刚对国内当代艺术界在艺术上演变,以及由于他自身的文化背景做出来的作品,是我们可以探讨的话题;

他的艺术的第二个可以讨论的话题是文字,汉字象形文字作为艺术家的出发点,这也是值得讨论的。

邓平祥:湖南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的美术批评家

刘永刚作品绘画性的抽象,还有文字性的抽象,前提都是他对形式非常敏感,有非常好的形式的想象力,再加上形式的激情。这些决定了他可以做出好的成绩,他的展览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我比较偏爱他黑颜色比例大、比重大的作品。他的作品背景比较诚实,所以做得好,也比较完美、完整。他以黑颜色为主的作品我觉得非常的完美,很难找到明显不够的地方。刘永刚走的是跟其他的一些画家稍微不一样的道路,我认为这个道路有一定的独创性和个人的特征。

徐虹:中国美术馆学术部副主任,著名美术批评家

贾方舟的评论文章写得非常好、非常充分。我接着他的文章补充一下自己的意见。

刘永刚先生更多从文字里面提取了象和意的部分,就是他从传统符号中提取出来的东西。象和意从现在看,如果要成为一种绘画,而不是往文字发展,就要告诉我们它的形、它的状、它的体,形就是他的“爱拥”,表示一个完整的人和人之间关系、生命体和生命体之间的关系,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形,它具备了艺术应该具备的特征。

他通过空间和体积的力度,更多的是综合起来的因素,表达一种完整的、又非常丰富的内涵,同时带有很多空间想象。通过作品联想到丰富的内涵,通过形来让人感觉到它里面的意义,欣赏他的审美特性。

他的作品、绘画和文字我觉得很好,能够把中国的书法文字真正做到世界上有震撼力的、这么有成就的艺术家确实不多,刘永刚为我们打开了新的空间和可能性。

水天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前美术研究所所长,著名美术批评家

这个展览和我原来对刘永刚的了解不一样。他在艺术上更广阔,他的想法也有新的发展,我为他的艺术创造的成绩感到高兴。

他的作品,大家是从汉字的资源去理解,我也从这个方面理解。实际上也可以不从这个方面理解。我觉得把中国字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创造的资源,这种利用的发掘、发挥,应该说仅仅是开始。虽然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但是把它作为一种造型艺术,一种现代造型艺术的形式资源去利用还仅仅是开始,前面还有很多可以发挥的空间。

文字方面徐冰在全世界有影响。他对汉字的利用主要是作为文化符号的一种外延,应该充分肯定。

国内的一些画家如李向群也在一些绘画作品上用书法,把草书的韵律和节奏放到抽象绘画上,在色彩和整个作品的气度和文化气氛上,在汉字本身的文化气质理解上,比当年的台湾画家更深入一层,更到位。

前两天,中国美术馆办了田伟的展览,是美国的一个华人画家,他的思路跟那个台湾画家一样,把汉字作为一种装饰性的元素。

与这些人不同的是刘永刚,他抓住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汉字本身的结构。结构给人视觉上和精神上的启示和联想,这是属于汉字本源的、最本质性的一种形式特征的东西,这值得充分关注和研究。所谓汉字的骨法、骨气,书法讲生死罡正为之骨,这个里面生死罡正不是后代人说的审美感,主要是文字本身的间架结构。

刘永刚的雕塑放到不同的环境里有不同的感情气氛,给人新的感受。比如放到废墟里或者放在一个荒漠上,像内蒙的被破坏的草场上,或者放到绿草如荫,有花有流水的地方效果马上不一样,给人以联想,作品不变,陈设环境变,给人的联想和感受也就不一样。

殷双喜:《美术研究》执行主编,著名批评家

我记得美术馆以前有个艺术家在这展过书法雕塑,但是好象是草书类型的,那类东西给人一种社会上很奇特,总感觉不象是书法正宗的东西。我看到刘永刚的作品觉得特别兴奋,他在这方面好像豁然开朗,打通了一个通道,我觉得刘永刚的东西还有很多讨论的必要。

相比较我觉得刘永刚的艺术修养和眼界起到了作用,所以他的品位和气质超越了一些平庸和俗气的东西,做得很有意思。

从文字内在的结构去发现它的一种新的视觉的东西,这是视觉艺术家看文字,不是一般的书法家看文字,这是很有价值的方面。

一批中年艺术家10年以上在国外呆着,骨子里是中国人,他们出去的时候已经具备了中国的文化和修养,这么长的时间发酵、消化、吸收,带回来的东西在世界范围往那一放,不是单纯的模仿。有西方的东西,也有我们以前认为的、建国以来的传统主流美术,确确实实有一种质的变化在里面。这可能预示着今后中国当代艺术真正的在这块土地上和传统上成长起来,对这类艺术家我们要特别的关注,是实实在在,不是浮在表面上。

他在展厅里的作品排列,那种像军阵式的黑白关系,实际上是装置,说明他们在国外看展览较多,下意识综合媒介的跨越和组织,不是特别局限于雕塑绘画。

有几件墨玉石打得很光、很整洁,视觉非常好。

郭小川:中国研究院研究员,著名的美术批评家

我看刘永刚的作品,觉得有两种不同的审美风格。绘画更激越一些,雕塑显得比较厚重、比较圆润一些。

刘永刚先生的作品始终是对生命终级的一种关注,所以升华出来是从宏观意义上来表达,表述自己对人类生命本源问题的一些关注。包括他稍微早期一点的以“十字”和现在的平面的架上绘画作品,表达了一种很激越的、很有活力和富有生命力的情感和情绪,我认为很优秀。

延伸到使用文字作为一种载体加以变换,仍然能表达一种以“爱”来作为根本的核心,表现出对生命的一个很重要的关注。我认为他在表述当中还是很成功的,表达了比较独特的情感,一种独特的理解。把文字作为一种载体然后加以演变,显现出自己对文字的一种独特的理解,在这一方面刘永刚做得非常有特点,也显现出自己作品的一种独特的风格。

刘永刚先生的创作和探索是可以充分肯定的。在以文字为载体的美术创作方面,他用文字的改造来表达主题,用厚重的石材或者其它材料,他对材料视觉上的变换,处理得比较巧妙。他这种文字是能够变换的文字,不光是象形的相似,在骨子里面也能体现出来。

吕品田:《美术观察》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批评家

我觉得从刘永刚的艺术所反映出的一种状态很有学术内涵。

我们今天看到雕塑和绘画的一对矛盾,雕塑是比较静态的、比较宁静的、比较装置的、比较立体的。绘画比较动荡、比较生动,充分张力和冲击力,也很奔放热情,这是一对矛盾体。

我们分别来看这两种形态的创作。刘永刚的雕塑我觉得很明显是以文字形态、文字符号作为雕塑支撑的架构来造型,他吸取了立体构成的一些处理办法,使得平面化的图形变得立体化。在三维空间里有很多变化和处理,使文字站立起来。

刘永刚在驾驭绘画上比较自如和轻松,画面非常跳跃,充满动感和激情。激情非常感人,让人有一种审美感染力,用笔也很强劲,我感觉有北方草原上的生命力在奔涌,而且那种色彩,红的、绿的、黑色特别加强了在草原上的博大和深厚的审美意向。

他的绘画,我也觉得有小的可以区分的带有对比性的东西。他的大画是以文字意象为主题,然后衬托一种背景的方式。而那些小画有点类似于雕塑,是以文字直接为画面的形式结构,然后把肌理、用笔、色彩填充在这样一个结构里面。所以绘画本身也有两种,这些东西都是有学术内涵的。

吴鸿:艺术批评家, 雅昌艺术网主编

刘永刚立体部分的作品不能仅仅作为雕塑看,特别是他作品构成的方式以及展览展出的现场效果的方式,所以不能仅仅作为雕塑作品看。

我发现爱拥实际上是中西两种文化在一起拥抱,或者两种文化一起的碰撞。

田伟的作品是把中国语言文字从文化属性角度处理,刘永刚是从空间形态的角度出发来发展的。

我更倾向于把他的作品作为观念性的东西看待。绘画作品和他的立体作品有互补关系。中国文字本身有很强的书写体验性,这种书写体验性更方便在平面绘画上表现,但他画的是立体作品,不是文字本身的东西。他把文字本身的文化属性处理掉,留下物质形态空间的属性。

陶咏白: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艺术批评家

汉字能够那么雄伟的站在那里,一下子我觉得好像中国人站起来的感觉。这是我们那代人的心理。

他的画,虽然抽象,但是我觉得还是刘永刚的作品,草原式的黑、红、白、绿,非常强烈,还是蒙古人的风格。他的语言,用笔的粗犷、强烈,我觉得是刘永刚的个性化语言,所以感觉到还是刘永刚。

我看到刘永刚全身心为了艺术,完全为了艺术。国内的画家相比之下没什么压力,生活优越,有点退化。国内很早的时候也有搞抽象画的,但是他们跨度不大,甚至退步。一个人必须在一种很高的境界,在世界文化境界中深刻的了解别人,再深刻了解自己。刘永刚的绘画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回归,心灵的回归。大漠草原的浑厚、壮阔、强悍,深深影响了他,使他超越自己并和大家拉开了距离。

真正用文字为母体搞雕塑的,我觉得刘永刚是第一人。这么大批量的表现,与他国外的经历有关系。德国人用材料很讲究,而且不断的变化,所以能引起人们对绘画艺术材料的兴趣,我想他在这个方面还是得益匪浅。

以文字为母体的选择是很明智的选择。刘永刚用书法为母体,用雕塑给我们打开了一个思路,这很有发展。

王端廷: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员,专门研究西方艺术,著名批评家

走进美术馆看到外面摆着刘永刚的大型雕塑,我直观的第一个感受是“站立的文字,行走的人”,还有一个是“象形的文字,象征的意义”。前面专家从各个角度谈到对他的作品意义的解读,比如说爱,比如刘永刚对 “爱拥”这个题目的爱的寓意,还有吴鸿先生解读的是中西文化的拥抱、碰撞、交流,还有陶咏白的中国人站立起来种种,这些都可以包括在刘永刚雕塑的含义里。

在刘永刚的展览中,第一次看到把文字作为雕塑,这是比较独特的。他是把平面文字变成一种三维的构成,说刘永刚的作品是雕塑也可以,说是装置也同样成立,他的作品非常有气势,大家可以感受到。

高岭:艺术批评家

文字书法讲流动,讲势,讲书写体验,实际上在刘永刚雕塑作品里,中断了平面书法体验性的东西,转换到立体的东西。

我体会刘永刚的作品实际上追求中国文字的结构,把它立体化。

冯博一:著名策展人,艺术批评家

我个人认为刘永刚的作品是他对“爱”这个主题十几年的一种体验、一种认知、或者一种感悟,利用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和符号表达。刘永刚的作品在文字结构或者文字形式上做了更多探讨。实际上就是把这种文字形象和爱之间找到了切入点,或者说这是刘永刚的一种方式。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