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间的少年——浅谈汪港清人物画的独特语式

时间:2014-03-20 12:04:45 | 来源:艺术中国

艺术家>高校教师>汪港清>

袁立鹤

在新时期的人物画创作领域,汪港清是在工笔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艺术家。

我对汪老师关注有一个时期了,他的画就像一曲水边牧歌,悠扬动人。但却一直没有轻易下笔付诸于文,因为他的学术理念和创作成就决非泛泛之评即能解读的。在我看来,在当今人物画坛中,像他这样拥有较深的学养和较高的艺术水准的中青年画家是并不多见的。

绘事一道,首贵气韵。 他的为人和作品,仿佛是喧嚣世界的另一种文化心境。

他近年人物画创作不断有新作出现,这些作品如都非常清新自然、气息淳朴,毫不造作,画中将自己的心境与自然空间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将画家对于自然生命深切的关爱投注到画面的形与色中,传达的则是自然造物的生命灵性。

我想,汪老师应该属于内秀的画家,为人平和而多了些与世无争的澹泊。虽然平和澹泊却又才华横溢。正是他的这种个性特征的融入,他那些独具匠心创作的作品常是以细腻的少年情怀刻画取胜。观者仔细地端详会发现,画家笔下的少年是感性的、恬美的——那是画家本人所理解的一种美,一种超越世俗的美的境界的营造与建构。

水边的少年是他绘画艺术最显著的语言符号,画家以具有个性特征的方式解读和重新建构着他笔下的艺术形象。我想有必要阐述下少年的象征意义,少年是象征生命和自由,赤裸如斯连毛发也没画是象征生命之纯洁,和水和自然融为一体。他的内心和笔触都是柔和的、流畅的,这种柔和、流畅与画面的主题,背景处理和谐地相融在一起,而画面的美便在这种和谐中流泻出来。我在他的画集和论著中看到,他对速写的喜爱。他的画作里充满着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状态及身边的生存环境的关注之情,向人们展示了传统文明在价值偏离轨道的年代中的落寞和失语,以及当代知识分子在喧嚣纷乱、晦明不辨的现实生活中的迷惘与自我追求;或者另一层意思是作为一个当代知识分子应持庄子那样的心态,回归自然环境,放慢生活节奏,用宁静的心去欣赏多姿的周围世界,或者持杖游山,或者极目远眺,或者戏水听音,闲看“远山四季”的苍茫变幻。目光徜徉在汪港清的画里,你会想到郭熙说的那句话:“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有段时期,他的作品一直和喧嚣的艺术市场保持着优雅的距离,只是追求自己心里的朴素单纯的绘画。画面往往通过对河边天真儿童闲适恬淡生活的描绘,捕捉他们天真无邪的心理表情。他的这些画面大多注重水边风景的环境描写,以此表达远离喧嚣生活向往宁静人生怀念青春往事的文人心理。

汪港清为人简雅中和,为艺则气格高骞。他能够于高等学府里得气韵,茫茫众生中寻觅境界,得法度而求韵味。以明澈之心境,以精微之体观,以娴熟之技法,以胸怀万法之气象娓娓写来少数民族之民风淳厚,均不失古雅之风,简淡之趣,妙然天成,意趣丛生。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境界层上一步一重天,人物画是文化心灵和艺术才情的寄托,汪老师的画纵横传统,放墨心灵,取舍得体;而他在技艺上,上下求索,独出机杼,在前人的基础有所跃升,又拉开了与同代人的距离。

这组以儿童戏水为题材的画是最能体现人的思想和境界的。一如“此间的少年”。让人能够想起村上春树的作品。汪老师一手纵横传统,一手深入生活,观察时代,完善笔墨,他从学院深处走来,一步步走得坚实。

作为一位对艺术有着独到见解的画家,汪老师在创作时有意识地将自己融入到自然生活中去,从而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他通过对绘画本体语言、手法及主观情感的流露,来抒发他对大自然的感悟与慕恋。在与自然的交流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其自身的文化修养及对大自然美的探索与领悟,并最终体现到他的作品中去。当他把生命的价值放置到水边湖畔那样一个独特环境中的时候,他的作品也便被赋予一种象征的意味。因为他在画面中描绘的形象更多地来自于他的心灵世界,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已超出了现实性而被赋予更隐晦而丰富的内涵。 他的人物画具有写实性的品格,但他的人物形象塑造不是刻板的素描造型,而是在速写基础上的结构理解与动态把握。因而,他的用笔也显得灵巧鲜活,既注重形象的实写、体量的表达,也注重笔意墨蕴的审美独立性以及浓淡枯湿的对比与变化。他颇喜爱运用宿墨表现画面那些灰色层次,润泽之中一直保留着朦胧氤氲的墨色,由此而增强了形象与空间表达的丰富性。在人物面部的表现上,他又把这种宿墨转化为宿彩的运用,从而在浅淡的色层中呈现出浑厚华滋的韵味。当汪老师把这种画法转换到象征性的巨幅人物画创作时,画面也由此变得浓密雄浑,大面积的浓墨湿色因氤氲华滋而显得意蕴丰满。

他的人物画作品于人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撼人心魄、直抒胸臆的雄浑气韵和苍润清雅的笔墨气息。比如创作于1998年的《阳光依旧》,人物众多,神态各异,气象雄伟, 150X1858CM,尺幅不小, 创作中较多地注重温暖的色调,注重线与面、色与墨的相互晖映彰显,注重墨色变化与明暗对比,用笔刚柔并济,沉逸洒脱;墨法氤氲浑厚,苍茫幽邃。我个人认为意念产生宏观,思想和感情凸显主观,形与神、情与理、内与外,无论客观、主观还是宏观微观的关系上,最终取得了高度完美的统一,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体系。 看到《阳光依旧》,你会想到另一幅杰作,那就是《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

综上所述,作为画家同时又为高校的教师,汪港清在绘画的理念到创作实践以至教学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而完整的学术思路。


这里撇开教学不论,他在理念和实践上可谓“双修”并行,相得益彰。通过他的作品,尤其是我格外喜爱的《浮》这幅作品,我们看到,他有生活,有激情和灵气,在理念上的修行决不是浅尝辄止,不是故弄玄虚,更不是为了装点门面,他的画无疑是一次视觉文化的“盛宴”,其在让观者审美愉悦的过程之中,再次跨越空间,重新回味扎根于画家内心深厚的人文主义的文化情结。我们能够在这些朴素生活内容中寻找艺术天趣,足见汪港清在艺术中的这种单纯和乐观,即便生活中存在着纷繁的色彩和迷恋,也需要进行返朴归真的选择 。而对于归真的选择,他是有着较深的心得和体会的。而且由此观念引导下的学习传统的过程就与他的写生和创作自然相衔接、相促发。传统的精华也就自然成了他审美创造积极、能动的因素。

我们都知道,表现的强度、语言的纯度、思考的深度,构成了当代绘画“体象”的三个重要维度。而这三个维度又各自指向写的力度、意的纯度、验的深度。写、意、验是与绘画紧密相关的行为。如此三字三度是否构成体象世界的网格,来为当代绘画提供一个明晰的、可供不断查考的轮廓呢?回答这个问题,所有的文字远不如绘画本身所可能展示的那样贴切。因此,让我们以这“体象三度”作为汪港清作品考量的构架,来进入和感怀他的绘画世界,进而理解和把握中国人物画如何在当代发展。

近一段时期,他的作品《经幡》(《鉴宝中国》杂志第25期封面),可以称是他的代表作。 令我感到欣慰的是,他的《经幡》,可能是我看到的塑造与描绘西藏风情的美术作品中最接近我心目中藏族人民形象的了。对其精神与气质的揣摩与领会,日夕与这些民族群众作精神的长谈,与他们同思虑、共悲欣,或许是他在创作过程中经常要神游入定的状态,唯其如此,才能仿佛其一二,而有此一二,这些藏族老少,也就可以魂移纸上,与我们对视,与我们默谈。作为一个普通的观者,我要感谢他所做的工作。

他又把画笔直接对准了青藏高原上一片宁静,这位学院派画家坚守着一份平民心态,坚守着人物画最宝贵的精神力量———关注现实、直面人生,在现世人间的悲喜剧和人间烟火中去发掘真善美。看了他的作品,深为作品中坚实却又真实的精神气度所感染。他笔下的少数民族形象,是苍凉的风景。纪念碑式的构图、淡定的用笔,写出了民族群众的尊严,写出了创造者的孤独感和生活的价值。人活在世界上,总要面对这样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抵制他人或自我的颓唐、庸俗,以避免人生的衰败,使生命灿烂崛起。一个艺术家,特别是一个人到中年的学院派人物画家,必然通过他的作品直接或间接地回答这一命题。 他能摹古而不泥古,“我自用我法”,用明净、纯和的心态去观察自然,用娴熟、精炼的笔墨去描述自然还有茫茫众生,而后才能“物化于心,生机无限”。所以他笔下的气息是那么明润蕴藉,苍远幽邃,这与画家简淡宁远的心境和纯和介朴的胸怀是分不开的古人云:“绚烂至极,归于平淡,有法至极,归于无法,法无定法,归乎于道。”相信他在艺术创作之路上定能走得更远!他在传统与生活之间的寻寻觅觅,带给他无穷无尽的乐趣,为他的绘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使他取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他正在满怀信心地沿着这条道路前行,他在绘事上的更大成功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托尔斯泰说:“好的艺术首先是取悦自己的结果”,汪老师的作品想来愉悦了许多观者。他给了我们一个个可爱的“此间的少年”。对于此系列的解读,我一直立足于对虚构与真实之间互为镜像关系的揭示——那种源于现实生活蓝本又极具个人经验与技巧表达的图像生成,个人在整合素材时的选择和编辑,使原本平铺直叙的日常叙事在个人化的转述与结构安排中获得了晴朗的或质朴的气质。作品成为日常性(素材)的拟象,是亲切之物、灵光之物、彼在之物。画家的在场性得到了强调,从而使整个创作观念获得了被观看与评论的距离和角度。

虽然我们的时代已经鲜见汪老师这种溪流涓涓、平淡自然的心灵守望者,“足己意,扪心自安者也”的境界却是他坚守本性,不为人役的真境界。作为一个成熟的艺术家和大学教师,他正在走向辉煌的历程。同时,他对自己的创作十分清醒,并以谦逊平和的心情恪守着对艺术的追求。想来他会继续吸收中国传统的绘画语言与艺术思想,充分吸收中西文化的精华而不失自我,从而完成自己的风格。

禅宗讲:“明心见性”。而汪老师也一直注重培养和提升自己高尚的人格和修行,并对绘画的本质和人物的造型等进行更为广泛和系统的研究,对人性进行更为深入的挖掘,不断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相信以他扎实的笔墨功底和过人的创新能力,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一定能成就自己的绘画高峰。

我们的时代就像一列高铁,每个人都是乘客,有人沉睡,有人观察,有人提前下车,有人固执地看遍路上风景。说到底,每个人都只是在前行速度中努力保持住自己,不变形,不乖张,偶尔说出一些心事,希望能真正被懂的人听到。汪老师和他的作品何尝不是如此?

汪港清是老北京人,又正当壮年,日后必有更大的发展和开拓,一定会在现有的基础上,以更加鲜明的艺术个性立足于当代画坛,创造出足以代表这个时代精神的人物画作品。

癸巳年春分于北京罗马花园南窗下时雨雪纷飞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