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王 见(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教授)
李晓林的画,属于写实意义上的绘画。如果要试图言说和评介,就必然要涉及到对写实绘画的研究。而且,还要跳出素描或水彩的分类。假如要想直截了当地纳入写实绘画的语境里言说,就会遭遇到很多困难。除此之外,李晓林的画又是一种严肃认真的画,既不能连篇套话脱口而出,更不能打情骂俏地调侃。故只能采用令人沉闷的论文方式,先对写实绘画的问题说两点认识。
第一,中国所谓的写实绘画,乃按西画的审美法则和标准,说起来已有百年的历史。大体上看,是在讲求政治的意志形态中成长壮大,同时又经历了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和当代艺术的大风大浪。从发展程度来看,也该到接近成熟的阶段,有了研究的基础。
第二,长期以来我们对写实绘画存在着一种认识上的缺陷。往往认为“写实”重在“形象”,“写意”重在“精神”。因此,很容易把“写实”和“写意”进行二元对立的认识和比较。这是因为在有关中国艺术的评价体系中,始终对“写意”精神性比较偏重,再加上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推波助澜,总认为“写实”就是具象,具象就是囿于“形象”,不如放弃“形象”,直接诉诸所谓“精神性”的抽象表现。而且,“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着力倡导的重点也是写实绘画 “叙事”性的“教化”功能,这就愈加妨碍了对写实绘画的准确认识和深入研究。
众所周知,“写实”是欧洲绘画的基本特征和传统,而且写实绘画具有强大的“叙事”功能和意义。场面宏大壮观的“叙事”被形容为“史诗”般的壮美——如《梅杜萨之筏》;场面小的叙事,则呈现出一种戏剧性的效果——如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更早的写实绘画的叙“事”基本上是宗教的内容。诸如此类的写实绘画,因其叙事功能的强大,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画家的个人思想和气质等。到了后来,叙事场面逐渐缩小,开始出现近似局部的表现,如《马拉之死》等,则把叙事的功能和意义减弱到最小,只剩下叙事的线索。这一类画使画家个人的思想、气质、工作和意义从“叙事”中解放出来,从而变得明显,得到直接的体现,不再受“叙事”的遮蔽。这种写实的绘画反映了近现代社会的现实和品味,接近了所谓的“现代性”。不过这里所说的“现代性”是相对于古代艺术更多地体现了宗教内容的“叙事”而言,指画家的个人精神和感受得到了更多的体现和加强,不是现代主义绘画意义上的“现代性”。
回看中国。
近现代以来的中国写实绘画走的也是欧洲写实绘画的路线(尽管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前苏联绘画的一边倒),尤其是“叙事”的写实绘画,与欧洲写实绘画的“叙事”异曲同工。只不过“叙事”的内容多是中国革命的政治主题、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而已。直到上世纪90年代之后,这种写实绘画的“叙事”功能才开始削弱,形成了主要是反映画家思想和精神的写实绘画。李晓林的写实绘画大体上属于后者。这一种写实绘画在中国方兴未艾,为什么?
道理很简单,中国重“意”轻“像”的审美观念曾持续了千年之久。但重“意”轻“像”不是中国普通百姓的审美眼光,而是古代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审美眼光。按今天社会的民众而言,其普遍眼光是重视“形象”的,所以“写实”的绘画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绘画的一段缺失(尽管有中国工笔画)。那么,在全球化的今天,在提倡普世价值的今天,中国普通人对西法的写实绘画的认识才算刚刚开始。
另外,欧洲写实绘画之后的现代主义绘画已经百年,已近结束。新的写实绘画是否抬头,当代艺术是否成为新的主流,不得而知。但按中国目前的文化状况而言,欧洲写实绘画的传统可能将在中国接续,而现代主义绘画则不可能在中国重现。按照这种观察,就还可以这样讲——写实意义上的绘画在中国才刚刚开始。
如按上述梳理议论李晓林的画,就有了一点点脉络,就可以把他的绘画放在“写实”绘画的语境和体系中言说,无须特别地区分中国、外国、东方、西方、素描、水彩。因为李晓林的画已表现出对写实绘画的种种要素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而中国写实绘画的参照本来就出自欧洲的“写实”绘画。所以当李晓林能熟练驾驭写实绘画的艺术语言,又能挥洒自如地表现中国的内容题材,就说明他把来自欧洲的写实绘画已经与本土文化融会贯通。
接下来,我们还要避免把“写实”和“写意”二元对立的认识,认清真正有深度的“写实”绘画,本质上同样存在着“写意”。不过,这种“写意”的特征是围绕客观物象,强调对客观物象的深入感受。深入的感受之后,必然会产生取舍,取舍必然会有主观表现的成分——“写意”。所谓深入是一种纵向的渗透,不是横向的发挥。所以,不一定要把“具象”改成“抽象”或者半抽象等等才算是“写意”的精神性,更不能用在现代主义绘画的评价标准看待写实绘画。就像李晓林画的矿工,已不再从社会角色、社会道义、道德等叙事意义上表现矿工,他把矿工身上的“一身煤”视为“一身黑”,把“煤”的名词转换成“黑”的审美语言,他对矿工的理解和描绘也就不再停留在社会身份上的认知。就像雷诺阿画的芭蕾演员一样,并非让你辨识对象的身份和角色。显然,这种所谓的“写实”已十分明确地注入了画家的很多主观感受。
因此,李晓林的画虽然是写实的意义,但一不借画“叙事”,二不简单描绘。对客观对象有深刻之感受,有主观之取舍,在“实”相中表现“意”象,而且画的艺术表现力和自觉性都很强。在现阶段的中国,这种有深度的写实绘画还不多见,李晓林当属佼佼者之一。
限于前言,行文到此为止。最后,祝展览成功并向李晓林老师表示衷心的谢意。
2011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