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院精神》总序

时间:2012-05-17 17:59:05 | 来源:艺术中国

艺术家>白晓刚>相关评论>

《新学院精神》汇集的是这样一批作者,他们在世纪之交的年代里陆续毕业,陆续开始在高等美术院校任教,年龄三十出头,艺术理想之火在胸中燃得正盛,现实环境的打击也已经反复领教。日常教学由于扩招而变得日趋艰辛,不断强化的行政管理也变成官场的文牍。失去学术的学术单位,失去灵魂的艺术操作,这是他们不得不直面的现实。他们也会感慨自己是人微言轻无力回天,他们也会叹息自己曾经付出的心血无人理睬,但是,归根结底他们不会放弃,也正是他们,将以自己的作品,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究的成果诠释今天的新的学院精神。

学院,从文艺复兴时代的波伦亚学院算起,或者从清末民初举办新学的中国时间表算起,都曾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积累了,或者说学院精神应该是久已有之了。但是,实际上,中国的情况与欧美大不相同。

如果,我们把学院精神定位为一种追求真理的态度,唯真理是从的态度,如果我们把学院精神理解为一种尊尚思想自由的精神,理解成为一种无条件地质疑成见,无条件地向权威发问,无止境地推进思想,永远不承认终极结论的精神,那么,我们就只能说,在中国的现实环境里,学院精神还在萌生破土的早期阶段。艺术教学,本应是特别珍视自由思想,特别爱惜独立人格,但是恭维权贵的封建陋习,推崇体制的思维定势恰恰在压抑学院精神。如果说,一般的学院精神尚且处于早期阶段,那么,新的学院精神更加举步维艰。所以,我们特别看重前述的这批作者,所有爱学院精神的人们,所有爱文明,爱科学精神的人们,都将特别的看重这批作者,因为,在经济起飞后的中国,正是这批年轻的作者们置身于中国发展的焦点光圈之内,正是他们将会把中国的学院,中国的艺术教育真正带进现代的文明。

戴士和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