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静不波 精进不懈——读孙志钧“草原行旅”系列

时间:2009-10-01 15:13:20 | 来源:人民日报

 

图为孙志钧中国画作品《草原行旅之三》。

 

旅途之三(中国画)

 

    孙志钧原以工笔画创作为主,进入新世纪后,他调整自己的创作状态,排除时下艺术创作中浮躁之气浸染,使心境更加纯净,建立适应当代艺术发展的积极心态,探索写意画,在传统绘画水墨技艺上向深层次掘进。在表现题材上,他回归自然,将自己熟悉的草原生活熔铸于作品中,以追寻怀远的心缘。

    孙志钧的《草原行旅》水墨系列作品,描绘的似是荒荒坤地悠悠昊天中的一种“影像”,一种性灵所钟的“情境”。其创作手法是具象的,但不拘泥于细节和表情,以形象的身影、物影和动作,营造出令人难忘的印象、温馨的感觉和感人的静气。

    静气是使这些作品成功的一个重要基础。孙志钧在构思与表现上,大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静示动。那平静的夕阳和明净的月亮可知会世界之时移事异,清清河水和悠悠白云可见得自然的运行动态,那静穆的草原抚平了一天的劳作,恬静的毡房容接了休憩的主人,种种景观,使画面产生了静中寓动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是以动制静。那些骑在马上正待挥动套马索的牧人,舒缓行进的骏马和恬静食草的牛群,那些正在向着广袤的原野、高旷的苍穹,向画面深处走去的人与牲畜,款款行,缓缓动,动中有静的意蕴,更加衬托出静谧的氛围。孙志钧将静动巧妙配合,创造出诗意般意行散缓的境界。

    有了“静”的悟境,其技艺塑造就可围绕这一主旨展开。孙志钧以画面整体色调创造出草原阔野的氛围,他以丰富的水墨层次在画面中起到了统摄作用,大多以浅灰度的水墨铺满画面,构成了和谐中求变化的调式。另有桔色的黄昏,蓝色的月夜等各种不同色调,都能够把清雅平正的寂静气氛再现出来。他重视墨色水晕的运用。水晕是水墨画的固有技法,华滋奇崛的偶然性笔触墨迹,浑厚凝重的多次性重叠积染,都能制造出朦胧飘渺的场景和物象,映合了画家对草原生活的遥远记忆。孙志钧讲究黑、白、灰合理构成及相互平衡关系。他很少以大面积的黑或强烈的对比来增强视觉效果,纯净的黑与白只是在必要时才派上用场,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他善于横向行笔均匀衔接。由于画面中天空和草原均占有较大面积,须画得平阔匀实,自然考验着画家的技术能力。他精研专思,反复尝试,找到了殊异适宜的笔法,把握好墨色节律与韵致,在水墨衔接中做得不露痕迹。他有意使形象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但模糊不为虚幻,而是在求存天趣中得到一种朦胧的视觉感应,从而增强了象征性。他重视画面整体艺术效果,将观察认识的完整的现实世界通过笔墨表现在作品中。画面制作是在完善一个个局部中进行的,这样,色迹笔踪就成了画家移动着的视觉焦点。倘若画家在这一过程中不能解脱局限性,就会丧失整体感,静气塑造也无从谈起了,可贵的是孙志钧能够在整体与局部的协调中做得游刃有余。

    孙志钧在作品中创造了一种复归自然的“静境”,并随之进入了“心涤荡以慕远”的“情境”,在抒发感情和怀望往事中得到创造愉悦。孙志钧为人温厚平和,做事认真投入,作画亦能心静不波,精进不懈,成就了其作品的艺术个性。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