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们谈及艺术作品时,总是那么容易地陷入阐释当中无法自拔。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作为20世纪具有巨大影响力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常以反抗、反思、探索、生命、苦痛等等内涵而被人们所理解。他所创作的那“细若豆芽”的、被材质所赋予的一种被焚烧后躯体视觉感受的人形青铜雕塑,与当时二战结束后的战争带来的苦痛感发生着剧烈的化学反应。由此,他的艺术创作在那一时间段引起了人们精神诉求上的共鸣,甚至达到了“令人震惊”的效果。而事实上,我们对艺术家作品的解读,往往加入了自己所期望的幻想,并加以阐释,尤其是仅仅对他(们)在某一时期某一类型的艺术品创作的关注,并不能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完整的艺术家以及他的艺术。对阿尔贝托·贾科梅蒂亦如此。
2016年3月,上海余德耀美术馆举办了“阿尔贝托·贾科梅蒂中国回顾展”,这是自2007年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展览之后最大型的一次展览,策展人是凯瑟琳·格雷尼尔(Catherine Grenier),《阿尔贝托·贾科梅蒂》这本书应运而生。
摆脱对这本书显得十分不谦虚地夸耀的欲望,具体来讲,法国阿尔贝托·贾科梅蒂基金会的工作者们所做的一切为这本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获得清晰的图片、大量的资料照片成为了一件并不困难的事情,展览展出的250余件作品当中包括贾科梅蒂基金会提供的展品以及手稿原件,这些都是第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
中文版与英文版采取了同样的体例,以中文版为例,全书并没有以时间线的形式进行安排,或是前面文章后面图片的分割式排列,而是以话题的形式展开,如“直面人性”、“艺术之家”、“工作室的一生”、“贾科梅蒂与反常的视角”、“渐入瘦削”、“妻子、兄弟、情人、朋友:身边的模特”、“与贝克特的相遇”等。我们不会看到关于艺术家教科书般的生平介绍——往往我们只能从中知道他什么时候出生,什么时候死亡,干了些什么,再无其他。这本书不同,它通过话题形式,将艺术家的一生融入整本书,就如人和他的作品是一体的,这本书也是一体的。
例如,“艺术之家”一章,我们会对他的充满艺术家的家庭有所了解,也知道了他的天赋来源和艺术发展;在其后面的“妻子、兄弟、情人、朋友:身边的模特”一章,我们又会看到他的家人作为模特出现,进一步了解贾科梅蒂与其他人的艺术关联和互动以及对模特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产生的疑惑;“工作室中的一生”,这是一个许多人都熟悉的话题,关于他在曼德龙街46号的工作室中进行的创作和所有关于艺术的活动,包括著名摄影师对工作室的拍照(当然这些照片也为这本本以为会是类似展览图录的书增加了许多色彩),等翻到末尾我们可体会到,以他工作室为图片或背景的情形也贯穿全书。此外还有作品图片的配合,“对头部的迷恋”一章中,就把展览的关于头部的雕塑照片编排到此部分,“从立体主义到超现实主义”也是相关联的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作品,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图片与文字相互说明和补充。总之,每一部分相互关联,读之没有任何陌生感,每一个话题则是纵向深入地进行探讨和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