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葆真《图画如历史》: 纸绢上的“物证”

艺术中国 | 时间:2016-06-02 17:42:55 | 文章来源:艺术中国

读书>

“图画”本身不但是一种艺术品,同时也含藏许多人文讯息,因此也和文献一般,是重要的“历史”物证。透过对一件作品的风格分析,可以了解其在艺术上的表现特色,如再加上相关历史资料的辅证,更可较精确地掌握其图像意涵。藉此,既可让作品回归其历史脉络,又可因之而反映出相关历史现象。换言之,图画等同于史料,两者都含藏历史的秘密,彼此间可以互证互补,因此说“图画”如“历史”。在图像与史料的互证中,不仅能够使作品回归到它的历史脉络中,在其中彰显它的特殊意义,更可以互相补充对方的不足,使历史事实的重建更有凭据。

本书作者陈葆真教授以这样的目标为出发点,来处理图像与文献之间的关系,本书收录了作者十余年来的研究成果,主题涉及东晋、唐代、和清初一些经典名品,包括《女史箴图》、《十三帝王图》、康熙皇帝《万寿图》、乾隆皇帝《八旬万寿图》等。作者除了分别探究这些作品的表现特色、风格来源、年代断定、和制作背景等艺术史的问题,并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彼此印证发挥,阐明其历史现象;此外也藉由统计和分析方法,说明清初江南与宫廷之间某些艺术和文化活动的互动情形。本书在许多问题的探究上见解独到,发前人所未及,信而可征,值得阅读。

第一篇:《对大英本<女史箴图>的图文关系、绘画风格、和断代问题的新见》。作者推断该图为唐末到宋初间摹本;其祖本可能是顾恺之在晋孝武帝康宁三年(375)(或太元二十一年[396])后所作,藉此劝诫当时后宫女子的行为。

第二篇:《图画如历史:传阎立本<十三帝王图>和相关议题的研究》。作者发现此图前段(六帝)和后段(七帝)分别作成于十一世纪和八世纪;在后段中标为陈文帝和陈废帝二人,应是梁简文帝和梁元帝;二者的位序应在陈宣帝之前;前段第一人应为王莽(误标为汉昭帝);后段反映唐人对南北朝政权传递的正统观,和《贞观政要》及《帝范》中所见唐太宗对南北朝诸帝在政治、宗教、治国等方面得失的见解;前段为宋初画家摹仿后段图像和位序,表现宋人对汉代以降的正统史观。

第三篇:《康熙皇帝的生日礼物和相关问题之探讨》。作者根据《万寿盛典初集》所录的献物帐,观察康熙皇帝六十正寿(1713)时各界进献的礼物清单,得见清帝国以皇帝为中心的权力结构;皇室对中国古书画和器物兴趣浓厚;仅此一次祝寿所进献的书画作品便高达六百件左右;由此得知皇室重要庆典的献物是清宫艺术珍藏的主要来源之一。

第四篇:《康熙皇帝<万寿图>与乾隆皇帝<八旬万寿图>的比较研究》。本文以《四库全书》本为主,比较这两件版画的构图、内容、表现特色、图像意涵。作者发现《万寿图》偏重单纯表现各界为康熙皇帝祝寿祈福的活动;《八旬万寿图》则着意强调乾隆时期多元艺术风格的并存、武功彪炳的成就,及人口众多、物阜民丰的现象。

第五篇:《康熙和乾隆二帝的南巡及其对江南名胜和园林的绘制与仿建》。本文探究康熙和乾隆二帝六次南巡的确切日期、征召江南画家制作《南巡图》和绘制江南美景,以及在宫廷内外和北方各处苑囿大量仿造江南景点和园林的情形。

第六篇:《清初江南地区绘画与人文势力的发展》。本文从区域性的角度观察、统计、分析清初全国画家和进士人才来源的分布状况,得知江南籍画家和进士人数远超过全国其他各地的事实,而且许多来自江南的画家和官员也因才艺出众而受到皇帝重用,参与重要文化活动,由此反映当时江南地区绘画和人文势力强劲发展的现象。

《图画如历史》

陈葆真《图画如历史》: 纸绢上的“物证”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