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艺术中国 | 时间:2015-11-17 22:00:02 | 文章来源:艺术中国

读书>

中文版序

 一百五十年来,在伦敦、巴黎和纽约,在今天的北京、上海和香港,数千交易者曾经或正在通过艺术品牟取利润。过去的五年,中国也加入到这场艺术的盛宴之中,并在2011年取美国而代之,占据了世界艺术品交易排行榜的首席位置。在艺术市场上,美妙的回报正等待着买家、卖家、画家、投机者以及见利抛售的人。艺术交易现在似乎成了一个“零和”游戏,一场轻易就能赢取的胜利,无论你下注多少,这匹赛马总能赢得比赛,为你带来5倍或25倍的回报。

在艺术市场上,不断涌现的价格纪录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东方和西方,在中国、欧洲和美国,这些纪录让人惊骇不已。

在21世纪初,中国的齐白石大师的作品拍卖纪录是201567美元,徐悲鸿的拍卖纪录是215207美元。[齐白石,《人物图册》(1930),1993年10月24日在佳士得香港拍卖行以156万港元(201567美元)卖出;徐悲鸿,《愚公移山》(1940),1992年3月22日在苏富比香港拍卖行以166.7万港元(215207美元)卖出。用于购买齐白石水墨画《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1947)的4.255亿元应在2011年5月付款,但据称买家一直未进行支付。雅昌在湖南电视台的节目中披露,买家认为这幅画可能是赝品。卖家是一位来自旧金山的收藏家,拍卖行是北京的中国嘉德。]而到了本书成书之际,齐白石的《松柏高立图》创下了6500万美元的价格纪录,徐悲鸿的《九洲无事乐耕耘》创下了4200万美元的纪录。这些纪录就像是天文数字,令普通人难以企及,但艺术市场的美妙和神秘就在于:要想从中牟利,你无需支付如此巨大的金额。

本书提供的若干例子表明,一旦某位艺术家的作品创下新的价格纪录,所有其他价格较低的“杰作”的价值也会随之上涨。

这也是正在复兴的中国艺术市场之所以下起金雨的原因所在。从2009年到2012年,在新价格纪录的刺激下,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常玉和傅抱石作品的价格涨幅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近来涨势有所停滞,这也在情理之中,但这些作品的价格很快就会再度开始攀升。

太阳也开始照耀西方艺术品。在2013年11月的纽约,一位匿名买家以1.423亿美元买下弗朗西斯·培根的三联画《弗洛伊德肖像三习作》,这一史无前例的价码创下了新的艺术品拍卖纪录。在2000年的时候,培根的拍卖纪录只有500万美元。培根的朋友和同胞、英国艺术家卢西安·弗洛伊德也同样一飞冲天。在长达二十七年的时间里,弗洛伊德作品的最高定价只有116万美元,直到2008年5月的纽约,其拍卖价像鸟儿一样腾空而起,创下了333万美元的新纪录。

当这两笔交易在苏富比和佳士得的拍卖会上达成之际,现场观众一起起立鼓掌。他们都知道接下来在市场上将会发生什么,事实也的确如此。自那以后,培根和弗洛伊德的作品价格全线上涨了五倍到十倍。

在艺术市场上,并非总是要由顶部来提升底部。有时候底部也会推高顶部。

在七十年的创作生涯里,吴冠中的主题从裸体变为抽象画,又变为风景,在各个价位上都广受中国艺术品买家的青睐。在20世纪90年代,他的油画和水彩画作品的价格在5000到10万美元之间。

吴的绘画风格非常自由。他的作品拥有广泛的市场,价格一直在持续上涨。但他做梦也不可能想到,他的作品的价码会在21世纪发生怎样的变化。2011年6月,也就是他去世一年之后,保利在北京的拍卖行以1.15亿元(1860万美元)卖出创作于1988年的《狮子林》。四个月后,也就是2011年10月,吴的《万里长江图》(1973—1974)卖得1.495亿元(2360万美元)。[吴冠中,《狮子林》(1988),2011年6月4日在北京保利拍卖行以1.15亿元人民币(1860万美元)卖出;《长江万里图》,2011年11月19日在北京艺融拍卖行以1.495亿元人民币(2360万美元)卖出。]

在十五年间,有近三十位中国艺术家,包括在世的和已故的,其价码就是这样上涨了2000%—3000%。

2011年,陈逸飞作品的价格涨幅达到了尤为不可思议的程度。当1980年他从上海移民到美国时,这位艺术家口袋里只有38美元。《山地风》是他的壮丽的西藏服饰组画中的一幅,1994年这幅作品在中国嘉德拍卖行以286万元卖出。当其在2011年5月重回拍卖会时,却以不少于8165万元的价格易手——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油画作品的最高价格纪录。

《中国日报》抨击这一价格,称艺术市场的泡沫终将破灭。这家报纸竭尽其所能贬低艺术品的价值,认为无论是画作还是明清瓷器,艺术市场上都充斥着赝品。

到了2012年,中国的税务部门开始艰难地调查全国的艺术品买家,追究是谁的资金被用于购买价格如此惊人的艺术品。这些调查肯定抑制了买家的购买意愿以及新的价格纪录的产生。根据北京雅昌的报告,中国在2013年的销售额在全世界排在了第二位,占有全球艺术品销售额的24%;美国因为当代艺术品的强势回归,占有37%;英国排名第三,占有20%。[克莱尔·麦克安德鲁博士,《欧洲艺术节年报2014版》(荷兰马城,2014年3月)。]

但在全世界,无论税务员们白天如何忙碌,珍稀画作、玉器和瓷器的那些幸福的主人们依然会带着笑意安然入梦。当你夜里在床上沉睡之际,艺术品为你带来的财富,永远都会多过你去工作所得到的。

在2000年到2014年间,中国、欧洲和美国的艺术品买家还发现了其他一些令他们心安的事情。

在21世纪的头八年里,世界经济形势非常糟糕——现在也很糟糕——银行超发货币以及倍增的债务,对经济造成了一次次的冲击。但在很大程度上,艺术品的价格并未受到危机的影响。从2005年到2008年初,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增长了1200%。当其增长停滞之际,资金几乎在一夜之间就转向了中国古典艺术品。自那以后,古典艺术品市场开始疯狂增长。在美国,自从2001年9月纽约世贸中心被袭击之后,就有人预言美国当代艺术品市场将会走上毁灭之路。但艺术市场却依然在持续增长,在2005年到2008年年末期间急剧增长,并在2010年到2014年间攀升至新的高峰。

艺术市场对危机的正面反应与华尔街的道琼斯工业指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华尔街的资产在2004年大幅缩水;2008年有了一些赢利,一年间又都损失掉了;2010年之后,华尔街用了几年的时间才又恢复到六年前的水平。

艺术杰作的价格之所以上涨的一个原因是,艺术市场在世界范围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新买家,尤其是在互联网上竞拍的买家。

2013和2014年,在纽约和伦敦的秋冬季拍卖会上,分别有来自44和48个国家的买家参与竞拍。今天的艺术品交易已经发展成真正的全球性生意。其全球化程度如此之高,以至于如果某个国家(比如美国)的买家有资金压力,其他40多个国家的买家都会受到影响。

全世界绝大多数的艺术品买家都是商人——在19世纪中叶的伦敦、巴黎和纽约,他们从国王、王子和拥有大房子的贵族地主手中夺走了艺术市场。

本书讲述的是艺术市场在从1850年到21世纪之间这个商业时代的故事。它将讲述艺术家是怎样与商人合作,讲述他们怎样抬高艺术品的价格,并让其保持在高昂的水平上。

它将讲述市场是怎样听任商人在短时间内——五到十年间——转卖画作,这样的转卖经过精心的设计,又是怎样为卖家带来五倍至五十倍的收益。它将解释19世纪艺术市场的一次繁荣怎样持续了三十年之久——要紧的为什么不是艺术品的价格,而是利润。

本书还将考察,与股票、黄金和钻石相比,艺术品作为一种投资品,在一百五十年间的表现如何。

它将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危机时刻,甚至在战争期间,艺术品的价格为什么还会上涨?为什么当税务员盯上收藏家甚至向后者宣战之际,艺术品的价格也不会下跌?本书将考察我们时代的收藏家那种秘而不宣的风气。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关于艺术品归属的记载;艺术品是便携的财富,无人知晓它们的家和所在。

本书还将说明艺术品为什么远甚于金钱——它们是人类最高贵的创造,是一个人所能拥有的最美妙的物品。

《名利场:1850年以来的艺术品市场》

媒体评论

前言

编辑推荐

内容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