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周轶伦:啊!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4-23 15:50:47 |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哈》(局部), 布面丙烯、油彩,224.5 × 184.5 cm,2011

当周轶伦参与的群展在北京举行时,针对他第一次有了重大突破的作品,我是持怀疑态度的。虽然“坏”画一词带有攻击性,但它已成为艺术事件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们甚至将作品的内涵都连根拔起,抛诸脚下。这一状况在年 轻艺术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是因为大家都认可了这种流行的表达方式,更是为了便于与中国老一代也是第一代被冠以“主义”和时尚头衔的先锋艺术家们进行区分。问题在于,绘画只有在“反绘画”的语境中才是“坏”画,它与传统艺术价值观作主旨的“优秀”的主流作品有关,而与制造低劣绘画这件事无关。 即便在中国也有很多大师级的娴熟的学院派风格的现实主义作品,但是,纯艺 术依旧只有微弱的发展态势。 中国的“当代”艺术家在发挥开拓性作用的同时,也是深具反叛精神的一个群体。从艺术史角度来看,先锋派往往从一开始就拒绝几乎所有的传统绘画价值观,并从概念、内容和创意的角度重新诠释了绘画。假如笔触起作用了,那么就验证了绘画创意的有效性,至于画面中的线或点、技法或绘画效果则无需过多考虑。   

至于“坏”画,基本上像乔治·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菲利普·古斯顿(Philip Guston)、让-米歇尔·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马丁·基彭伯格(Martin Kippenberger)的作品,这或许能让那些深受此类问题困扰的 中国艺术家,尤其是那些科班出身的艺术家从中找到答案。毕竟,固有观念是很难抛却的。“坏”画往往会摆出一副“我根本就不在乎绘画”的姿态,这也是他们希望摆出的姿态。 要解释周轶伦的创作到底要表达什么,必定是要长篇大论的(无论简洁与否)。在我看来,他的作品缺乏一些信念,但起码他处理画面的手段非常巧妙,这从他后来绘制的那些洋洋大观的小幅作品以及集成作品都证明了这一点。但是,他的创作在2011年初出现了拐点:一下拿出四个非常棒的作品,每一幅都是大尺寸的,也可以从中看出明显不同的能量爆发,这在画面中表现得既直接又清晰。这对周轶伦来说似乎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他开始拥有属于自己的表现风格了!

1  2  


下一页正文二上一页陆扬:忿怒金刚核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正文二
陆扬:忿怒金刚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