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精品为王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12-24 13:35:23 | 出版社: 中国证券报社

今秋大拍已经过半,市场热气腾腾。承接一年来大好的市场趋势,大部分拍卖公司选择以放量的形式呈现各类拍品,但依然满足不了各路资本的“豪夺”,不仅拍品天价频创,成交总额也是新高迭出。成交数字的背后,其市场特征明显:普涨已经成为过去,精品称雄称王。

从本期撰写“视点”文章的记者调查来看,拍卖市场新增资本在不断流入,行家在拍卖场有所斩获的很少。这反映出在国内经济通胀的影响下,一些资本选择了购买艺术品来避险,进而保值增值。然而,要承接更多资金,正如我们先前所预料,艺术品市场还难以承受之重。一方面艺术品精品资源有限,另一方面市场不尽规范,风险巨大。

目前已知的过千万元拍品的实际竞买人大多数依然是行内的老面孔,例如中国嘉德的王羲之《平安帖》为金融大鳄刘益谦购买;香港佳士得过千万元的内地油画家作品大多被刘益谦夫人王薇竞得;北京保利的艾轩作品《圣山》被著名导演冯小刚以2072万元竞走;香港佳士得清雍正御制掐丝珐琅双鹤香炉被香港地产商刘銮雄以1.29亿元购得,等等。反映了艺术品市场主导权依然为少数多年活跃在艺术品市场的大藏家所把持,但是新增资本在其中也起到了拉升艺术品价格的台阶作用,只不过争到最后一口的豪情和勇气还有待增强。

打开各大拍卖公司的成交帐单,很明显的格局是,1000万元以上拍品的成交额已经占据了各公司总成交额的大多数;1000万元以上的拍品也成为拍卖公司在预展前宣传的重中之重,是吸引大额资金进入拍卖场最主要的武器。这反映出拍卖公司之间的竞争,已从过去拼数量,过渡到了目前对重点精品的质量之争。在现金充裕的市场环境下,谁能多征到几件千万级、过亿级的拍品,就意味着谁的成交额水涨船高、谁在拍卖行业排名靠前,进而形成聚众效应,吸引到更多重量级的拍品进入到谁的拍卖场。这一局面的改变益于去年秋季内地过亿拍品的实现,不仅打开了拍卖市场的价格空间,也增强了更多藏家对艺术品的信心。由此,拍卖市场进入到一个精品为王的时代,回归到“拍卖是一个经过一级市场筛选、精品荟萃的市场”的应有之义。

精品时代所诠释的精品之义也耐人寻味。中国书画一般按平尺论价,名家的作品,一般只要尺寸相差不大,价格相差就不会太大。如此推理,尺幅越大,价格越高;反之亦然。名家作品一般不愁卖。然而这种格局正被悄然打破,同一名家的作品,尺幅小的精品价格会远远高过尺幅大的一般作品;同一名家作品,精品最后的成交价很可能是底价的十倍、甚至上百倍,而一般的作品很可能达不到底价,就流拍了。这种现象在中国书画市场里越来越多,在中国当代艺术拍卖中也渐次增多。冷军的《肖像之像—小罗》(125×33cm),尺幅并不大,却以3136万元高价成交,刷新艺术家个人作品世界拍卖纪录。该作品学术价值突出,在文化部主办的第四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览中获得画院奖,真正达到了“细腻而不腻,逼真而非真”的高水准。不少当代艺术中的风云人物例如岳敏君、方力钧、蔡国强等人的作品却在香港佳士得秋拍中流拍不少。还有一些当代艺术中的活跃人物,不出我们先前的预测,在今年以来的拍卖中不见了踪影。一边是精品价格屡创新高;一边是一般作品勉强成交,甚至无人问津。市场表现了冰火两重天的迹象,这是多年拍卖逐步走向成熟的结果。

精品为王也凸显藏家的成熟,一个收藏观念渐次深入不少大藏家的心:与其花钱买大量的一般作品,不如重金购买一件精品。有了这些大藏家的引导和带动,相信拍卖市场中一般作品或是赝品会逐渐减少,以拍小作品甚至赝品为主的公司将会逐步被淘汰。

这就是市场的力量。

下一页简介上一页邮市反转在即低价邮品补涨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收藏投资导刊第十四期
· 当代艺术平稳复苏
· 中国首家艺术品份额网络交易模式启动
——访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董事长陈玉
· 美国当代陶艺的用料艺术
· 收藏金融化  是当前我国艺术品收藏与投资的发展趋势
· 智利山与海之间的葡萄美酒天堂
· 秋拍市场全透析
· 数字解读秋拍市场
· 古越文明传承者 ——收藏家孙海芳的故事
· 李可染《长征》引领秋拍中国画价格一路飙升
· 邮市反转在即低价邮品补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