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艺术市场与学术权力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8-24 13:15:11 | 出版社: 内蒙古日报社

日前,“改造历史:2000-2009 中国的新艺术”大型项目即将于五月初开幕,其相关论坛与交流活动已提前预热,热闹非凡;关于艺术历史的重新书写、话语权力的分配、资本运作等等争议随之而生。就此项目,反对(或说拒绝)与拥护的声音几乎各占一半,明面暗面意见争夺激烈,不究其真正项目结构及轮廓本身,而就此次项目运作的强大的资本号召力与学术架构的出发点而言,争论问题的怪圈或起点,几如二十年前广州双年展现象极为相似。

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近十年可以说是风起云涌,变化的速度与规律极度反复与无常,动辄“天价” 的艺术品交易早已不是天方夜谭,与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现象如出一辙,时而高峰,时而谷底,时而明晰透彻,时而乱云缭绕,真正无趣的当然是平凡子民与那些真正的艺术家,他们永远无法把握问题的核心,即使其创作范畴与表达议题已不断超越个体经验所能掌控的极限,但在“看不见的手” 的真正操控下、批量或规模化的艺术生产模式中,(艺术)创作,成为一个最为肤浅和乏味的词汇,尤其是在08 年以来“制造”逐渐褪色出国家神话的字典中后。

艺术市场,非关学术,只是一味在反映市场规律。艺术品的好与坏,并不妨碍价值/ 价格的高低,大众消费者的审美趣味或资本实力确定一切。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建立及培养时日尚浅,即便短期创作出市场奇迹,并与国际迅速接轨或超越,如何描述与界定(定义)中国当代艺术的三十年历史(艺术家与艺术作品)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市场评判基础与历史重任,艺术史学家与艺术批评家们争论不休的价值判断与学术规范也时常被强大的资本力量所左右,甚至包括大国想象下的民族文化/ 意识的高涨,也在扭曲或改变着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认知或判断。

“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催生,不仅代表了一种自上世纪80 年代以来的启蒙精神与文化理想,不断挑战着主流官方话语主导的文化意识形态的同时,也制造或裹挟出了其强大的“另一种政治”的话语倾向,伴随着冷战的全球崩塌,当时的文化批判武器迅速被接纳为一种大众消费文化的符号化了的“物品”,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中的最大利益化了的某种象征。其中,市场和学术的互为作用关系的历史过程耐人寻味。

继续说“中国当代艺术”,它与日本当代艺术、中东当代艺术、美英当代艺术、欧洲当代艺术等等的历史、脉络及文化价值立场距离甚远,即使它短期之内已适当选择了一种更适应于全球流通的国际语言模式,按照西方为主导地位的艺术史逻辑来说,中国当代艺术尚未验明正身或显示出其“政治上的正当性”。我们相信一种“进步”可以主导发展,却也潜忧,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规律与学术系统之间的关系,更需要一个漫长的“革命”发生或可抵达其真正问题的核心。

下一页艺术与投资上一页精益求精•共同成长:艺术北京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艺术与投资第四期
· 我们需要艺术顾问公司吗?专访摩帝富艺术顾问公司负责人黄文叡
· 浪漫樱花季 东京艺博会踏春而来
· 艺术品与设计品之间有什么?从《百分之十二设计》开始谈起
· 为什么假书画能成交
· 艺术品只是商品吗?谈艺术品的市场价值和象征价值
· 国内篇三大博览会的2010
· 精益求精•共同成长:艺术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