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海报
展览时间
2020年9月19日——10月19日
展览地点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文华新大街1704号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陈列馆
主办单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
北京杨飞云油画艺术基金会
协办单位
徐悲鸿艺术委员会、鸿文书画院中国地质博物馆、湖南徐悲鸿艺术馆欧美同学会留俄(苏)美术院校校友会
承办单位
北京市天和艺方文化有限公司
活动支持
北京市文投集团
特别鸣谢
为你读诗、丹青云集
参展艺术家
徐悲鸿、孙宗慰、冯法祀、李斛、戴泽、韦江凡
顾问
戴泽、徐庆平、杨飞云、廖鸿华
监制
朱春林、芃芃
策展人
邰武旗
执行策展
白明、黄远鹏、王健、郭仲正
组委会成员
李凡、孙景年、冯世光、苏昊、孙志义
蔡际鸿、王殿华、王鹤、林建寿、马杰
易仑、尤勇、宋佳奎、崔志强、李磊
李炫毓、王波、徐世伦、付蕊、刘庆凯
戴泽 农民小组会 130X160cm 布面油画 1949-1950年
前言
油画进入中国已有一百年的历史。上世纪初,在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和碰撞中,徐悲鸿等艺术家将油画从西方带回中国,并与中国文化和现实生活结合,探索出一条油画成为中国主要绘画形式的道路。与此同时,受到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探索中国画的改良也成为时代命题,徐悲鸿也是这个艺术思潮中的旗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艺术的现实主义特色得到进一步提倡,这正是徐悲鸿的一贯主张。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油画在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中国油画家能自觉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探索如何以油画反映中国的现实生活,显得更加难能可贵。所以,我们在中国油画院举办“寻源问道——徐悲鸿和他的学生们”这样一个展览,不仅是对中国近代艺术道路探索的回顾,更是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思考与启发。
冯法祀 红旗渠 146x120cm 布面油画 1987年
徐悲鸿不仅是艺术家,更是美术教育家。1918年,23岁的他成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提出了“古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入者融之”的中国画改良论。1919年,他带着寻找中国艺术发展途径的使命感前往巴黎留学,遍临欧洲大师名作,深入地把握了欧洲优秀绘画传统与精神,并以中国画家的卓越才华和独特东方韵味受到法国画界瞩目。1927年,他留学归国,致力于建立中国科学、现代的美术教学体系,强调以素描为基础,创造了解剖学、透视学与默写相结合的造型训练办法,提出了“宁方毋圆,宁脏毋净,宁拙毋巧”“致广大、尽精微”等教学原则。他要求学生,擅西画者多临摹中国古画、擅中国画者多研究素描,以期贯通。同时,他还特别强调要描写人民生活,做大量速写,从而能够驾驭各种题材的创作。徐悲鸿独具特色的教学不仅奠定了中国现实主义美术教育的基石,并且培养出大批美术人才,成为驰名中外的艺术大家。
李斛 三峡夜航 87x68cm 纸本彩墨 1972年
本次参加展览的孙宗慰、冯法祀、李斛、戴泽、韦江凡五位先生,都是徐悲鸿在中大和北平艺专培养的优秀艺术家,他们在艺术创作上秉持着现实主义传统,将中、西方艺术进一步融会贯通,开拓新的题材与风格,并且将徐悲鸿的美术教学传统继承发扬,持续滋养着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要想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艺术、艺术家的责任、艺术的意义,我们可以从这些前辈艺术家的身上得到无穷的启示。
——徐庆平(徐悲鸿纪念馆馆长)
孙宗慰 蒙藏人民歌舞团 90x120cm 布面油画 1943年
韦江凡 送上门 152X72cm 纸本彩墨 1964年
徐悲鸿 愚公移山素描之一 19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