聿间观林—潘剑个展
艺术家:潘剑
策展人:艾墨思
展览时间:2018.5.5-2018.6.10
开幕时间:2018.5.5 16:00
展览地址:艺·凯旋画廊
艺术家:潘剑
策展人:艾墨思
展览时间:2018.5.5-2018.6.10
开幕时间:2018.5.5 16:00
展览地址:艺·凯旋画廊
关于展览
艺·凯旋画廊于2018年5月5日举办潘剑在艺ž凯旋画廊的首次个展《聿间观林》,展览将呈现潘剑创作于2013年至2017年的一系列绘画作品。
潘剑近期作品的画面在第一眼看上去似乎呈现了枝桠、叶片和树林,然而目所能及的一切只有画布上的色彩,在艺术家的安排下,这些色彩似乎为人们呈现出一枝一叶一木一林。然而,倘若无人观看的话,这些树木又是否存在于潘剑的画布上?
这是潘剑绘画中的悖论。画面仿佛流淌着一种能量,超越了存在的物质表面,而将观者带向另一重维度。艺术家对色彩的使用是节制的,这些以灰和银为基调的新作唤起了人们对于黎明初降的感受:晨光熹微,目所能及的只有物体灰色的轮廓和阴影。这些画作高度凝练地传达出长夜无眠过后,微光初现的情形——环绕四周的则是无边的寂静。
通过铃木大拙和艾伦·瓦茨在美国的讲习和推广,东方的道家与佛家思想在1930年代开始流行于西方。此后,禅宗思想对一批从再现传统解放出来的艺术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开始追求某种更直接,瞬时的东西,将人们的关注逐渐引向纯粹的能量。有趣的是,当上一辈西方艺术家被亚洲传统文学、书法和水墨艺术所激发灵感,我们看到今天的中国艺术家也在西方艺术中寻找方向。在当代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中,似乎抽象艺术(或更确切的说,非再现性绘画)需要经历一个完整的循环,再回到自己。这样看来,我们也不会惊讶于潘剑的作品不断地走向抽象,直到画面上所有的再现性痕迹都成为绘画过程的纯粹显现。
潘剑通过中国毛笔而发展出他自己独特的绘画方式。若我们凑近细观,会发现画面上留下的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它分别包括笔触的运动、色彩的滴落、砌上干性颜料并以清水冲洗和挥洒等等环节。有一点是很难第一眼就被发现的,那就是艺术家在构思画作的时候其实利用了摄影,或者更准确一点说,使用了类似摄影的表演方式。他请助手将空白画布铺在夜晚的街道上,靠近路灯的地方。潘剑自己则用相机记录下树投在画布上的影子。夜晚的树影于一瞬之间轻柔地抚摸着画布,而这些都发生在艺术家的妙笔触碰到画面之前。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艺术中,潘剑都深深植根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他的绘画实践似乎可以从西方油画传统中得到充分的说明,而萦绕其间乃至超越形体的却是一种彻底的中式的感性。中国风景是他经营画面的大背景。这些大型绘画仿佛来自中国传统山水画中一个指甲盖般大小的细部,它们似乎在向一幅传统山水做无限地接近和放大……随着这运动,我们渐渐看清:叶片,枝桠,树木……
潘剑的画面似乎很难一下子就被全然理解。相反,这需要观众去放慢和打开自己,花工夫细细体察其中的着重之处。这些绘画期待人们凑近,再移远,如此反复观看,去发现其复杂精妙。
关于艺术家
潘剑,1975年出生,2001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留校任教,2008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和西安。他的作品以架上绘画为主,深受诗歌和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通过对同一物象的深刻描绘,体现独特的审美倾向和绘画观点。
个人展览
“聿间观林—潘剑个展”(艺·凯旋画廊,中国北京,2018)
“对流层的光”“光的阴影”“阴影的边缘”(赞善里10号画廊,中国香港,2017、2015、2013)
“陌生化图像”(今日美术馆,中国北京,2010)
群展
“界限之外”(RH当代艺术,纽约,2014)
“溪山清远—中国新绘画”(亚洲艺术博物馆,美国旧金山,2011)
“改造历史-中国青年新艺术邀请展”(阿拉里奥画廊,中国北京,2010)
他的作品被乌里·希克、余德耀基金会、DSL收藏、莫妮卡·博格、M+博物馆等机构及个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