丂|Kǎo|山记——曹应斌绘画展

展讯>

艺术中国 | 时间:2017-04-13 15:28:55 | 文章来源:艺术中国


展览海报

参展艺术家:曹应斌

展览策划:莫妮卡·德玛黛

开幕时间:2017.04.15-15:00

展览时间:2017.04.15-2017.08.13

展览地点:莫空间,中国郑州郑少高速新密西出口向南2公里处

参展艺术家:曹应斌

展览策划:莫妮卡·德玛黛

开幕时间:2017.04.15-15:00

展览时间:2017.04.15-2017.08.13

展览地点:莫空间,中国郑州郑少高速新密西出口向南2公里处

 

人与神——曹应斌的水彩画

文/莫妮卡·德玛黛 Vigolo Vattaro

与八年前我们刚认识时相比,我感觉曹应斌的世界观有了很大变化。那年二月我第一次去找他,在郑州一座居民楼第五层的画室里,我面对的是一个不拘礼节的人,有点我行我素,特别注重避免与他个性相违的表现,比如,特别殷勤或尊敬的举止。我当时觉得作为中国人他更像欧洲人,他的作品也一样。那时曹应斌主要在布上作画,用一种对人类最讽刺的世俗方面的分析,以及出世的态度勾画出尘世的特点。感觉他是一个不太动感情的人、保持距离的人,分离任何可见现实(身体的某些部分,实物,很多衣服,食品等等)并展露其不美的一面,好像在说:这就是我们真实的样子,只不过是解剖局部的总合,人们吃进去上百种的食物,产生出具体的欲望和性关系的结果,等等。那天我很佩服他的聪明和独特性,他微妙的幽默,还有他以表面上“儿童般”不卖弄技巧的绘画方式和勇气,表达事物如此直接。然而他有点冷淡,有点怀疑一切。现在回想起来,也许曹应斌听从(我不知道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地)佛祖对他最初弟子的教训之一,克服和战胜理想化所带来的痛苦:即把每个实体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这样各种感情扩散和理想化被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例如,建议一个为女孩而难受的年轻人,想象她老了以后没有任何肉体魅力的模样,这样就能控制激情,而不是被情所摆布,从而达到自由的更高水平。

开放

我感觉在我们互相来往的那些年里,对待人类的可能性曹应斌从不抱幻想,从某种意义上说怀疑的观点转向一种更开放的观点,他对世界和对自己的看法容纳了更高的层面,我姑且称之为“神圣的”层面。我相信这个转变首先是通过内在的探索而获得的,这使他接触自身的过去和不曾了解的各个方面。我坚信我们每个人内心都隐含一个神圣的火花,要靠自己去发现并给予发扬光大的机会,希望它进一步发展。这“一线光芒”并不一定能让我们成为圣人,也不会让我们摆脱人类本质中不太高尚的方面,用尼采的话来说既是“人类的本性‘太人性’化”。我们在本性中各不相同且相互矛盾,需要接受它们的存在,如果把脑袋扎在沙子里视而不见,就无法直面我们的真实面目。我们大脑里的思想和很多不同的冲动,有许多是出生前就已经拥有的基因,如同身体是我们消化的那些东西所决定的,亦有从最“高尚的”到最不“光彩的”卑鄙的冲动,我觉得曹应斌想把这些不加任何评论地放在一起。也许正是因为他的个性,让他不能容忍现实中的诸多方面,他最近的选择不是对现实不屑或是感觉受到现实的蒙蔽,而只是力所能及地做自身的工作,增加接收现实的能力。我认为他的路径是通过对自己心性的了解和关注然后延伸到他周围的世界。

曹应斌的作品一直让我好奇,包括神像、庙宇、皇陵、宗教仪式,因为我觉得他的意图既不是纯粹纪实,也不是虔诚信仰。几年前,他在意大利的一次画展中展出的都是佛教、庙堂神话中的人物,经过最初的犹豫,我开始对其进行解读评论——那些飞天、菩萨的形象,只不过是人类的最高形象,他们在一幅画作或一个特定情况下存在,让我们记起,也让我们或多或少地再现他们。我感觉曹应斌正在与周围的一切进行着一场广泛的对话,不管是横向的还是纵向的,既用当代的形象(这让他很吃力)和过去已有的存在之间对话。这就是为什么他不断地前往那些古迹丰富和伟大传统文化作品多的地方,特别是在他的祖国。在他的创作中有一个恢复古典文化“高雅”部分的愿望,重新掌握使之生疏的那部分历史,他深知世界上鲜有与这个文化比肩的文化,希望这个文化成为所有人,特别是中国人的一种绝对价值。但他不涉猎博学的知识分子,而是关联与他相关的线索,作为艺术家的成长经验。他与上海的雕塑家、画家和书法家宋海冬结友,比他年长的宋海冬致力于探讨人类与宇宙的关系,无疑给曹应斌提供了一个少有的非常重要的切入点。绘画,还有最近几年常规实践的书法,对曹应斌来说都是关于自己人生意义、关于人降生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根据佛教不仅限于此)甚至是超越生死纬度的深刻内省方式。在小幅水彩画中,有些是在艺术家经常外出游荡时完成的,我们看到很多普通人,他们或成群或单独的与庙宇、石碑、佛造像雕塑、古代壁画(敦煌、玉林、麦积山等)在一起。虽然那些人置身于特殊意义的地方,(如通往大型墓穴的神道)但是他们并不自知,不知道周围笼罩的气氛,不知道它们所代表的象征和意义。在这些场景中经常有一丝怪异的味道,古代的遗迹在涌动的人群中静静地展示着神圣庄严,而那些衣着不得体的人显得有些窘迫,举止也不甚雅观,但是却很真诚地表现出他们的好奇心。他们领会到那些天工之作如此完美珍贵,虽然现在我们拥有很高的科技,却远远达不到古代的精湛技术。有的人把艺术品当作作品来看,而有的人,像曹应斌则沉浸在这些作品中从其内部听取宇宙节奏的回荡,在那个宇宙里人与自然没有分离,而是参与同一个生命的现实。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水彩画中古代层面很明显地被当代层面所分隔,古代是不动的,沉默的,有召唤力的,对于今天的人有很大的神秘感,但是两个面貌的共存暗示着很多问题的共存、暗示着生命历程的不断循环。因此就像乔达摩生命中的一个片段 : 一朵花可以升华为过去现在和未来存在的全部象征。

在表现“现世”生活片段的作品中,曹应斌表现出一系列的情感:从背面的自画像向地平线上的远山无限延伸默想,到有限的空间时刻适应环境的演变;从封闭的场所氛围到更加压缩和微小的细节,都体现出强烈的表现性。艺术家喜欢具体的描述,时而插入会心的幽默(如《在澡堂吃鸡蛋的男人们》)使事件表面的荒诞有了充分的理由,因为如果用公平的眼光去看的话,实际上并没有任何事情是荒诞的;时而在画作中表现各种情景,从被驯练捕捉兔子的狗到树枝修剪,从在遥远的青海猎奇寻找虫草,到贴满了最时髦品牌广告的机场里,行色匆匆。似乎也让我们思考今日中国人的丰富生活,在这个国家里共存着旧的习俗和新的可能,但是过去和未来却没有接轨的连续性。

绘画的效果表明画家对学院所传授的一切毫不在意,而更注重完全个性化的随心所欲,竭力表现得没有技巧,这本身就是一个意向声明:想以新的眼光去观察现实,摆脱固有的陈规和技术,描绘使他印象深刻的场景,以一个看似儿童的眼光,努力传达其活泼和自然。这也是因为对他来说艺术家的活动不是“职业”,不是以吸引追捧者为目的,而是不断地审视自己对周围和内心做出的反应。

几次曹应斌画自画像,总是画自己的后背(《远山》、《与鹿相逢》、《在建山院子里画画》),他眼看的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现实世界,“现实总是超越想象并且总是比想象更奇妙”(布鲁斯 · 查特温如是说)。在现实里他才有动力作画,因为通过作画他才有了更积极的对现实的关注和参与,绘画是他与这个“现世”达成“和解”的唯一方式。感觉似乎是画家把我们排除在他的视野之外,但是我认为这更像是一个邀请,让我们沉浸在那个超越时间的艺术所属的现实里。

与很多中国人不同的是曹应斌不喜欢热闹、景点和社交。他更想躲进自己的绘画里,毫不掩饰排他世界的愿望,我认为这是出于维护自身和保卫自己的需求,并非出于感情和好奇心的缺乏。反之透过他忧郁的眼睛时常表露出参与的热情,揭示了他内心的丰富和真诚。

2017 年 3 月 12 日

祁玉乐 翻译

部分展览作品

简 介

 

相关展讯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