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主持:薛永年
策展人:尚辉
主办单位:
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河南省美术家协会
河南省书法家协会
河南省美术馆
河南省书画院
郑州大学书法学院
承办单位:
恒辉文化
大河美术报
展览地点:河南省美术馆二号厅
时间:2016年12月15日至22日
开幕式:2016年12月17日(星期六)下午2点(河南省美术馆二层进厅)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CBD1号
薛永年题字
2016年12月15日至22日,由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河南省美术家协会、河南省书法家协会、河南省美术馆、河南省书画院、郑州大学书法学院联合主办,恒辉文化承办的“一雨成秋——李一、阴澍雨书画展”在河南省美术馆举办。李一、阴澍雨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人员,是当代成绩卓著的书画家、美术理论家。本次书画展以诗书画结合为主线,取二人所长、相互补益,或以画之境显诗之意,或以诗之意写画之境。他们采用传统的手卷、册页、中堂、宫扇等形制,同时也考虑到现代家居、展陈空间的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整与设计,在诗书画的当代表达中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同时,展览以秋为题也是对中国秋意美学的一次探索性阐发。李一、阴澍雨的诗书画合作展具有鲜明的特点,既体现了个体之间在文化理念上的认同,也体现了二人在艺术求索上的超脱与通达,并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实践做出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呈现。该展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薛永年担任学术主持,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杂志主编尚辉担任策展人,同时邀请了当代重要的美术理论家、书画家及专业媒体于12月17日下午在河南省美术馆参加开幕式并举办学术研讨会。
李一(书) 阴澍雨(画) 洛阳春雨中堂对联 纸本设色 180×48厘米×2 180×100厘米 2016年
文脉传承的诗意栖居 ——“一雨成秋”书画展献言
薛永年
一雨成秋境,无边美更新。真情兼至善,精彩胜三春。
中国汉字书法,不是语言艺术,却有着诗一样的表现力,不同于哲学思想,但可以尽显阴阳互动宇宙变化的规律。对此孙过庭指出:“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传统的中国画,以书为骨,以诗为魂,以哲为理。诗书画三绝,唐代即为世所称,诗书画结合,宋元明清以来更为文人画家所尚。
古云: “书为心画,画为心印” “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声诗” “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诗书画的结合与互补,已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独特风景,成为一脉相承的艺术传统。这一传统具有两大特色,一是三者都以意境为追求,实现精神境界的提升。二是三者虽艺术语言不同,但无不本之民族艺术思维,迁想妙得, 相互促进,利于深造求通。
传统型的书画家,不少都是通才,筑基文史哲,博通诗书画,虽创新程度不一,但均能在欧风美雨中传承文脉,在物质文明对性灵的桎梏下,实现诗意的栖居。后来分工日细,知识爆炸,新一代的书画家,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反不如对西方艺术的接受,书画作品的创作,也更多注重在展馆中的视觉张力,甚至与诗意、文心渐行渐远。
李一诗文书画兼长,作为媒体人,面对当代艺坛的不足,深感弘扬传统精神的必要,近年经常推出诗书作品,“我书写我诗,我诗写我心”。他的年轻同事阴澍雨,是写意花鸟画的翘楚,致力于灵性与摄情,对于诗书画结合的传统及其现代转化,也颇有思考,于是二人决定以诗书画结合的形式,各展所长,在中州推出别具一格的合作展。
展出的作品,有的以画为主,配以书法题诗,有的以书诗为主,配以诗意画,有的是自书诗与花鸟画合璧,有的是自书金石题跋,有的自书论书绝句并跋。各种作品不仅体达了秋意秋境的成熟丰硕,展现了生命精神的自由与超越,而且在诗书画的互补互动互渗互融中,利用视听的通感,唤起对生活的整体体验,把观者带到充满真善美的艺术境界之中,给人以高雅的享受。
展览虽然在美术馆举行,高堂广厦,但呈现方式多种多样,不以视觉冲击为单一追求,尽可能地发挥书画走进家居的功效。诗书画的结合,或者沿袭传统,中堂画配以书法联,挂轴画题以诗堂,宫扇一面书诗,一面作画。或者把前人卷轴册的形式加以改造,变化开拓,古为今用,屏条则书画相间,绘册的对题,改为书画合璧,手卷也打破以诗书配画的惯例,以画配诗文,从而生面别开。
自古以来,中国的艺术就与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提倡所谓生活的艺术与艺术的生活,写意画发展以来,更拉近了诗书画与心灵的关系,拉近了诗书画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借以实现欣赏者的诗意栖居。我相信,“一雨成秋”书画展,不是号召书画家先成为诗人,或者画家先成为书法家,关键是自觉传承民族文脉,发扬诗书画的写意精神,使艺术远离金钱的役使,成为作者与观者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
薛永年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
李一(书) 阴澍雨(画) 书画合璧八条屏 纸本水墨 180×24厘米×8 2016年
一雨成秋 书画至境
尚辉
相对于西洋绘画与雕塑对于人体生命的赞美,中国书画无疑是通过表现自然折射人的精神情感的,而且,在表现自然中尤以吟诵秋景为其美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北宋山水画家郭熙形容四季山光,用了“秋山明净而如妆”,其“明净”实为文人书画追求的最高境界。倪瓒之所以能够列入元四家,也在于他画的深秋太湖是“明净”之中的冷逸。即为“明净”,则不能色杂,这也是为何文人画一再排斥精工富彩而以“水墨为上”之缘由。
中国书画其实就是秋意美学的崇拜。水墨蔽除了对世间缤纷绚丽色彩的描绘,而着意于澄明之境的过滤;骨法用笔也显然是脱祛草木花叶之外相,而专注于枝干之枯的遒劲;而写意的实质则是遥念忆写生命万物之灼灼其华的绰约风姿,笔所未到气已吞。当然,在这种秋意美学的崇拜中,尤以画出明净之“妆”最为深婉。这便有了对秋日的伤感悲切,有了对人世繁荣之后孤苦冷清的体味。中国文化一直没有出现古希腊时代的悲剧美学,但从来不缺乏悲伤幽怨的诗意。的确,忧郁的感伤才能使艺术进入至深之境,这是精神思想对于美感的必要深化与升华!
李一、澍雨的书画合作,正是以秋为题而对中国秋意美学的一次再阐发。澍雨画的烟雨芭蕉、枫叶翠鸟、野菊浅酌、幽谷馨兰、红蓼水禽,哪一幅不是以秋色里的风物为画意,借此感物抒怀,寄写心中的澄明之境?大概也唯其如此,他才专注于草叶的一枝一脉,以草书笔意勾绘其生命最后虽衰弱却光华的妆容。他借此表现的是生命,更是他静谧恬淡的心境。相对于澍雨弹跳洒脱的笔法,李一的章草则显得重拙古朴。他对于汉砖碑铭木石之趣的汲取,使他的草书在连笔书写的笔画线条里,融进了如虫蚀木、如屋漏痕似的笔线美感。他刻意压缩了字体间架的竖画,舒张了横挑与横撇,在横画之中追求烂漫歪倒的稚趣。从形式上,李一滞重拙朴的用笔和澍雨灵秀恣肆的笔法形成对比与互补的作用;而从内容上,李一“我手写我心,我书写我诗”的自作诗,则对画面境界进行了营造与升华。譬如,他在题澍雨诸多花卉诗句中,常有“青溪泛冷香”、“花光漾碧溪”、“老屋旧青藤”、“黄莺底处弄娇啼”等妙句,这不仅呈现了李一的辞章之功,更体现了他以诗入书入画的文人情怀。
其实,中国花鸟画并非单一地描绘花妍鸟啼,而是在那些微末的生命里寄寓人世的感怀;中国书法也非纯粹地描画字符,而是在那些笔画的方寸之间托物谴兴。书画本于诗情,诗性载于书画,这便构成了奇特的寄托感怀的东方艺术方式。而这个方式都源于一种哀伤的吟咏,一种观照自然秋季所形成的有关生命价值的追问与伤怀。这就是中国的诗情,不是万劫不复的悲痛,而是淡淡的哀伤;这也就是中国的书画,不是露骨的刺激与震撼,而是优雅的恣肆、秀润的苍茫。
李一的诗书与澍雨的花鸟所合成的“一雨”,让我们在这个秋天再次品味了中国秋意美学的至境。
2016 年11 月13 日于北京22 院街艺术区
(尚辉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主编)
李一 论书绝句·徐悲鸿 70×54 厘米 纸本水墨 2016 年
展前随想
李一
近几年我在中国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和山东美术馆的书法个展写的都是自作诗文。写自作诗文是想尝试一下,在当代社会,“我诗写我心,我书写我诗”的诗书合一传统还有没有生命力,还能不能继承和发扬,尝试的结果是得到了诸多鼓励,增强了尝试的信心。这次与澍雨君的合作展,在继续写自作新诗文的同时,增加了诗画结合、书画结合的尝试。诗画结合、书画互渗是优良传统,古代很强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重视以书入画,以诗题画,诗书画相互促进、相互结合,且传而有续,形成了中国艺术的特点和文脉。但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一传统没有得到很好地继承和发扬。
我与澍雨君年龄虽有差异,但对传统都怀有深深的敬意,都有着浓厚的古典情结,都有着艺术的系统学习和多年艺术研究创作实践经历。近年来,我们又一起编辑身处学术前沿阵地的《美术观察》杂志,通过观察当代纷繁的美术现象,我们越来越意识到继承和发扬传统,沿续和拓展文脉的重要性。在民族自信文化自觉日益增强的今天,在中国书画多元探索多方取向的当下,应该重新认识诗书画结合的传统并发扬光大。诗书画结合是诗心书意画境的综合表现,三者相互启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可以丰富诗歌艺术形象思维,深化书法艺术的意象表现,提升绘画艺术的文化品质。三者的相通相联和综合呈现又成为中国艺术的重要 特点之一。发扬和光大诗书画结合的传统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保持中国艺术的特色和文化品格,而且可以从传统内部拓展艺术创造的新空间。
于是,我们在繁忙的编辑工作、科研工作、研究生教学工作之余,创作了一批诗书画结合的作品。创作过程既不轻松而又轻松。诗为无形画,以诗题画,诗要传画外意又要写画中态;画为有形诗,以画配诗,要画诗中态,又要画诗中景。创作起来我们二人都感到有难度,所以不轻松。另一方面,诗书画结合是二人兴趣所在,乐意所为。挥毫泼墨,写诗、品诗、赏画、画画是非常愉快的劳动。我们相互切磋,以画之境写诗之意,以诗之意绘画之境,很惬意自在,所以又轻松。
诗书画相结合,可以说是我们这次展览的特点之一,在当前众多的联展中,也算是有特色吧。至于我们诗书画水平的高低以及结合的好与不好,当由观者衡量评判。我个人的感受是:在诗书画的结合上,这次展览是初步尝试,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而在创作过程中又收获多多,最大收获是:在与澍雨君相互切磋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更加坚定了探索诗书画结合之路的信心,进一步认识到这是一条宽阔之路,有很大的拓展空间需要去开拓,有诸多的创新点需要去寻找。
阴澍雨 峄城名种大马牙 59×48 厘米 纸本设色 2016 年
“一雨成秋”的意趣
阴澍雨
“一雨成秋”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情境。作为展览的标题,也自然地显现出李一老师和我的共同追求,即诗、书、画形式的合璧与意趣的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画的审美要求,诗、书、画的相得益彰也使得诸多作品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经典。所以诗、书、画结合是重要的中国艺术传统。但是在今天,这一艺术传统是否依然有生命力?并且能否与当下的人的情感与社会生活相适应,它存在与发展的空间与方向又在哪里?李一老师和我时刻都在思考这一命题。在我们的作品中,形式上的诗、书、画相映成趣是基础。作品采用传统的手卷、册页、中堂、宫扇等等形制,同时也考虑到现代家居、展陈空间的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整与设计。对于诗、书、画意境的合一则是最终的追求。我们更希望通过我们的作品传达出意境的美。我们都知道传统中最为恒定的品质不在形式,而是意境。意境之美不论古今,它都存在,特别是在今天,依旧打动人。
“一雨成秋”是两个人的合作。谈到合作,必然是共同创作,而又互相补益。这些作品历时较长,但以近期创作为主,有的是画配诗书,有的是诗书配画。我连续三年在峄城榴园写生,描写百年古树、骄阳黄叶、细雨红榴。每年写生归来李一老师都会观看我的画,提意见与建议,有时欣然题诗。如这次合作的主题作品,李一老师以章草题诗:“笑破霜皮万颗攒,繁枝苍干耐秋寒。写来匹练知何似,红玛瑙堆白玉盘”。这一段时间的合作,我与李一老师全力投入,专注创作。李一老师曾写诗:“风雨十年路,乡园一点灯。萦怀千万绪,老屋旧青藤。”我以《青灯有味似儿时》为题写灯蛾,以画相配。我写宫扇《芭蕉》,李一老师则以行书对题:“漫将幽意种芭蕉,夏月春云总寂寥。一自秋声随夜入,不风不雨也潇潇。”……时间就在这诗情画意的潜心经营中度过了,我感觉沉醉其中,也成长进步了不少。
“一雨成秋”是李一老师和我两个名字的合成,所以支撑它的,是我们两个个性鲜明的创作者。我自2011 年到美术观察杂志工作,我和李一老师就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他不仅是我的领导,更是我的老师。工作与生活中我们形成了很多共同的特点,如何做好编辑工作,关注学术前沿,洞察美术界动态,开拓视野,独立思考。如何处理好理论研究与创作、教学实践的关系。李老师年长我十几岁,他以长者的关爱待我,他的学识、经验给我极大的支持与帮助。但从艺术个性来看,我们也保持着各自的特征。李一老师自作诗文,坚持以毛笔日常书写,笔耕不辍,是生活在今天的书者。而我自己专注写意花鸟画,更多地将视野转向对花鸟灵性的摄取与捕捉,将自我的情感融化到自然情境中。所以“一雨成秋”的合作作品依然能够清晰地看到我们不同的关注点和艺术风格。
“一雨成秋”是一本作品集、一个展览,但它又不只是一本作品集、一个展览。它是我和李一老师对于艺术境界的理解;是我们对传统文脉的当代演进所做的艺术实践;也是我们作为当代人,真情感、真性情的自然流露。
艺术家简历
李一,1957 年生于山东曲阜,1996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博士学位。多年从事艺术研究、刊物编辑和研究生教学工作,出版著述多部,著述获文化部艺术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书法兰亭奖。1981 年参加全国大学生书法竞赛并获奖,长期坚持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相结合,多次参加全国书法展览,曾先后两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书法个展。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学位)委员会委员、研究员、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美术观察》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及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及学术委员会委员。
阴澍雨,河北霸州人,1974 年生于河北香河。1994 年毕业于河北轻工业学校陶瓷美术专业。2000 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专业,获学士学位。2005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硕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美术观察》栏目主持,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部分展览作品:
李一 题澍雨画芭蕉图 直径30 厘米 绢本水墨 2016 年
阴澍雨 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 直径30 厘米 绢本设色 2016 年
李一 题澍雨高冠图 直径30 厘米 绢本水墨 2016 年
阴澍雨 高冠 直径30 厘米 绢本设色 2016 年
李一(书) 阴澍雨(画) 乡园灯 纸本设色 34×124厘米 2016年
李一(书) 阴澍雨(画) 恭王府海棠 纸本设色 34×124厘米 2016年
李一(书) 阴澍雨(画) 海棠花溪 纸本设色 34×135厘米 2016年
李一(书) 阴澍雨(画) 微风起 纸本设色 23×60厘米 2016年
李一、阴澍雨壬辰书画合册 44×33 厘米×12 纸本水墨 2012 年封面
李一、阴澍雨壬辰书画合册 44×33 厘米×12 纸本水墨 2012 年 题字
李一、阴澍雨壬辰书画合册 44×33 厘米×12 纸本水墨 2012 年
李一、阴澍雨壬辰书画合册 44×33 厘米×12 纸本水墨 2012 年
李一 赴里斯本参加汉字之美书法展有作之一
阴澍雨 榴光丹华 122×245 厘米 纸本设色 2016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