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人:胡 毅
策展人:梁克刚
参展艺术家:王璜生、邓国源、李纲、曲健雄、朱岚、于跃、魏青吉
开幕:8月16日 上午10:00
展览:2016年8月16日-9月14日
主办:九江美术馆
地址:江西九江南湖路南湖公园翠竹园九江美术馆
出品人:胡 毅
策展人:梁克刚
参展艺术家:王璜生、邓国源、李纲、曲健雄、朱岚、于跃、魏青吉
开幕:8月16日 上午10:00
展览:2016年8月16日-9月14日
主办:九江美术馆
地址:江西九江南湖路南湖公园翠竹园九江美术馆
2016年8月16日,由梁克刚老师策展的《新墨象-中国当代水墨七名家展》在山东威海金石湾美术馆隆重启幕后,受九江美术馆馆长、九江画院院长胡毅邀请到中国最美丽的江西九江美术馆展出,此次参展的艺术家王璜生、邓国源、李纲、曲健雄、朱岚、于跃、魏青吉带来了最具代表的作品,展览为期一个月,展出的水墨作品多元化地呈现出当代水墨艺术发展的前沿和趋势。
美术馆介绍
九江美术馆是以收藏、研究、展示近现代艺术家作品为重点的国家造型艺术展示馆。
九江美术馆位于九江市南湖公园内,馆舍建筑总面积3160平方米,园林面积10200平方米。新建成的美术馆设施和环境都达到了国内同类馆的一流水准。多功能展厅面积800平方米,参照国家级美术馆设施和施工;艺术创作、教育培训室具备了专业的书画创作、研究、交流、展示、观摩,同时满足各年龄段书画合作指导、培训等社会性服务功能;多功能学术报告厅具有音响投影,远程电话电视会议功能;艺术家沙龙景色宜人,陈列优美,为各类型艺术品鉴赏提供高端平台;文化交流中心(国际)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咨询服务,承办委托办理宣传、策划、出访、编辑出版书刊等业务、拍卖推介中心常年举办各类拍卖活动,涵盖中国书画、古玩杂项、邮品钱币、西画雕塑、当代工艺等。另外,还有承接古画修复、装裱以及画框定制、安装等业务。
美术馆作为艺术展示馆,承担着对视觉文化成果的研究梳理、收藏展示、公共教育的重要职责,对于文化积累和引导美术创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九江美术馆投入使用以来,始终负起以文“化”人的社会责任,坚持以弘扬先进文化,构建公共书画艺术平台,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载体,以服务和谐社会为己任,实行常年免费开放。坚持做到月月有主题,
日日有展览。已经成为一座具有书画收藏、学术研究、陈列展览、教育、交流和服务等六大功能的现代中式风格的美术馆,设施环境均达到了国内地市一流水平,环境优雅,是九江市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王璜生
艺术家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
王璜生多年的绘画表达的是两种相异而又相关的视觉情境,一种是由建筑形象片断构筑出来的有空间感的情境,一种是由处在空间的花木形象形成的有时间意味的情境,这在表象上呈现了他的艺术旨趣,也即对于生命事物的关注,而在深层次上,则透露出他的人文情怀,那就是对于事物常态和异态攸忽转换这种本质的体验与关切。作为一个美术馆的馆长,他在业界是一位资深者了,他对当代艺术的了解、研究以及他在广东美术馆主持、策划、实施的许多当代艺术项目,给了他对空间的独特感知与体察。他的心理乃至思维的特征使其不可避免的浸染了“空间”的感受,这个“空间”既是视觉的,又是文化的。他的绘画似乎都是在回忆、缅想与关切、体察的交织状态下完成的,先验性的怀想催生了画面中的历史意味,而当下性的感受则使形象充满直接诉诸视觉的魅力,因此,他的作品具备了优雅的格调和绵延的气韵,也具备了描绘性的古典传统和幻想抒情的现代表现气质。 ——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原中国美术馆馆长)
游·象NO.20160311 2016 69x69cm(画芯)
邓国源
艺术家
天津美术学院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在某种意义上,邓国源的艺术实际上穿越了那些浮泛的短暂的实验性艺术,而与那些更久远的传统形成了关联。这种关联绝不是技巧上的沿袭,而是一种文化精神上的遥相呼应。事实上,塞尚画圣维克托山、莫奈画睡莲池、乃至郑板桥画竹,他们采用的是截然不同的方式——而换一个角度看,这何尝不是一种相同的方式?在邓国源墨色斑斓的《花园》之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种气势恢宏的沉湎与陶醉,邓国源沉湎在水墨的花园中,恍如莫奈沉湎在油彩的睡莲池上,他们的世界都试图消解物象、凌跨时间并笼罩一切。不同的是,邓国源同时借助了来自水墨传统的某些元素,贯穿在那个浩瀚的精神花园之中的,不仅仅是光和影,更是“阴”和“阳”,“虚”和“实”。东方式的宇宙哲学让天地之“气”流转邓国源的水墨世界,信马由缰,随心而作,实为情所需,气之所使。古老的画意被改造或消解,但面向自然的爱与关怀仍一以贯之。邓国源用一种自出机杼的形式,把发自悠远传统的爱的理念,与我们时代最崭新最大胆的艺术表达方式联系在一起。只有一个深刻地了解西方艺术和东方艺术、并深深地挚爱这个时代的艺术家,才能够寻找到这样一种具有张力的描述方式,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娓娓道来。
——邵亮(《北方艺术》主编 批评家)
《在花园》 2010.Ⅱ. NO11 100X90cm
李纲
艺术家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现代性艺术一直面对着传统的废墟状态,即现代性艺术总是面对破坏与摧毁的命运,越是面对废墟,越是要激发生长的可能性,这个张力,在李纲的墨线上有着深刻体现。 一方面,李纲将“印”作为一种主要的画面结构手法。既是画面形式上的一块块印章一样的结构,似乎是很多印章盖下的印痕,但其中并没有文字,而只有一些无意义的墨痕,或者是使用很多实物进行拓印,其中留下的痕迹是实物的印痕。或者艺术家通过折叠宣纸,进行有规律的印染,有着对称,但也有着墨染的模糊性,充分利用了材质本身的流动性与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李纲对传统的“传模移写”做了一个转移或者现代转译的展开,谢赫“六法”中有“传移模写”之说,讨论的是将删减改订后的画稿变成正式的作品。传移模写其作为临摹,从工笔写实到写意,不断开放,并进入现代的涂写,在画面上,那些闪烁的白色圆圈,看似某物,实际上已经面目全非。 因此,整个画面似乎就是世界的废墟,但是此废墟在光气的融合上,带来了新的灵晕,即无数的光斑在废墟或者墨色黑沉的基底上闪烁,但却发出了夺目而持久的光,这是墨光,尽管形体处于破碎之中,但如此多支离破碎的线块与墨点,却似乎在无尽繁殖,在废墟上生长。
——夏可君(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北京·上苑艺术馆艺术委员会常务委员)
NO.20160526 70X68cm
曲健雄
美籍华人天津美院综合艺术系教授 系主任南开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
曲健雄的作品尺幅很大,排列起来给人一种雄伟的感受。作品中人物、动物、植物、日常家居和工业品、都市商品、汽车等似乎应有尽有。他的作品用水墨画就,笔法也很繁复,有时皴,有时描,有时印,有时模。但是,这些风格、题材和技法其实都不是为了要说明某一个确定的画面意义或者美学风格。恰恰相反,曲健雄把展览现场装扮成一个黑暗舞台,人们在被阴影所笼罩着的‘崇高感’之中不免产生某种困惑,试图抓住作品的表意性。作品和展览犹如装扮好的戏剧。曲健雄以此暗喻‘山寨’无所不在的‘人间喜剧’,其中到处是严肃的谎言,缺少有良知的独立知识分子的声音。曲健雄没有运用当代流行的波普、调侃和轻佻的时尚方式,他的语言很严肃。他为天津滨海机场设计的一件公众雕塑在完工后被官员粗暴地强令拆除。曲健雄认为其作品和展览所营造的审美形式其实并不重要,他们不过是一种视觉力量。他所诉诸的是作品之外的知识分子立场,是对当代艺术和文化中到处充斥着的“犬儒化、御用化、小品化和戏子化”现象的批判。所以,他的作品和展览似乎在展示一种阴影的力量。
——高名潞(艺术批评家及策展人)
NO.1 100x99.5cm
朱岚
艺术家生活在北京和加拿大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国画专业本科毕业
朱岚纯正的抽象作品让水墨超越了文化历史的相对性,并且以个体的生命触感,打开了绝对的“内在平面”(如同德勒兹所言),让线与形不断游离,游走,打开了这个文化有些封闭的太极图式的线条,使之自由地逃逸。艺术家使之保持为游离状态,这是个体的“游心”,不断触及文化的边界,如同朱岚在异国漂流,但保持着一种内心的持守,但又保持游离,这个游离的姿态乃是个体生命的姿态,保持这个“之间”,就是保持个体自由呼吸的内在触感,这是一个内心世界的建立,这对于一个沉浮于世俗欲望浪潮之中的中国文化是多么难得与尊贵,因为她以这个游离所展开的“之间”建立了一个内心的灵魂世界,这也是一个默化的自由世界。 水墨绘画的迷人在于:让墨在墨(默)中,水在水(白)中,并且相互自由地与自在地游戏,在朱岚的画面上,这一个谐音的谐调达到了极致,异常迷人,她似乎一直在跟随音乐到来的声音在作画。
——夏可君(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北京·上苑艺术馆艺术委员会常务委员) 壹2015,97x181cm水墨
升/survie181x97cm
于跃
艺术家任职于中央美术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蝙蝠,哺乳动物,能飞,仅有之“飞兽”。近乎目盲,飞翔却游刃有余,于空中常做迅疾腾挪闪躲之姿,疑似兽之遗传。嘴发波,耳收音,双倍距离,依然应付自如。昼伏夜起交接之时,群体蜂拥出动,个体抑扬顿挫。杂乱交错却非无理无章,混沌团涌却又线条明晰。于跃幼时京郊常对此景,几十年的创作磨砺后,这一视觉记忆幻化为作品意象。彼时蝙蝠飞,天地相对静止;而今天地变幻不定,蝙蝠反而停在了画面上。以静观对灵动之飞,儿时欣赏之心态;而今常感天地人此起彼伏、纷繁无序之狂态,却让他执一笔于静斋,以画中之变求不变之理。蝠,谐音“福”,蝙蝠于浮云之际,“福从天降”。民间画师曾多做此类吉祥图案于亭台楼阁。而今高楼林立,蝙蝠又何处栖身?蝙蝠之自然境遇,我之文化环境?具体在于跃之面对,尤为“国画”之时下遭遇而伤怀。即使不管昨夜秋雨今绵绵,却怎能无视笔墨落处春雷不响?画蝙蝠?写蝙蝠?蝙蝠有形,毛笔落纸;飞过留痕,书意彰显。画、写本来同源,形、意何曾分家?纸铺开为天地,设色并材料叠加,黄昏交接之天空隐现。黑蝙蝠着红衣,太阳鸟哉?黑使者乎?无一定论,你我这样猜测,蝙蝠何尝明白? ——刘礼宾(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雕塑学会理事,中国美术批评家协会学术委员)
游离 NO 1 纸本、水墨、水干色 136x68cm 2013年
魏青吉
艺术家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几乎是在其现代水墨创作生涯伊始之时,魏青吉便能自如地使用一些非水墨的工具、材料和手法,他用以营造悬念的手法不仅包括拓印、拼贴和大面积使用白粉等制作手段,尤为奇特的是他能让铅笔的尖锐划痕、喷绘的覆盖感与水渍的流动浸润与水墨媒材的随机搭配去一起訴說生命和生活的体验,这是魏青吉水墨性表达的另一独到之处。赋予各种痕迹、肌理以特殊的意味与气息,让它们成为情绪、感觉与思想的奇妙载体,在魏青吉这里似乎是一种天生的禀赋与才能。符号与痕迹这两个艺术语言特质一直贯穿在魏青吉的创作历程中,而且是愈到后来被他发挥得愈为机智巧妙。在其近作中图形符码的运用更加任意纵心、奔放不羁,无论是剪影式的焦墨描绘还是率性恣意的铅笔白描皆能取得强烈的视觉效果,符号造型想象力充沛,与传统水墨艺术大相径庭,倒是容易让人联想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绘画中的新意象、新表现、涂鸦、卡通乃至新抽象主义,但与它们中的任何一种又都风马牛不相及,只能说它们是艺术家广泛阅读的结果,只能说这传递着其水墨性语言开放的信息。
——皮道坚(著名美术理论家、批评家、策展人,广东美术馆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无题2014 A, 2014, 宣纸、水墨综合材料, 146 × 181cm